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非典”事件,政府有强化高校卫生工作的必要

2016-12-21 05:08: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透过“非典”事件,政府有强化高校卫生工作的必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卫生工作的建议
民进广东省委在省政协九届二次全会上的书面发言

  2003年春季"非典"突然袭来,各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在学校直接领导下,协同相关部门,奋战在高校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预防宣传、疫情上报、学校公共卫生监督、筛选追踪和转诊高危病人、治疗和控制相关疾病、隔离密切接触者、防护医务人员感染……。高校是高知识青年群体群居之地,近年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显得更为重要。目前高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功能、体制及定位已距离新形势下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以医疗为重点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合高校卫生工作的宗旨。透过"非典"事件,有必要重新审视高校卫生工作,从它具有的卫生事业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国家对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导向,从高校这一特殊群体的预防保健需求,从高校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等方面入手,正视现在,关注未来,改变被动局面,意义深远。
  经过调查了解,当前广东省高校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有:
  一、高校医疗保健机构体制欠合理
  长期以来,高校卫生机构面向师生员工家属,在高校这一相对固定知识分子群体社区内发挥着独特的基层卫生服务的整体作用,担负着校区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层卫生工作,有着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行使着特殊的高校卫生保健功能。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社会卫生发展规划,教育的发展,在校学生的增加,新形势下高校卫生工作的需求,学校卫生管理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师生这一高知识群体,对疾病和各类伤害的预防、对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对HIV/AIDS的预防、对心理及精神疾病的防治、对各类不良生活方式的纠正、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等工作,都显示了高校卫生工作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地位。
  多年来,广东省高校医疗保健机构绝大多数是归属在学校的后勤部门管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展开,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人事厅将学校医务人员的工资也划入到学校工勤人员的工资体系中。由于管理体制不明确,人心浮动,学校领导往往把卫生工作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以至于在那次"非典"疫情突袭之际,许多学校表现出应对无力,手忙脚乱的状态。
从教育部设有体卫艺司,到省教育厅设有体卫艺处,学校内还将卫生部门放在后勤管理是欠合理的。因为学校卫生工作有别于其他后勤部门,不是能将其简单量化和直接看到短期经济效益的部门,它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个独特保障体系。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不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增高。高校卫生工作纳入国家疾病控制网络已势在必行,这也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有的共识。
  二、高校卫生工作功能严重倾斜
  高校卫生保健机构的规模各地不一,但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其首要任务是做好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在医学模式和疾病谱转变的今天,在对"非典"事件应对的反思中,这一主体需求显得更加明确。它表现在①健康教育构成了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传染病防治和管理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它包括了食品卫生监督、预防接种、师生健康检查、建立学校疫情监控系统、传染病监督检查制度。③高校学生心理卫生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④以中老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群已形成某些高发疾病群体,需要进行疾病的干预和控制。⑤学生体育运动及比赛医务监督,校内重要会议及活动的保健,这些也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对外交往活动增加而带动了特殊医疗保健需求。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食物中毒及艾滋病形势严峻。
  但是,目前高校卫生工作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其表现在①机构设置倾斜:我们调查了广州20所高校,仅有8所学校设立了预防保健科,占40%;有7所学校有专职预防保健人员;在20所高校的1550名医务人员中,专职防保人员仅为18人,占1.2%。②资金倾斜:学校对卫生工作的投入主要是师生的医疗费,基本上无预防保健专项资金。③工作内容倾斜:目前的学校卫生工作主要把精力放在医疗上,科室设置、工作量计算等都体现在医疗工作量的量化上。④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薄弱,在被调查的20所高校中,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的只有8所,占40%;开展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有11所,占55%。⑤人员素质倾斜:20所学校中,其中有经过全科医学或传染科专科培训的人员的学校为9所,占45%。显示出学校对卫生人员全科及传染科知识培训工作滞后,缺乏培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治人员的意识。
