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建议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实现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建议

 

(书面发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广东省地处祖国大陆南部,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口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用水量和排污量也急剧增加,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开始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是事关广东全省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广东地处珠江下游并拥有韩江以及沿海诸河众多水系,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1860亿m3,人均当地水量2100m3。广东省另外还有2330亿m3过境水量。丰沛的水量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得以长期高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2003年全省常住人口为7594万人,GDP13450亿元,人均GDP12885元(1979~2003年递增率达13.3%),广东省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用水量的不断提高,2003年全省用水总量比1980年净增了127亿m3,为1980年用水总量的1.4倍。其中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降低、耕地面积减少,2003年农业用水量较1980年减少了38亿m3;工业用水则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幅度增长了7.6倍,生活用水也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增长了2倍。2003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91m3,万元GDP用水量为298m3,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48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82m3,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为800m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日用水量182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日用水量140升。

 

广东水资源完全由降水补给,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很大。广东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且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水灾害频繁,干旱缺水突出,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

 

1、人均水资源量低,可利用水资源量有限

 

广东水资源总量相对全国比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目前广东常驻人口已达到8600万,用水人口不断增加,而水资源量不增加反而减少,人均水资源量势必呈下降趋势。而且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大部分水资源无法利用。据估计,在广东一些缺水地区,比如东江流域,扣除已经污染的水源,目前的人均水资源量已经不足300m3。再加上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正常年份的水资源承载力已经达不到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2、用水浪费严重

 

在不少广东人的观念中,广东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降水量大,河网密布。这种误解,导致了长期存在的水资源浪费状况。2003年广东省总用水量461亿m3,比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全省用水量325亿立方米增加了135亿m3,全省用水消耗量(即浪费量)为167.49亿m3,此项指标也高居全国榜首。目前全省人均水资源利用量已达579m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3m3,在全国广东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不到30%,在国内不少城市都达到了60%,世界较先进国家更是高达80%。亩均农田灌溉用水量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450至500立方米的水平;广东省2000年单方水粮食产出则为0.84kg,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年份城市生活用水人均每天240升左右(包括家庭生活用水和城镇公共用水),其中广州市达到325升,远高于全国约210升的水平,更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挪威130升和德国135升、比利时116升)。

 

3、污染严重,水质危机大于水量危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污染日渐凸显,工业和城市高速发展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多发生在城市周边地区,以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最为突出,许多河段水溶解氧极低,不少地区有机污染负荷超过60%,严重破坏了水生态平衡。跨区域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区域及上下游之间水污染纠纷日益增多。经济活跃区的近海域赤潮现象明显增加,特别是珠江口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均有发生。

 

广东省自从1984年建成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深圳市滨河污水处理厂)以来,截至2004年9月30日,全省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9个,日处理能力为508.3万吨。污水治理有了很大进展,但污水处理率仍相当低,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污水处理设施仍严重不足。由于污水处理率低,全省80%以上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有机污染,已经对城市供水安全性构成了威胁,不少城市的取水源被迫越迁越远,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佛山、中山、江门、东莞以及广州、深圳,水质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

 

4、洪涝灾害频繁

 

10多年,广东虽然重视防洪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但由于西江上中游尚未建成流域防洪骨干水库进行有效调蓄控制,调节干流洪水、保护中下游大城市如广州的控制性工程尚未按规划要求完成,比较完整的珠江流域防洪体系还未形成,广东尚难以抗拒1915年型的特大洪水,形势仍然严峻。

 

5、管理落后

 

目前全省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是:重视不够,职责不清,管理不力,投入不足。全省水资源保护管理基础薄弱,监测站点少、布局不够合理。大部分监测仪器及分析手段落后,缺乏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没有形成规范化管理体系。“多龙管水”却管理不顺、管不得力,水资源按流域及区域统一调配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化水管理的需要。

 

建议:

 

1、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课题,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业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已成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鉴于水问题已成为影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广东省水资源的状况如何,能否满足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水资源能够承载多大规模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否维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非常必要,它涉及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以及与水有关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是水资源承载力所要研究的核心所在。目前,在我国诸多流域、地区如黑河流域、海河流域、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展开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以寻求实现水、生态、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广东省和珠江流域也应该开展相应的工作,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安排,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

