增强广东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战略地位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增强广东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战略地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会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整合和共赢的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经济全面提速,广东的排头兵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顺应潮流,及时提出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这个倡议迅速得到各有关省(区)的热烈响应,形成了初步共识。

 

我们衷心拥护省委、省政府的这一战略构想,并认为,进一步增强广东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是广东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历史责任,以下对此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将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泛珠三角经济圈包括两广、海南、湘、赣、闽、川、黔、滇及港澳地区,即9+2。其中仅港澳以外的九省(区)2002年GDP超过3万4千亿元,占全国的33.7%,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泛珠三角经济圈地域广大,涉及华东、华南、西南地区,还有社会制度不同的港澳地区,要实现有效的区域合作,必须争取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建议争取将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想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泛珠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一起,并列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建议加强与中央有关部委的联系,积极邀请国家领导人和发展计划委、经贸委、交通部、建设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经常前来指导,通过中央协调经济圈内省与省之间、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解决在实施CEPA和与开展经贸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定期召开有经济圈内各省领导参加的各种研讨会、协调会、经贸洽谈会,开展各种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的融合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大科技合作力度,提升广东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除了要加强交通,能源、投资和劳动力转移等经济方面的区域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科技方面的区域合作。

 

广东、乃至整个泛珠三角的经济外向依赖性强,创新力度不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这些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瓶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竞争日益强烈,我省应该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内起到科技领先的作用,内外源结合,加大科研和开发的力度,大幅度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强调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

 

建议加强经济圈内的省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定期举办区域科技创新协作论坛,共同制定区域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对泛珠三角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区域合作项目,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还可利用CEPA协议的机遇,推进粤港澳高层科技联系制度,建立粤港澳科技产业圈;同时加强与美国、欧洲、日本、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研发机构。

 

技术创新来源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只有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和成果,才能有高精尖技术的创新。作为一个担负“率先发展”重任的大省,我省在推进基础研究方面也应“率先发展”,为国家、甚至为世界作出应有的、突出的贡献。建议我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把它作为实施“科技兴粤”战略必不可少的部分,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我省科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追踪世界前沿,扶持一批有实力的科研院校和一批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带领整个泛珠三角,建立区域知识创新体系。

 

同时,应引导、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创造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加快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三、以绿色文明的理念推动珠江文化认同感

 

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不单是经济的问题、科技的问题,还应该注入文化的内涵。

 

我们倡议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内以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的理念推动珠江文化认同感。泛珠江三角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整体生态良好。但随着部分工业企业向上游转移,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出现恶化,直接威胁到流域各省,特别是地处下游的广东省的生态安全和生活环境质量。我们要做好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确立各省的环境保护负责制,保护好珠江上游的森林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搞好省际之间的水质断面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使珠江流域永远保持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使绿色文明成为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的文化共识。

 

建议省政府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在经济圈内打造频繁交流的文化平台。可通过设立珠江文化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珠江流域大学生或研究生奖学金、珠江流域访问学者基金、增加省内高校在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的招生规模、倡导在各重点高校开设《珠江文化历史与现代化》等公共选修课等方式,增强对珠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凝聚力,促进流域文化的形成,推动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共同发展。

 

四、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广东是个耗能大省,却是一个能源匮乏的省。而邻省能源丰富,我国西部12省区可开发水能资源约3亿千瓦,超过全国总量的3/4,目前开发程度还不到11.4%,原因一是缺少开发资金,二是缺少市场。西电东送大大有利于西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贵州省因此年增税收12.8亿元,被比喻为最大的“兴黔富民工程”。

 

其实,西电东送对广东也是很大的机遇。由于有来自贵州、云南等地西电的支持,广东的经济发展将会摆脱电力紧缺的威胁。“十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启动西电东送工程南线的电源和输电线路建设,投资300亿元建设贵州、云南、三峡等地至广东的多条输变电线路;如果加上电源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因此,我省除了创造对电力的巨大需求之外,还应扩大投资,积极参与和支持泛珠三角周边省份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力供求的协调机制,实现双赢。

 

五、发挥区位优势,扩展珠三角市场腹地

 

市场腹地小是广东省的薄弱环节;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广东目前的优势地位将很难继续保持。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想为广东提供了扩展珠三角市场腹地的广大空间。目前的工作重点首先应是疏通大珠三角与周边省(区)的交通联系,特别是与云、贵、川、赣等地的干线联系。应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把内地各省与广东各大港口相连,将大珠三角建成泛珠三角、大华南、甚至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使广东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泛珠三角的发展还应向南看,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军东盟大市场,在这方面泛珠三角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广东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借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九省区联手进军东南亚经济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需要扫除思想和体制两个方面的障碍。在思想上,要树立“共进共荣”意识,强化“经济圈概念”,弱化“行政区划概念”,主动加强区域协调沟通,统一部署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协调产业发展规划;在体制上,要从制度整合出发,走区域经济法律政策趋同的道路,统一制度建设,扫清体制障碍。要共同研究泛珠三角各城市、地区之间及其与港澳乃至东南亚国家之间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建立规范、统一、透明的市场制度,确保市场安全,保障利益预期,实现区域协调、共同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想,通过推进广东与泛珠三角其他各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通过以绿色文明的理念推动珠江文化认同感,通过发挥我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广东省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战略地位必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必将极大地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