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充实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书面发言)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针对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遭受危房威胁、医疗设备简陋和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低下以及由此引发的综合服务功能萎缩、农民看病难、住院难和缺医少药等问题,中共广东省委和省政府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除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文件外,“十五”期间共落实农村卫生专项资金6.3亿元,用于加强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改造、购置常规医疗设备和培训卫生技术人才。经过各级政府和各方面十几年的共同努力,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已初见成效: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工程,基本上完成了全省乡镇卫生院楼房新建或改造工作;通过落实专项资金政策,基本上完成了全省乡镇卫生院急救、产科和常规仪器设备的配置;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和定向补助方式,陆续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培训了7000多名(包括在培)农村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基层卫生工作条件的改善,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基本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和看病住院难问题,为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提供了一、二级医疗网的基本条件。

 

虽然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普及,作为乡镇初级医疗保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欠缺日益凸现。目前突出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欠缺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地区发展不平衡

 

2004年底止,我省共有农村乡镇卫生院1448所,在职卫生技术人员56461人,平均每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人。人均年财政补助收入0.5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2.2万元。从下面一组珠三角7个地区市和其他14个经济欠发达市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的数字中,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可见一斑:

 

7个珠三角地区市共有农村乡镇卫生院248所,占全省总数的17.1%;在职卫生技术人员20263人,占全省总数的48.9%;平均每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1.7人,人均年财政补助收入0.52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4.1万元。14个经济欠发达市共有农村乡镇卫生院1200所,占全省总数的82.9%;在职卫生技术人员36198人,占全省总数的61.1%;平均每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2人,人均年财政补助收入0.45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1万元。

 

在高层次技术人才方面,珠三角地区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镇医院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很少,不少甚至还为零。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才稀缺且留不住

 

1、吸引人才难

 

与珠三角地区比较,14个经济欠发达市农村乡镇卫生院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仅为珠三角地区农村卫生机构的17.8%,职工人均年收入仅为珠三角地区的26.8%;而与同地区的县级医院相比,职工月收入也大约少一半。九十年代省里曾出台“工资上浮”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到山区乡镇医院,但不是省财政直接补贴,当地财政无法兑现。当地医务人员把这种有名无实的政策称为“美的空调”。由于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及城乡、县镇之间医疗业务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乡镇卫生院难以吸引具有卫生专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才。据了解,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北、粤西地区很多镇医院很长时间没有引进过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有的甚至连专科生都没有过。个别地方近几年曾尝试以高职别吸引本科以上人才参与技术管理队伍,但因缺乏配套措施,最终没人应聘。甚至身在同个县市,医疗技术人员也因医疗业务条件和个人收入的差别悬殊而不愿屈就乡镇医院。久而久之,在乡镇两级的医疗服务机构,绝大部分医疗技术人员还是三十年前的赤脚医生,乡镇卫生院的院长有的也是赤脚医生出身,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

 

2、留住人才难

 

相对于城市和县城医院,农村、乡镇医院医疗业务条件差、生活艰苦枯燥、个人收入偏低,是以少有人愿意长住贫困落后地区的乡镇提供医疗服务。更况且,农民收入水平低,用于医疗的开支几乎全是被动消费。农村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成熟还需一个长期过程,市场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所以,当前的村镇医疗服务机构里,技术人才无日不思择机向效益好的上级医院流动,技术骨干宁愿放弃档案、户口和相对高级别的职务,转移到经济效益好的县级医院,即使是应聘低职别职务也在所不惜。不少医院用心选送人才外出培训进修,期望回来带动医院的技术发展。但绝大多数学有所成的人才又被条件好的单位挖走,到头来人财两空。结果是培训越多,医院留住的人才越少。据统计,1995年以来,省卫生厅委托省内医学院校为山区定向培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大专学历毕业生共778人。迄今为止,已有22人主动向省卫生厅交纳违约金,毕业后即不愿到山区农村乡镇卫生院就业。统计数字还没包括一部分毕业后按协议落实定向就业,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自行离开、又没向卫生厅交纳违约金的毕业生。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1、自我提高效果不明显。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卫生院由于经营惨淡,实践机会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如上所述,这些卫生院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花钱用心思送本院技术骨干外出培训进修,可是大多数是有去无回。这不仅没有达到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还进一步削减了原有的技术力量,加剧了这些卫生院技术水平和业务情况的下滑。

