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和优化我省县域发展刻不容缓

2016-12-21 05:08: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县域是我省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力量、发展屏障、稳定单元和潜在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连续20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3年,通过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市提质扩容等新的战略行动,广东社会经济继续取得平稳较快的发展,据预计,2013年广东GDP增长8.5%,达到6.23万亿元,呈现好的态势。但是总体来看,我省县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虽然通过实施省里重点支持、珠三角对口帮扶以及双转移战略等等,促进了部分非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粤东西北大部分县域(包括县级市)甚至常年依靠省级转移支付支撑,地方债务风险比较突出;地方可支配财力和人均收入偏低;城市面貌和乡村面貌较为落后等等,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利于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和优化我省县域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亟须把县域发展作为我省重大的战略安排来推进。为此,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从发展纵深角度深刻理解促进县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把县域发展上升到地市一级的重视程度。相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非珠三角地区开发较晚,虽然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文明具有相对优势,但是发展潜力的开发却长期被忽视,缺乏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就目前情况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空间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而非珠三角地区的县市已经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战略纵深优势。县域发展可望迎来新一轮机遇。要真正关心、关爱县域发展,不应视为包袱、累赘,而是财富和希望。要把扶持县域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省直管县体制要加快探索前行。在国家加快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真正激活起县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科学规划,以构建现代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快速交通体系为突破口,打通和提升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效率。近些年来,我省以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为重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措施大大改变了非珠三角地区落后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流,拓展了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半径,如:近几年广东推动的“一小时生活圈”和“三小时经济圈”大大带动了珠三角周边地区的发展,短短几年,阳江、河源、清远等地的面貌就获得了较大的改观。我们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借鉴这些经验,充分发挥现代交通对县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在交通设施的建设中,在空间上要向非珠三角地区倾斜,特别是湛江、茂名、云浮、梅州等地;在等级上要立足长远,转到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和高速公路建设并行。建议将广州至河源、梅州;广州(深圳)至阳江、茂名、湛江;广州至肇庆、云浮、茂名尽快规划列入快速轨道系统。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县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就解决的快一些。

三、立足城镇化建设方向,以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和现代文化功能区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全力推进县域低碳绿色发展。城镇化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涉及到“人、业、钱、地、房”等诸多要素,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截至2012年底,我省的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70%,但是,非珠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之间不平衡,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非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却在50%左右。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应“一刀切”,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因地制宜、因城而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长远规划,激发“人、业、钱、地、房”等要素之间化学效应,形成带动县域发展的火车头。产业园区建设要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前一县一园或多园,都是工业园区,不少是环境污染型和环境破坏型园区。建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文则文,可根据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优势,鼓励在县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旅游度假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园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或其他专业性的园区。

四、积极探索行政资源配置跨区域流动的新思路。近些年来,为了解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转移支付、对口扶持、部分产业转移等,但是就目前来看,在行政区划的制约下,这些措施收效不是特别大,无法解决如何在这些落后地区建立内生的长效发展机制问题,治标不治本。因此,应该从行政区划上入手,积极探索“行政资源配置跨区域合理流动”,以此来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而形成一种协调发展效应。具体实施的设想如下:一是按照经济发展程度,把广东划分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二是每个发达地区跨行政区代管一个以上欠发达地区或几个县区;三是实行一体化发展,代管区与被代管区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如在人事任命、资源流动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增强代管区的权威,积极推行一体化发展战略;四是引入考核机制,省委、省府要加大对代管区的考核力度,要把被代管行政区的科学发展程度,列入代管行政区的综合考核和问责内容,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和内在责任。

五、构建现代化的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加大对县域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推动我省县域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立体、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受制于二元经济格局,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的主要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全省农合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不包括深圳农商行)支持“三农”贷款余额3694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08亿元,分别约占全省支持“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55%和34%,但仍然力量不够。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用环境建设。我省县域的信用环境普遍不佳,不利于金融机构的成长,可以积极借鉴云浮经验,大力推广信用村、信用镇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信用环境的改善。二是发挥系统优势,做大做强我省农合机构。积极支持省联社做强做大、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县级法人农合机构体制、机制、产权升级,帮助还有困难的农合机构减轻历史包袱,增强其发展能力和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积极推动农合机构开展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承包土地经营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创新。三是建立多元化资金供给模式。积极引导县域其他金融机构和境内外资金参与支持县域发展,成为支持县域发展的共同力量。

六、强化新型城镇规划,强力整治县域城镇和乡镇的落后面貌。当前,我省非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部分偏远地区的城镇面貌落后,脏乱差现象严重,居民的居住环境欠佳。面对“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必须立足实际,从未来长远发展入手,认真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把完善城镇功能作为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突出抓好城镇规划,要把城镇和乡村建筑的安全、质量和美感放在重要位置,立足超前,突出特色,注重品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县域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严格守住农村基本农田管理红线,突出抓好城镇功能的完善,改变落后的镇容村貌,努力把县城、中心城镇建成县域特点鲜明、居民趋之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心。

(民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