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广东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
会议上,省工商联和工商联界别的政协委员发言积极,就关心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话题,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将部分发言分刊摘登如下,供学习参考。
为省政协工作报告叫好
杨浩明委员认为,龙云主席所作的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亮点纷呈。尽管总结文字不多,但是很精练,充分体现了政协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为广东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卢小周、张华、陈昆、陈瑞志、张玉其等委员认为,省政协工作报告抓住了重点和要点。报告篇幅不长,但说到了点子上,工作作风更加求真务实。陈成才、叶惠全、吴火豪等委员认为,工作报告全面具体,比往年进步。严璋玉、黄晨光委员认为,政协工作做得很踏实,特别是专委会工作每件都抓得很踏实。姚振华委员认为报告实在,成绩显著,围绕中心大局紧密配合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特点,有总结也有布置。卢小周、叶惠全委员认为,
政协工作需进一步改进
卢小周委员认为,民主监督做得不够。政协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按照三大职能开展自己的工作。对于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政协要多开展专题议政和调研。李腾奇委员提出,政协三大职能包括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报告没有详细体现民主监督职能的具体落实。建议今年的工作应该对民主监督职能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胡利群委员建议政协要更加重视工青妇界别,对没参加各专委会的政协委员更加关注,定期组织他们活动,增强委员的光荣感、责任感。陈桥顿委员认为,政协对提案的答复要更加尊重委员的劳动成果,要充分尊重委员的提案,不断提高委员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提案工作
王福亮委员认为,提案工作成效显著,书记、省长亲自督办重点提案,令政协委员热情更加高涨,去年的提案督办工作在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方面亮点都很多,提案工作由过去的由少到多,转变为现在的由多到精。杨浩明委员认为,有些部门对提案办理不重视,力度不够,有时甚至是应付,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提案承办单位督促检查的力度;二是政协要加大对提案督办的力度,每年年中就某些提案进行实地考察或召开报告会,并把办理情况向委员进行报告。林义鸿委员认为,政协每年要跟踪上一年提案的落实情况,提高提案的真正落实力度。张华委员认为,提案不在数量在质量。
给力民营经济 推动广东发展
林义鸿委员认为,传统产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用工环境严峻、成本高,建设幸福广东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企业幸福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富。严璋玉委员认为,要突破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这个瓶颈,就要关注对民营企业家加强培训的问题,建议加大对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经费的支持,并且要做到专款专用。林义鸿委员提出,要设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黄晨光委员认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家培训经费的支持。陈成才委员认为,政协要关注传统行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和门槛低的企业的生产状况,在目前工资上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建议相应提高个税起征点。李阳春委员提出,政协要加大对民营经济课题的调研,特别是对加强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激活民间资本创新活力课题的调研,还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生存环境问题的关注。李腾奇委员认为,要建设幸福广东,政府不能干预太多,政府职能要有所转变,对于和企业有关的问题要进行多方协商,方能制订出科学可行的政策。
杨浩明委员建议:一要扩大民企产业准入的力度,产业准入方面政府应更加宽松,可考虑用允许参股的方式介入;二要注意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特别是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人才和用地方面的困难;三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陈凯旋委员认为,要综合考虑解决民营企业员工和子女的入户问题,可考虑员工到企业的工作时间长短以及在公司任职级别等因素来解决入户问题。林义鸿委员认为,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政府与工商联的联系不够紧密,建议政府中应该有一位领导来专门联系。严璋玉委员认为,要贯彻落实好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一是要加大对工商联教育培训民营企业家经费的支持;二是健全我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吸纳工商联作为企业方的代表成员。姚振华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经济发展是前提,要使大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杨浩明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首先民营企业要发展。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扶持力度:1.扩大民企产业准入的范围;2.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特别是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人才和用地方面的屏障;3.加大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力度。
关注民生热点 共建幸福广东
