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实施《纲要》和发展海西经济契机大力推进粤东经济发展

2016-12-21 05:08: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抓住实施《纲要》和发展海西经济契机

大力推进粤东经济发展

 

案由:

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域和“海西”经济区之间的粤东地区(指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和梅州五市,简称“粤东”,下同),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三年粤东积极谋求发展,GDP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省6.6%。与此同时,粤东也具备了连接珠三角融入海西经济区的优势条件:一是与珠三角的联系日趋密切。粤东与珠三角之间已经实现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相通,潮汕机场、厦深铁路也正在建设中。汕头、潮州、揭阳和梅州等市充分利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会,对口建设了相应的产业转移园区。二是粤东各市有着迫切谋求发展的共同愿望。目前广东省政府和粤东各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制定海西经济发展规划粤东部分。三是“海西”区域内已有合作基础。闽、粤、赣13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已成惯例,已形成粤东四市联席会议框架协议,许多方面已经达成合作共识。四是具有很好的文化优势和地缘优势。粤东区域的文化与福建、台湾文化相通或相近,具有文化和人缘优势。此外,粤东东近海西经济区,西临珠三角,南有多个良港,北具环境优势,是连接两大经济区的重要区域。

目前,粤东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体制改革力度不大,机制创新不足。粤东一体化进程未见进展,区域内各自为政,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与合作机制,没有发挥出区域文化综合优势。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带动效果不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粤东主导产业不够突出,重大项目少,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和总体竞争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欠缺,通道较单一。三是欠缺落实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宜居”与“宜业”仍在理念层面上,尚有许多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融入“海西”缺少实质性对接措施。四是未形成环境保护良性补偿机制,不利于协调发展。由于还没有形成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限制开发的市县,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长期难以提高。五是人口素质有待全面提高,高级人才缺乏。农村教育落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有待发展。

粤东是联结和促进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这两大国家重要经济区域的关键中间“节点”,长远来看,粤东经济发展对于巩固珠三角在珠三角、海西与北部湾三大经济区的核心地位,提高东南沿海经济带的国际地位将起重要作用。此外,占全省人口17.4%的粤东的经济发展,将对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积极实施环珠战略,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大力推进粤东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议:

粤东应当抓住广东实施《纲要》和“双转移”战略,以及国家发展海西经济区、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等有利时机,以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立足自身发展,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积极打造韩(榕)江三角经济区,有效推进粤东经济大发展。

1、以世界眼光定位粤东,打造“韩(榕)江三角经济区”,突出其战略地位

建设“韩(榕)江三角经济区”,并定位为粤东经济发展的核心或龙头。沿着梅江、韩江到潮汕再到海外,榕江从揭西、揭阳流向汕头再流出海,是粤东人民为生存和发展闯出的重要通道,在地理上形成了“韩(榕)江三角区”。粤东必须打造汕头、潮州、揭阳和梅州为主的“韩(榕)江三角区”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极,突显其区域优势,使位居广东端头的“东翼”一跃成为直接联系海内外的前沿经济发展活源头,并使之联结起珠三角与海西两大经济区域形成的临海经济带,发挥中间“节点”的作用。

重大项目统筹布局,优先落户。首先,在产业布局规划上,加快落实“环珠”战略,凡适合于粤东投资的大项目应优先推荐落户至该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其次,统筹规划重大项目的落户,允许在粤东跨地市安排实施,以利于区域内产业链和专业市场形成规模和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港口,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跨地区大物流联营合作机制,建立航空、铁路、海港群优势互补和联营机制,充分利用好汕头港已获得与台湾直航的有利条件,共享“大三通”优势;建立国际航空港和海港群,直通海内外,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大物流中心发展;充分发挥即将建成的厦深铁路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推进更大胆的“先行先试”

建立粤东一体化协调领导机构。建议率先在粤东实行由一名副省长负责、各市一把手等组成的一体化协调工作委员会,以加快建立、实施一体化规划进程和更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各地市体制加速改革,加快融入海西经济区。

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统筹规划和发展。建立统筹规划、联合招商、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可跨市县建设的协调共赢机制;建立跨地市重大项目税收分配政策;建立区域人才流动便利与保障互认机制;建立粤东区域内空港、海港、物流互信和互认无障碍机制;建立与珠三角(广州)空港海港联营互信机制;建立联合宣传推广、渠道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统筹厦深铁路沿线以南,从潮州到汕尾的邻港产业带规划;统筹规划,发展厦深铁路沿线以北高速公路网、航空运输、绿色产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共同建设和有力维护市场法治环境,全面提升地区的整体形象。

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环境保护补偿捆绑的财政制度,促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应与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捆绑,以调整由省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安排比例,平衡上下游之间、重点经济开发区与环境保护地区之间的发展。利用补偿机制,加大加快对粤东被限制开发区域的交通、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该地区经济的绿色崛起。

扶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扶持各种办学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尝试在“双转移”园区内试行与珠三角对口转移地区之间建立人才流动、教育、医保等一系列互认和对接机制。

2010-3-2(民盟省委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