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广东省低附加值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议

2016-12-21 05:08: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贯彻这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与《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以及《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加强再生资源利用,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省垃圾处理现状,针对我省低附加值固体废弃的物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广东省低附加值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重大意义

低附加值废弃物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兼有废弃物和资源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另一方面这些废弃物有回收利用价值,但价值不高,所以通称为低值废弃物。本提案重点关注固体低值废弃物(下称“低值固废物”),如常见的废玻璃、废木料、废布料、利乐包等。受利益驱动,高附加值固体废弃物有规范的回收利用流程和渠道,而低值固废物因回收利润的低廉遭到市场排斥,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一)低值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又可以加强对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

垃圾处理的三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这三个目标对应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三个维度的考量。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每年产生的园林废弃物12.5万吨,全市木料、废旧家具类废弃物24万吨。这样广州市每年产生木质废弃物约达到36.5万吨。广州菜市场物品丰富,天河、荔湾、越秀、海珠、白云5大区菜市场每天总排放量为470—580吨。光海珠区的布匹市场和制衣企业每天产生的废旧布料就达400吨。总体来看,低值固废物在每天产生的垃圾比例中还是比较高的。如果能将这部分废弃物回收利用,则会大大减少垃圾处理量。其次,合理回收低值固体废弃物也可以加强对城市矿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矿产这一概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垃圾的看法与认知,加强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战略。

(二)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使得低值固废物的处理成本比较高昂,这势必要求我们转换思路,寻求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

目前我省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卫生填埋。就广州市的情况来,每日产生的垃圾大部分是卫生填埋,低值固体废弃物大部分是进行填埋或者焚烧。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低值固体废弃物比较多,因此要在依赖传统的处理方式,势必要开辟更多的填埋场,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而这种方式会对生态文明造成极大的破坏。因为填埋降解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甚至还有的不能降解,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因此传统的填埋方式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了。这是低值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遇到的最难解的困境。

目前广州市已将焚烧作为将来垃圾处理的主要技术路线,这种方式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番禺垃圾焚烧厂的流产表明,焚烧厂选址不但是挤占土地资源,还会引起社会冲突。因此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使得低值固废物的处理成本比较高昂,这势必要求我们转换思路,寻求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处理垃圾产业,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长远之道。

(三)利润的低廉性让低值固体废弃物成为市场的“弃儿”,我省必须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建立良性的低值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

低值固体废弃物处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很多低附加值的垃圾因其回收工作量大、回收价格偏低,使得回收率偏低。以玻璃为例,收买佬回收一吨去卖只能卖到180元,所以这项物品回收乏人问津。甚至广州市民反映,其家中分类出来的铁罐、玻璃瓶、利乐包等垃圾虽然可回收,但收废品的人却不愿意要。显然低值固废物因其利润的低廉性,已成为市场的“弃儿”。如果让这种情况自认放流,则开发城市矿产、建设生态文明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省必须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建立良性的低值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

(四)如果单纯靠政府财政补贴来回收利用低值固体废弃物,那么长此以往,低值固废物会成为政府的“吸血虫”。

广州市政府也试图给企业以财政补贴,鼓励较大的企业来回收低值固体废弃物,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方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利润有限,企业形不成规模,运转不下去。

广州市的实践表明,如果垃圾处理形不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高附加值垃圾与低附加值垃圾不能在产业链中相互补充,企业不能盈利,那么低附加值垃圾必然成为企业的“弃儿”。如果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完成低值固废物的回收利用,长此以往低值固废物会成为政府的“吸血虫”。

二、国内外垃圾处理理念与模式的启示

(一)日本与德国的启示

日本把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形象地归入“静脉产业”,又称为“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因为它们能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使自然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德国不仅建立了复杂而精细的垃圾分类体系,还创造了自成体系的回收循环系统。按“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原则,按垃圾箱容器计量和垃圾类别进行收费,政府财政拨款和部分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建立国有清运公司,私人企业向政府投标垃圾处理项目,其运营收入来自居民交纳的垃圾处理费和再生资源出售收入两部分。如果处理成本大,平衡系统会将垃圾处理费作为补充。许多垃圾处理企业纷纷引进更先进技术、提高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垃圾处理权。通过政府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使垃圾处理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实现政府、居民和垃圾处理企业三方都得利的局面。