  由于重治疗、轻预防的功能倾斜,使得占学校卫生工作主体作用的预防保健功能削弱,而本应弱化的医疗功能却日渐扩大,逐渐成为学校的负担,不利于社会医疗资源的共享及优化分配。
  三、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目前高校卫生工作模式由于其体制欠合理、功能倾斜,其工作模式也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与需求。高校的医疗保健机构其实就是单纯的医疗机构,主要是按缩小的医院这个模式在操作,分科过细,专业面窄,追求医疗设备的高精尖,人员不能尽其用。学校为了减少医疗开支,尽量减少转诊机会,也使得校医疗机构不断扩大,但因受地域、投入资金等限制,难以在医疗上与社会医院形成竞争优势。校内预防保健需求又无暇顾及,注重个体治疗,轻视了群体防治,造成两难和令人无奈的境地。
  由于长期以来的"重治轻防"倾向,加上有些领导认为校医疗保健机构可有可无的观念,有些单位甚至将校医疗部门作为照顾家属、安排闲置人员的部门,致使高校卫生人员队伍参差不齐,职业倦怠,无心研究学术,或仅满足医治一些病人就是完成任务,对学校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基本医疗等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认识不清,而且知识缺乏更新、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四、现有的学校卫生政策缺乏规范化及可操作性
  多年来,高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依据是1990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教育部199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随着现在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原有的条款存在一些职责不明、操作性和实施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各地在执行起来往往无法规范化,在具体操作上会觉得无法可依。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值得重新审视高校卫生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教育及卫生部门协调,制定及完善适当的政策和制度,通过立法来确定,以保证高校卫生工作的实施。
  我们建议:
  一、学校卫生工作应通过立法来确定,以保证实施
  高校卫生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密切,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无疑是高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基于这种认识,那么高校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内容绝对应是政府行为,为保证师生的健康,稳定学校秩序,政府应通过"非典"事件,从公益性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强化学校卫生工作中预防保健工作的规划,使政策向高校预防保健工作倾斜。通过立法保证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施。教育及卫生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作为政府行为,纳入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
  二、高校卫生工作应纳入政府疾病预防和控制网络
  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使得这一高知识群居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艾滋病的防治需求增加,政府在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时应考虑到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应使高校卫生工作成为疾病控制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将它真正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不仅是在学科设置上,而更应是从人事制度、资金投入等方面将其落在实处,可以将这个领导机构设置在教育厅体卫艺处,统管全省高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上面接受省、市疾控中心领导。
  三、学校卫生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预防保健上
  新形势下的高校卫生工作需求及高等教育发展决定了高校卫生工作的新模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校卫生部门应是一支"小而精"的以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为主、基本医疗为辅的学校行政部门,政府有责任在国家的投资财政拨款中体现出来,不应只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更应重视大量的、占主体作用的公益性卫生服务。各级教育及卫生部门密切配合,承担起具体的规划、组织和指导责任,按在校生人数确立应配备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人数及公益性卫生服务投入资金;人员职责向预防保健、卫生执法倾斜,弱化及逐渐萎缩医疗职能,充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确保学校卫生主体工作的实施。
  四、高校卫生工作不应纳入高校后勤社会化之中
  根据以上建议,如果根据新的需求及资源优化原则将高校卫生工作确立定位在预防保健上,那么高校卫生工作不应纳入高校后勤社会化之列。因为高校以预防保健为主体需求的卫生工作不同于高校其他后勤部门,不能简单的将其量化或短期显示经济效益。另外高校现有的医疗保健机构从软件、硬件上都无法与社会医院竞争,但他们长期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所从事的集预防保健、卫生执法、基本医疗服务为一身的特殊功能也是社会医院及一般社区医疗机构无可取代的。但是对于那些现有良好医疗服务基础、软硬件兼备或有特色医疗专项优势的学校保健医疗机构还是可以考虑参与营利性医疗机制运转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但是要在政府、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支持下使它们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