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水库清淤工程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大会发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考察北江防洪工程时明确指出,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工作关系全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财产安全。加强水利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广东的具体体现。2003年9月,广东省"十项民心工程"正式启动,其中与水利相关的工程就占了三项。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气候变化加剧,广东出现了水资源紧缺的困难。由于全省水库泥沙淤积普遍,没有开展过水库清淤工作,严重削减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加重了缺水的危机。在不可能大量新建水库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水库清淤工程,挖掘现有水库的蓄水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的蓄水防洪抗旱功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亟需考虑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
1、广东水资源紧缺严重
本世纪初期是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时21世纪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世纪。据水资源专家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常住人口从1980年的523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640万人,GDP总量则从1980年的630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3450亿元,与此同时对水的需求量也大幅提高,全省年总用水量从1980年的325亿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460亿立方米。一方面广东全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近420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冠全国;另一方面年人均水资源量仅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约2200立方米的年人均水平,而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警戒线是1700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七大江河第二的珠江,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多年痼疾,今年以来降雨减少更使这一矛盾凸显。据统计,珠江流域每年干旱面积约200万公顷,几乎占总耕地的一半。据悉,水质性缺水、水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与浪费性缺水四大类型的缺水,共同促成了近年来广东省水资源日益短缺,加剧了今年历史大旱的严峻程度。此外,严重的干旱还引起了强咸潮。专家预计,强咸潮甚至有可能上溯到广州市西航道并进入流溪河,不仅影响到广州西部水源地,甚至影响珠江三角洲的水厂,届时珠海、广州、中山、东莞、深圳、惠州等地1500万人的供水将受影响。据气象专家分析,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南旱北涝"的局面。因此,广东的干旱在今后若干年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广东新建水库难度很大
我省的蓄水工程共46364宗,总库容414.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3宗,库容27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82宗,库容74.6亿立方米。这些水库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曾对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旱灾频发的同时,广东未来一个时期总用水量却迅速增长。据省水文局调查,预计到2010年全省总用水量将增至506亿立方米,近年来西江、北江、东江、韩江等各流域供水已陆续呈紧张趋势。但是目前广东省开发水资源条件有限,据悉2010年前规划兴建的大型水库只有3宗,仅可以新增加库容5.6亿立方米,远远滞后于水资源需求增长的步伐。从五、六十年代至今,可以修建水库的山间盆地且人烟稀少、水源充足的区域早已修筑水库,以后规划修建的水库主要是河流型水库和平原水库。但这类水库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造价高、水质差、大量的移民和占用大量的优质土地等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也难以立即上马。修建新的水库困难重重。
3、水库淤积情况
我省现有水库的淤积情况相当严重,也没有开展过水库清淤工作。"砍树炼铁"、"开山造田"、"分林到户"等历次对山林植被的毁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近10余年,粤东粤西部分水库上游又掀起稀土矿开采高潮,水库上游植被覆盖时好时坏,水库也相应地经历了淤积速率突增的多个阶段。时至今日,省内水库淤积普遍较为严重,有效库容一般削减20%~40%。水库淤积使蓄水防洪抗旱库容不断损失,导致水库防洪抗旱能力及综合效益降低,威胁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泥沙淤积上延"翘尾巴",引起淹没与浸没范围扩大;库尾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变化,影响正常航运;坝前泥沙对水利工程建筑物造成损害,增大运行管理费用;水库淤积后,下泄水流含沙量变小,对下游河床冲刷加剧,引致河床变形或出现新险工段;淤积加重库水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据有关研究院所在1986~1991年测量的结果,枫树坝水库建库14年淤积量达1914.88万立方米,南水水库蓄水20年来淤积泥沙949.34万立方米,新丰江水库蓄水29年来淤积泥沙13844万立方米,长湖水库13.5年淤积泥沙819.58万立方米,年淤积量60.71万立方米。这些水库的泥沙淤积情况在广东省水库中已经是属于淤积较少之列。据有关单位测算,深圳水库1990年之后三年的泥沙淤积量相当于1960年到1990年三十年间的淤积量之和。又如兴宁合水水库,是一个以防洪为主,保证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是宁江水网的枢纽工程。它捍卫着50万人口,保证灌溉7.82万亩农田,为40多万城乡人民及工商企业提供水源。目前水库淤积严重,建库至今淤积泥沙达1737.68万立方米,淤损正常库容48.46%,目前实际库容仅有800万立方米,再加上水质差,已远不能满足兴宁市工业、生活供水日益增长的需求,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危害亦极严重,已向上级政府提出水库扩容、改善水质的紧迫要求。最近通过的水库加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泄洪排沙工程、大坝加高工程、库区征地移民等费用就达5亿多元(其中库区征地移民费用占总投资一半以上)。
