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6-12-21 05:08:17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加快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建议

(民盟广东省委会在广东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开拓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珠三角城市群的GDP已占全国的10%左右,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省委早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珠三角在2010年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我国加入WTO履行世贸承诺逐步到位和与港澳签署CEPA的经贸宏观新形势下,如何从大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高度审视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经贸发展环境、资源保障、体制协调、产业先导等各方面为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对于广东省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对珠江西岸佛山、中山、珠海以及邻近的江门、肇庆、阳江的调查,与珠江东岸的广州、东莞、深圳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我们感到:珠江西岸区域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岸,这大大制约了珠三角社会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快珠江西岸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珠三角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珠江西岸与珠江东岸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

我们从经济总量(GDP)和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经济结构、经济国际化程度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几个方面比较了珠三角东西两岸经济发展的差距。

1.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1990年东岸和西岸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520.069亿元和210.228亿元,占全省GDP的33.36%、13.48%;到2002年,东岸和西岸GDP分别达到5931.189亿元和1997.852亿元,占全省50.39%、16.97%,东岸和西岸的经济差距在绝对额和相对量上逐渐拉大。将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与东岸的东莞、深圳两市比较,1988年三市的GDP是两市的1.11倍,而到了2002年两市的GDP反而是三市的1.5倍了。在1980年到2002年的23年间,东岸两市GDP增长了近302倍,而西岸三市的GDP仅增长了近52倍,增速相差近6倍。东西两岸各市人均GDP水平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历程。1990年珠海的人均GDP为5516元,比东莞的人均GDP4459元还高,但到2002年珠海的人均GDP仅达到32682元,仅是东莞人均GDP43401元的3/4。

2.财政收入。1995年东西两岸的财政收入分别为196.66亿元和48.85亿元,占该区域GDP的比重分别为8.76%和5.43%;2002年东西两岸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67.09亿元和147.44亿元,占该区域GDP的9.56%和7.38%。这一数据虽然是东西两岸经济实力的再现,但反映出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3.经济结构。比较东岸的广州、深圳、东莞三市与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三市:东岸三市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工)工业总产值达到4459.11亿元,占全省新兴产业总产值的57.21%;三大传统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工业总产值为1126.89亿元,占全省传统产业总产值的36.96%;与此相对,西岸三市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627.93、825.63亿元,相应占全省新兴产业总产值的20.89%,占全省传统产业总产值的27.08%。

4.东西两岸经济国际化程度。根据计算列示得出的1990年以来主要年份的出口依存度,东西两岸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从1990年的43.03%、36.33%提高到2002年的117.29%、77.95%,但是西岸的出口依存度长期低于广东全省的平均水平。尽管珠海和中山的出口依存度一直较高,但由于其经济总量不大,在西岸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小,没能对西岸出口依存度的提高起到多大作用。这表明东岸经济的国际化程度高于西岸。

5.农民人均收入。2001年珠江东岸的广州、深圳与东莞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分别为6876元、9869元与7342元,西岸的珠海、中山与佛山为4720元、5277元与6410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45元,但是东西两岸的差距还是很显著。

 

二、珠江西岸与珠江东岸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调查表明,珠江西岸与珠江东岸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廿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外向型经济及外源型经济。大于广东省经济总量的香港经济的辐射(这是以旅游业和博彩业为主、GDP只有香港1/40的澳门无法相比的),是改革开放廿多年来,珠三角尤其是珠江东岸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珠江三角洲出海江河流向的原因,深水港的建港条件多在东岸(左岸)。占有建港条件的香港,因历史原因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由贸易大港口和金融中心,成为大的国际性加工基地。香港作为国际性的大港口,是珠三角转口出口的主要港。香港加工业向内地转移,也是围绕着香港沿着主要交通要道延伸。珠江东岸不仅有原来的广九铁路,改革开放以来,还修建了广九快线,东岸又建了盐田港、蛇口港、新沙港等深水港以及广深高速、深汕高速、莞深高速,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珠江东岸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而珠江西岸只能在西岸(右岸)建一些货物需要转运的“喂给港”,高栏港建设滞后;广珠东线高速公路至今仍未全线通车,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及广珠铁路建设滞后;港珠澳大桥一直被搁置;在西岸,省里的许多诱人的规划都是实施滞后,以至于干部、群众对宣传的规划称之为“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今年过了,明年再画”。这一切使珠江西岸至今没有形成满足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使珠江西岸经济接受香港以至国际贸易的辐射大大减弱,使珠江西岸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2、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结构相对应,经济结构的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对比东西两岸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东岸制造业内部结构中新兴产业所占份额较大(尤其是深圳,新兴产业占其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4.23%,其中电子信息业一项就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77%),传统产业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比重都远远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呈现出新技术主导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高级化的态势。西岸的发展水平不仅在经济总量上低于东岸,其制造业内部结构中,新兴产业优势不明显,西岸新兴产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43.44%,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47.59%;传统产业仍占相当份额: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22.03%,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8.61%。然而,传统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不能实现产业升级、技术和管理创新将很难实现行业、部门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是西岸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

