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开展广东反假货币斗争坚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的建议(2004)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全面开展广东反假货币斗争

坚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的建议

 

理由:近年来,广东省反假货币工作在人民银行、公安、各商业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大程度上扼制了假币流向社会,维护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但是,当前广东制贩假币现象仍然十分猖獗,流通中的假币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假币的危害性和渗透能力亦在加剧,反假货币工作实际上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态势,并且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亟须引起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假币数量、品种在增加,币别结构趋全,流通中假币出现率在提高。

 

  过去几年假币券别以大面额为主,绝大多数为50、100元面额。今年以来,除20、10、5、2元面额外,小面额亦大量增加, 1元面额的假硬币较多,乃至于在个别一些地区商品买卖交易中出现拒收人民币硬币的现象。同时,亦出现假外币、假流通纪念币。人民群众不太相信人民币,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亦非劣币驱逐良币那么简单。

 

  二、假币流通范围虽然主要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但不断向大中城市尤其是低级市场、夜市、公共交通及出租车服务等方向扩散,并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渊薮。

 

  三、我国、我省制贩人民币犯罪活动的源头和地域重心未变,但内地此种情形亦在加剧,并出现向沿海地区反流;其犯罪团伙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开始呈现集团犯罪态势。

 

  制贩假币犯罪亦有形成集团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团伙头子控制其成员,组织严密,活动狡诈诡秘,并运用现代化通讯等手段进行指挥联络,有的专事制假,有的专事贩运进行非法交易,形成一股股产、供、销的暗流。

 

  四、假币印制技术先进,币材仿真度高,真假差别缩小,常人一般亦真假难辨,危害性越来越大,渗透真币能力越来越强。

 

假币现象泛滥,屡禁不止,频频危害社会,我们认为其根本的原因主要在于:1、暴利诱发。首先源于需求的存在,有需求、有市场才会产生供给。伪造假人民币成本低廉,暴利在几十倍。如果加上打击的风险成本,仍有巨额利润空间,促使一些不法之徒见利忘义,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2、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纵容包庇行为。个别地区个别乡镇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大了打击的难度。一些群众对制贩假币是犯罪行为意识淡薄,制贩窝点周围的群众对制贩假币持消极怕报复的态度,很少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提供破案线索。3、反假机制存在不足,没有形成足够的合力,打击不够快、不够狠。4、普及、宣传人民币的知识不够,特别是反假宣传。长期以来,人民币反假工作重城镇轻农村,使得农村人民币反假工作形成“盲区”,有相当比例农村居民对人民币防伪知识知之甚少,没有基本的真假鉴别能力。5、从根本上讲,当前我国现金使用率居高不下以及现金管理滞后,通过银行支付结算和使用三票一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再加上人民币本身的防假防伪技术含量不高等等因素,也是形成假币泛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建议:

 

第一,加大对制贩假币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从快从重,决不姑息,严格依法处理有关重点案件,在全省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把制贩假币的风险和成本提升到最大限度。

 

  第二,实行重点地区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要把打击制贩假币工作力度、成效与当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挂钩,分级落实各项反假措施。同时,有关部门要探讨和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打假激励机制,尽快改变现行奖励制度。可考虑在重点地区建立专职反假货币队伍,变现在的人民银行奖励制度为财政的直接拨款制度,让打假成为公安部门的一项本职工作,纳入系统的业绩考核。

 

第三,打防结合,宣传与培训并重,适时从打击二线转至防假一线,从源头上治理制贩假币和假币泛滥现象。人民银行和有关金融部门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将宣传重点放到广大农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和收现率高的部门,提高反假宣传的效率。积极创新反假手段,做到沉下去搞反假,在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设立常年反假培训网点,建立长效反假机制。人民银行可扩大反假培训合格证发放范围,扩大反假层次,提高全社会反假能力。利用电视、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体和公共场所提示公众,举行反假展览、培训,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防假意识和能力。同时,可考虑建立发现假币举报制度和假币持有、使用人(大额)公安登记问话制度以及新闻通报制度,这也是打击制贩假币犯罪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四,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进而创造宽松的用卡和账户结算环境,不断降低用现比例,继续加大现金管理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用现率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