 

2、对口技术援助作用有限。

 

为了提高农村卫生的服务水平,我省虽制定了不少支援农村医疗技术和服务的政策,诸如: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城市医院和镇村医院一对一帮扶政策等等。但是,当地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基层医院认为实际的操作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很多都停留在文件和形式上,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效用不大。个别技术支援确实能取得“三多一增加(门诊病人多,住院病人多,做手术病人多,经济收入增加)”的效果,但是真真正正蹲点花精力在技术帮扶方面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利益驱动的结果,一对一帮扶活动逐渐走样。有的甚至花心思把当地病人作为创收的资源带走。结果并没有达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初衷。支援队伍一撤,医院又回到了老样子。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低下直接造成农民看病难

 

人才问题业已成为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乡镇医院诊疗水平低下,误诊、误治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医疗技术的可信赖度难以提高。农民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到更远的上级医院看病,本可以在村卫生所治疗的小病跑二级医院;可以在二级医院治疗的多发病、常见病跑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大大提高医疗费用的支出,给本来资金不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加不小的额外负担。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07年,在全省农村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要达到这个要求和标准,我们必需采取有效措施。因此,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建立合理的人才层次队列,必须摆在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位置。

 

为了早日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建设和谐广东,我们建议采取下列措施留住和引进农村卫生技术人才以早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一、实施省政府“医疗技术专家特殊补贴”政策,稳定乡镇卫生院技术带头人。

 

温家宝总理今年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问题上曾经指出,“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村医务人员安心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针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的标准,给予适当的补助,调动他们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积极性。”因此,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实施“省政府医疗技术专家特殊补贴”政策,稳定和留住乡镇卫生院技术人才,是对温总理上述指示的贯彻落实,也是所有希望乡镇医院健康发展的老百姓所希望见到的民心工程。对吸引和留住医疗技术高级人才,不少大城市已制订可行的激励办法并已成功推行多年,其中有不少可以借鉴之处。建议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医疗技术专家”硬软件准入条件,以中心镇医院为主,设定内、外、妇儿等专科的医疗技术专家岗位,动态选拔竞聘医疗技术专家。由省政府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资金中单列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岗位补贴,使其年薪达到或略高于县城同级专家的收入水平。通过这个措施,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带动全科技术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培养。

 

二、特殊岗位津贴吸引高学历医务人员落户镇卫生院

 

日本30年前开始采取“服役”制激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偏僻地区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服役期限9年,4年在农村,5年在偏僻地区,服役期间享受地方公务员待遇。这种“定向培养服役制”与我省卫生部门推行的“定向委托培养”初衷与方法大致相同,但在待遇上创造更优惠的条件吸引人才。我省目前情况是农村苦于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生愿意落户乡镇卫生院,而大量医学院校毕业生又在城镇中四处求职无门。建议参照其他国家做法,在中心镇医院设置“定向培养服役制”岗位,在现有实施“定向委托培养”的基础上,设立特殊岗位津贴资金补助,服役期间予以同地同级公务员同等待遇,以此吸引高学历人才落户中心镇医院。

 

三、勇当全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排头兵,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民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居住地的镇级医院均为自求生存的低水平非公立医院。如上所述,由于这些医院资金运转困难、人才流失、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等等原因,致使农民生病时不得不舍近求远,花重金外出看病,雪上加霜。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关键在于农民居住地一小时服务半径内有一所资金运转有保证、技术人才稳定、医务人员收入有着落、医疗技术有保证的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根据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居住分布情况,中心镇卫生院基本可以满足一小时服务半径的要求。因此,建议我省勇当全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排头兵,重新分配医疗资源,建立“公立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公立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的基本组成网络点在中心镇医院中优选产生(每个中心镇优选一所医院)。省市财政集中扶持优选出的“公立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加大培育资金的投入,以保证这个“公立农村医疗服务网”的医疗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实行医务人员合同聘任年薪制,工资福利由政府财政统一预算和支付,以此吸引高学历医务人员就业。二是推行省政府医疗技术专家特殊补贴政策,以此稳住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收入脱钩,以此保证医院真正为农民提供低消费、广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