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立粤港澳合作新格局的建议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确立粤港澳合作新格局的建议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经济合作不断增强。80年代初开始,广东凭借中央给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凭借与港澳毗邻的地缘和人缘优势,珠江三角洲承接了香港的产业大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国际地区产业分工格局。由于这种分工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各自产业的比较优势,使得三地经济进入互促双赢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广东省的GDP高速增长,实现了广东在全国先一轮发展的经济优势。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广东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等优惠政策弱化,原有的先发优势在逐渐减弱;随着广东省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在上升,长江三角洲的崛起和竞争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港澳资金将被分流;随着入世后关税在下降,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在增加,以占领国内市场为导向,改资本进入为商品进入的选择将会增多;随着入世后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资本进入更加便利,香港作为资本进入广东和全国的桥头堡作用在弱化。从“后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其经济环境来看,“前店后厂”合作的比较优势已逐渐减弱。

 

2000年香港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1%,14.3%和85.6%,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仅占5.9%。而广东同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0.3 :50.4 :39.3。从比例看,粤港澳“三二合作”的比较优势虽已减弱,却仍有一定的优势,但最具比较优势的合作产业是第三产业。可见粤港澳重点合作的产业是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再分出重点合作领域,如物流业和旅游业等。然后根据重点合作领域发展的资源分布情况,将广东分为不同的区域。最后政府根据不同的区域分类指导其合作与发展。

 

 “三三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金融、贸易、物流、旅游和信用中介等。在加入WTO和“内地与港澳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未果的形势下,根据比较优势情况,我们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粤港澳合作发展物流业和旅游业是最具比较优势的,因为粤港澳三地制造物流产品和旅游产品的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制造粤港澳三地游的旅游产品的资源正是广东毗邻港澳,山水相连。因此,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缘条件决定了物流业和旅游业是广东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为了确立粤港澳合作新格局,增创新一轮发展新优势,我们建议:

 

一、制定产业政策,指明投资方向和重点。根据粤港澳的比较优势,对物流、旅游行业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对从事物流、旅游等重点行业的集团,政府和银行应从各方面支持其投资。银行对这些集团可给予长期低息贷款或给予其他优惠贷款条件。政府对这些企业集团以债券或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时可适当放宽限制必要时可成立政策性银行支持某些行业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在税收方面,可在税种和税率上给予优惠,例如减免法人税,免除进口关税等,以支持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的资源上也可给予优先考虑。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应加强管理,

 

提高利用效率。对新项目加强统一规划,防止重复建设。在粤港澳三地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加强信息交流,为物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粤港澳三地合作发展物流、旅游业,需要三地政府进行紧密的合作与协调。

 

区域合作愈深化,对资源配置整体性要求就愈高。在这种要求下,生产要素空间流动加剧,经济活动中跨越行政区划范围的政府行为越来越多,因而合作各方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三地政府需要就促进区域间的人员、车辆、货物及资金四方面的双向自由流动进行策略性的合作。为了实现经济合作,需要在简化出入境手续和共同建设通关设施、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法制建设、人才素质的培养和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以尽快拉近三地在基础设施、经济制度、管理等软、硬件方面的距离。

 

四、为了更有效地确立粤港澳合作新格局,从广东方面看,各级政府要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调节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职能。应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善于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政府工作人员应改变官僚作风,改变办事方式,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政府制定和发布政策的透明度,推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