李阳春委员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是关键,幸福广东首先是人们收入要增长,收入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张华委员认为,对于老龄化问题要有紧迫感,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要加大对人才的关注力度,制定具体措施,列出详细计划,以高端人才拉动广东的自主创新。詹玉湘委员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粤东沿海地带要加大力度推进网箱养殖扶持,成立养殖产业园,对海域的使用要总体规划。杨浩明、卢小周委员认为,目前粤港澳三地口岸通关方面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复查验、耗时耗力,往来不便,对于粤港和粤澳通关应把现在的“两地两检”改为“两地一检”。
卢小周委员认为,一要控制物价,这两年柴米油盐上升太快;二要管好收费,比如虎门大桥收费太高,环城高速华师到华南快速段太贵,希望物价部门认真调研;三要用好社保基金;四要使民营企业对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入户的标准要重新考量。李阳春委员认为,职业经理人,商会、协会、社团人才作用越来越大,制定人才规划的相关政策时要多加考虑。要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呼吁提高广东省直公务员的工资。陈桥顿委员认为,政府要更加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培养,加大取缔黑网吧的力度。李腾奇委员认为,应该把网络问政工作纳入领导考核体系当中,对于网友的建议不能不理不睬,对网民的尖锐意见更要注意引导。苏志刚委员认为,要特别关注老人的医保福利问题。叶惠全认为,建设幸福广东必须要有量化、具体指标来评价,要建立一套科学、标准的体系。苏志刚、吴火豪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还要给民营企业家营造幸福的环境。陈凯旋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应该首先是建设卫生广东、环保广东、清水广东、蓝天广东。
杨浩明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要避免片面化的理解。劳动创造财富,发展才有幸福。只要广大民企发展,广东就一定幸福。林义鸿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要重视精神道德文化层面的内容。李腾奇委员认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诉求各人有所不同,但对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解决温饱才是关键。建议今后不要提“扶贫”而要提“脱贫”,并且脱贫时间直接与领导的考核挂钩。胡利群委员认为,建设幸福广东,要加强对社区服务建设。
加快产业升级 建设创新广东
姚振华委员说,要高度关注广东金融发展。广东金融资本雄厚,但利用效率不高。应以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不要怀着暴富的心态,要把基础事情做好。黄继豪委员建议,广东在自主创新方面应更多关注民营企业,深圳的华为就是好例子,这些优秀民营企业对创新的贡献更大。对于双转移问题,转出地工作要做好,转入地的政府部门也要更加积极。李阳春委员认为粤商特别是潮商的回归发展问题值得研究。传统产业就地升级及广东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在广东的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中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王福亮委员认为“十一五”期间的“双转移”战略,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打了很好的基础。张华委员认为,“十二五”期间,广东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要特别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李腾奇委员认为,产业和劳动力要进行双转移,政府的部分职能也要进行转移,要多听社会各界的声音,要加强依法行政。
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
杨浩明委员认为,黄华华省长的报告非常好,听了之后很受鼓舞和教育。报告中2011年的工作安排对民营经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心,第一项任务就提到了“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很振奋。王福亮委员认为,“十一五”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而“十二五”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把握机遇,成功转型。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适度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吴火豪委员建议:一是十件实事要落实好,不能打折扣;二是报告提到要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些住房要建在市中心,不能建在偏远地方;三是广东要先行先试建公租房,并且要建立退出机制。苏志刚、陈凯旋等委员认为报告十分精彩,振奋人心,完全赞同。李腾奇委员认为政府在2010年为全省人民做出了贡献,对未来充满希望。建议以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体现财政上缴国家数字和支出数字,特别是公务员工资和办公费用的数据。陈瑞志委员认为报告总结成绩翔实客观、部署工作科学全面,特别是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的十项任务都非常具体实在,催人奋进。杨浩明委员认为,报告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专门用了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对民营经济、民企是巨大的鼓舞。
加大对民建和工商联界别的重视
李阳春委员提出,希望以后省政协开会能够参照中央的做法,请省委书记或省长下到民建、工商联小组听取委员发言。严璋玉委员认为,去年中央下发了16号文,当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明确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建议健全我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吸纳工商联作为企业方的代表成员。黄晨光、李阳春委员提出,政府要加大对工商联的关注。省政协要加强和工商联界别的联系,关注对工商联副主席和民营企业家、商协会会长的政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