 3、行政区域分割,资源整合力度弱。行政区域的分割使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没有能从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没有形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区域间的互动协调关系。尤其在珠江西岸地区,没有东岸两极的明显优势和东莞自成特色的协调发展态势,行政区域存在着“各自为政”,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上自成体系、互不沟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在财税制度上互相制约,在公用事业等方面行政分割市场,妨碍了珠江西岸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的士不能在别的城市载客;通讯不能按有效距离来计费,南海到芳村、荔湾就是长途和漫游,而到远得多的番禺、花都倒是本地;佛山、广州互不承认对方的“年票”,“禅城通”和“羊城通”也互不通用;更谈不上淡化行政区划的概念,统一开放市场,整合珠三角的资源,提高协同发展能力。

 

三、加快珠江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珠三角的发展,专门组织专家作了专题规划。结合这些规划,根据中央作出CEPA安排(《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决定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情况,从实施省委提出的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发展的思路,结合我们的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加快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要高度重视珠三角经济核心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提出“珠西战略”,实施“产业西进工程”。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作为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核心区域,其区域中的协调发展,更加具有迫切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珠江东岸区域内工资、地租的优势逐渐减弱,发展成本逐步提高。而与之相对的珠江西岸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连片未开发土地、密集的港口、漫长的海岸线、远低于东岸的人口密度,这是珠三角重要的潜力所在。而且珠江西岸连接的阳江、肇庆是珠三角连接泛珠三角西南、西北广大区域的结合点,存在新一轮产业承接的巨大空间,加之其传统产业的优势,意味着这一地区具有发展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的优势,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西进投资将会有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其边际效益更高。

2、加快珠江西岸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要适时加快、加大对珠江西岸已经合理规划了的、甚至立项了的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等铁路、广珠西线、沿海高速东段、江中高速以及连通南沙、高栏港、港珠澳大桥的公路、三纵三横航道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兴建,使珠江西岸(包括澳门)有了直通香港的陆路口岸,将粤港澳周边100多个城镇纳入同一3小时车程辐射圈内,珠江东岸和港澳带动西岸发展营造珠三角快速经济圈将不再是梦想。要适时加快加大对珠江西岸重点项目的投资,集中力量打造以高栏港、银洲湖为中心的临港工业区,建设以阳江核电为中心,火电、风电、蓄能电力相辅的能源城,形成能适应珠江西岸世界级生产制造基地的物流体系,增强对广东西翼的辐射作用。

3、重塑珠江西岸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CEPA提供的发展机遇,在CEPA框架下,加强与港澳之间的经济、技术、人才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按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原则重塑西岸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以高新技术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澳门旅游业和博彩业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娱乐和教育、文化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造传统农业,实行高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实行人力资源战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就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和成年劳动力的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快速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努力将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建设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为配合西岸发展战略,具体的政策支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制订专门针对西岸的产业发展政策;二是规划西岸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三是以省政府为主导统一向世界或外商推介西岸投资环境,到有关引资目的地国家、地区搞推介展示会;四是按缴纳个人所得税及所在企业交纳地方税的情况,统筹解决流动人员的各类社会保障和教育问题;五是大范围实行政府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以改善政府行政运作环境,提高部分市县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压缩政府行政管理收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整合城际都市圈。淡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强化省的调控能力,建立不分割市场的城际都市圈,加大珠三角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珠江西岸地区要通过建立广佛都市圈和培育澳门-珠海增长极来拉动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市圈在地域上包括了不同的行政单元,但在地理、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应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珠江西岸作为城市密集地区,城市发展间的关联度极大,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规划”机制,促进区域内城镇间政策体系、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合理进行区域内城镇的功能分工,实现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和设施共享。例如,协调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营运;城际间互相承认年票,加快通过能力;公共交通的公交、的士统一招标经营;煤气、供水、污水处理、供电、电讯等也实行同一城市等距离分区收费政策;“羊城通”、“禅城通”等收费卡互相通用,……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5、建立大珠三角协调制度和西岸区域协调发展机构。降低市场交易的契约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是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一个专门协调珠江西岸经济发展中各方利益的协调和磋商小组,发挥其与大珠三角上下情高效沟通之作用,推进城市间的政策和制度架构的融合。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方面,联手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协调各城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为多元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行政协调,为西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与在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投入相比,前者会有更有效的边际效益和后发优势,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要更加关心广东的各项投入的效益,把它们投到最有效益的地区,促进广东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