二、原因
1、未能引起地方和省有关部门的重视
我省大中型水库目前是省内各地区主要的生活供水水库,水库的泥沙淤积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与健康。但是,现有的大中型水库的实际库容有多少?建库以来泥沙淤积量有多少?这些数据在目前仍只是推测或估算,没有进行实际测算。有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科研工作也没有系统的开展。水库淤积问题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2、重投资新建轻运行维护
水利建设长期以来比较重视投资新建水库,普遍缺乏对水库维护的投入,欠债较多,缺乏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水库运行机制。有些地方的水库管理者在发现淤积后,由于缺少维修、维护的资金,无法处理,等到问题比较严峻,才申请由政府拨款,进行升高堤坝等处理。而清淤资金比升高堤坝资金要节约很多,不会带来移民、淹没土地等一系列问题。筹集维护资金及时清淤,是水库可持续运行的必要措施。
3、过去水库建设无有效的排沙设计
利用汛期冲沙排淤可以减少水库的淤积,保持有效库容,延长水库的寿命,水库的泥沙淤积动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据了解,我省大中型水库除飞来峡水库等一两项工程外,均无有效的排淤设施,目前无法实施汛期排淤。
4、水库承包者重短期效益,不重视维护
截至2004年5月,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有700多万处(约占现有工程总数的50%)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改革,初步解决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理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承包者重短期效益,不重视维护,政府也不再投入等新的问题,这种情况在我省也同样存在。
三、建议
1、提高认识,实施水库清淤工程
水库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养殖、环保、旅游及调节小气候等综合功能,是治理旱涝灾害和保证工农业与生活用水的重要工程设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社会与经济效益巨大。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水库清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请省政府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水库清淤工程。抓紧时机,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全面推进水库清淤工作。要推进水库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改变重建设轻维护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维护经费来源。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扶持清淤装备业、工程施工、淤积泥沙利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组织专题调研,摸清淤积情况
广东省目前水库泥沙淤积和水质恶化情况严重。但是,对于水库清淤工作的存在问题,如水库泥沙淤积现状,现有水库的水质状况,如何将水库泥沙排出以增加库容,如何减少泥沙淤积和水质恶化的对策等等,都是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利用旱季迅速开展中小水库的清淤工作
各地政府要抓紧冬季天旱、水库水位低的有利时机,早部署早动手,安排专项资金,发动群众在农闲时节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对现有中小型水库进行清淤扩容,增加蓄水抗旱洪涝能力。
4、开展重大专题研究
请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联合水利部门组织重大专项,对库区泥沙淤积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大坝排淤口的改建,汛期利用洪水排淤的规律,如何减少泥沙淤积以增加库容;清淤装备的改进等技术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5、加强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的管护,减少水土流失
各地要在水库周边积极开展生态林业建设,退耕造林,加强低效防护林的改造,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并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力度,提高水库周边的林木覆盖率,以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复合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有效缓解大气污染、工业酸雨和水污染,改善水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入库泥沙量,提高饮用水源水质,大大改善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
6、加强水库上游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减少污染
要加强水库上游的水污染防治。改善产业结构,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和控制氮、磷排放为重点,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上游产业与农村生活污水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继续实施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村镇生活污染物治理等相关措施,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取消网箱养鱼。同时,严格执行地方法规,严格管理水源保护区内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