 

2、加强节水观念,提高节水技术水平

 

把降低农业用水作为节水战略的重点。未来应加强渠系改造,力争2010年全省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0左右,逐步废弃漫灌,改进灌溉制度,以后要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在工业节水方面,要在火力发电、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重点开展节水,其它工业也要考虑生产流程的改造,从结构、技术和工艺等方面开展节水,推行清洁生产,在新企业的引进方面不断淘汰高耗水企业。要建立节水标准体系,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力争2010年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65%,2020年达75%左右。广东大量是过境水,西江和北江尤其如此,至少高耗水企业应该分布在西、北江沿岸。

 

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必须使节水成为社会风尚,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和改进供用水设施以减少输水损失,使城镇生活综合用水高速增长的势头得以缓解。

 

对于有机物含量高,且无毒的农村和城市生活污水,可研究污水灌溉的路子。如:对于水污染较严重的练江流域,生活污水排放占90%以上,若用于灌溉,既可减轻污染,又减少污水处理投资。

 

3、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工程建设

 

第一要加大城镇污水治理力度。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增加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必须与污水处理厂同步或先行建设,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才能达到污水治理的目的。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厂应进行配套建设。近期应首先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在此基础上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应以满足现有污水为主,处理程度应根据不同接纳水域的要求确定,并留有进一步处理的余地,对城市排水管网服务区内的污、废水,要求在达到允许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后纳入城市污水相对集中处理,而对服务区之外的污水则宜分散处理。

 

第二要提高全省防洪涝能力。针对广东省当前防洪、治涝工程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历史的防洪、治涝经验教训基础上,应对全省的防洪、治涝做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工程措施方案。根据东江、西江、北江及其支流、沿海等堤岸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堤岸加固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全面落实洪水调度方案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东江、西江、北江洪水泛滥,降低台风暴潮的侵害;山区做好植树造林的工作,加强截洪沟建设,加大对山坡的监测力度,避免泥石流发生。结合近远期排涝规划,逐步完善排涝系统的配套设施及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对不满足排水要求的旧管网进行改建,对淤积的管网进行清疏,加强管网的养护管理等等。建成完整的、配套的、标准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洪、治涝工程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全省防洪减灾系统。

 

4、实行水权管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

 

从广东目前的情况来看,东江流域初步具备了实现水权管理和水权交易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东江流经广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承担着深圳、东莞、广州、香港等城市的供水任务,是流域内外约15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水源地,它以占广东7%的水量,支撑着占广东60%的经济总量。东江流域已成为广东缺水最严重的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不同部门和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与利益协调等方面存在着深层矛盾,具有水权交易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东江流域具备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也为水权交易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可在调查评价东江水资源量和用水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地区和行业的用水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体系,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同用水户和上、下游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平衡关系,探讨水权分配的基本原则、模式、程序和方法,对于目前广东省仍以行政划拨为主的政府主导型的水分配机制改革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意义。

 

实施阶梯水价制度。目前广东水价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据联合国统计,一般国家公民用水费用,应占家庭收入的3%-5%。而广东按目前还占不到1%,这与广东的缺水形势也很不协调。实行阶梯水价,将激发起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树立起节水的观念。

 

实施公用事业制度的改革。广东省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基础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污水处理厂被看作政府出资的福利事业,使建设投资完全依赖政府,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事业单位运营,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偏高。事实上,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多数地区只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便可使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通过公开的招投标,让所有有资质的企业都有机会参与竞争,从中选择最优者建设和经营。

 

5、完善管理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

 

2002年10月开始实施的新《水法》十分重视水资源的管理,明确提出“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广东要及早结合各江河特点,制订和完善涵盖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的法规,加强立法管理。建立健全类似“韩江管理局”的管理机构,加强北江、东江、韩江等主要江河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加强依法管水。有条件的市应加快改革,借鉴上海市全面推行水务管理体制的做法,加强行政区域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