(二)成都的有益探索

在垃圾处理模式的探索中,成都市曾经尝试几种模式,其中“社会企业参与”这种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垃圾处理企业的发展初期由政府补贴,待企业规模上去、不再亏本后,逐步停止补贴、让企业自立门户,这种模式就是政府“孵化”。这对于构建低值固废物的产业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广东省低值固废物良性回收利用的解决办法

低值固废物的回收利用不是割裂的、单层次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项事关全民的产业,要有系统思维与全局意识。

(一)树立“静脉产业”理念,加强对居民环保意识的教育。

许多国家将垃圾称为“再生资源”,日本把垃圾处理称为“静脉产业”。这样的理念表达人们对垃圾产业的敬意,标明人们较强的生态文明理念。2011年广州市出台文件进行垃圾分类,把垃圾称为“城市矿产”,并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这已经是很大的观念进步。我们在宣传与教育时要从娃娃抓起,深入到老百姓心中,人人都是“分类监督员”,在社会形成一种垃圾分类与环保的共识。

(二)制定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支持低值固废物回收利用。

国家可以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应承担的责任不仅在生产过程之中,还要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可以对企业征收一定的税,作为日后低值固废物处理的储备费用。如果企业妥善回收与处置,则可以返还一定税点给企业;如果企业自身退出市场,可用这笔钱补贴专业处理低值固废物的企业。这样国家就不用另辟财政为低值废弃物的处理不断地输血。

(三)目前形势紧急,可以考虑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周围配套建设低值固废物回收企业,解决用地问题。

建设低值固废物回收分拣中心或处理企业,是垃圾分类处理后续工作的重要环节。但一方面由于广州市土地资源紧缺成本高,不可能安排大量用地指标解决回收处理企业的用地问题,另一方面回收企业多少都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对城市环境有一定影响。有鉴于此,建议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周边配套建设低值废弃物分拣中心或处理企业,使有污染、对城市环境有影响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统一建设和处理,实现良性循环。

(四)打破地方“邻避主义”,树立全局思维,统一协调建立垃圾循环利用的产业园区。

目前垃圾处理都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为了保护自己的地方利益,都有强烈的“邻避主义”倾向,加上单项垃圾循环再生处理的企业存在着处理量少吃不饱、要扩充的话没有用地的问题。因此,建议由广东省政府出台政策,从社会和生产效益、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进行统筹,协调各地方政府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再生利用的选址,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低值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再生产业园区,把几个地方城市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多种低值固废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五)借鉴成都模式,由地方政府来“孵化”企业,最终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良性运转。

成都的孵化模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政府设定相应的园区准入标准,选取条件成熟的企业进入,采取扶上马、送一程、再脱缰绳的“孵化”扶持办法,在技术上、财政上给予支持把企业扶起来,使企业更加专业,产生规模效益,把“亏本”的垃圾分类处理变成赚钱的回收“聚宝盆”,逐步减轻政府的压力。

(六)构建垃圾处理的“资源再生专项资金”,为低值固废物的处理建立“财政补贴的蓄水池”,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企业的征税以及居民交纳的垃圾处理费均可作为“资源再生专项资金”。但目前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费中,已包含了对居民征税的垃圾清理费,因此在征税垃圾处理费时,可考虑不重复收费。通过这样的市场行为,既为低值固废物的处理建立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财政补贴的蓄水池”,又为政府减轻了财政压力。

一个民族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我们不仅要具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社会道德,还要培养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道德。低值固废物的回收利用考量的不仅是我省人民垃圾处理的技术与能力,更考验的是我省人民的环境智慧与生态道德。

(民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