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拍摄纪录片《丘逢甲》的建议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拍摄纪录片《丘逢甲》的建议

民革广东省委会

 

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得28个字的诗。诗人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他在诗中说:“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温总理讲话中提到的诗人丘逢甲出生在台湾,祖籍广东梅州蕉岭县。1864年(清同治三年),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粟县铜锣湾一家教书先生家。他14岁考取秀才,26岁赴京会试,成为我国历史上台湾籍有数的著名进士之一。1889年丘逢甲走上教育生涯,讲授新学。他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丘逢甲召集台湾乡绅联合致电清政府,要求朝廷废约抗战,未果。遂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台湾人民,组成五万余人的抗日保台大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上述诗中的“四百万人”,即指台湾本地人和广东籍的台湾人,当时共约四百万,当然也概括了大陆其他省的人)后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在部将的劝谏下,他挥泪归返祖籍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此后,丘逢甲又重新开展教育事业。他坚决推崇孙中山民主革命党学说,拥护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力主拥护共和。作为粤省代表,丘逢甲参加了临时政府的筹建会议,在会上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自己也成为民国成立后第一名台湾省籍议员。1912年初,丘逢甲因肺病复发,溘然长逝,终年48岁。丘逢甲的儿子丘念台,牢记父亲遗愿,一心报效祖国。他坚持抗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了台湾的接收工作。

 

丘逢甲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一生为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奔走呼号,为挽救民族危亡大办教育,拥护辛亥革命。他追求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山河终统一”。台湾人民至今都深深敬仰这位抗日护台的英雄。为了纪念他,开办了“逢甲大学”,修建了“逢甲路”和“苍海亭”。丘逢甲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爱国者和教育家。

 

2004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我国近代的爱国诗人、教育家及抗日护台民族英雄,我们建议拍摄一部纪录片《丘逢甲》,让人们更了解丘逢甲这位杰出的爱国志士,让国内外华人更了解祖国的宝岛台湾。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陈水扁当局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极力推动台独,将两岸关系推到危险的边缘。坚决制止分裂,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和神圣使命。同意我们希望通过拍摄《丘逢甲》这样一部纪录片,展现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优良传统。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为了祖国统一与和平,两岸人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纪录片可在纪念丘逢甲诞辰140周年的活动期间,由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并制成DVD,向海内外发行,使其发挥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