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实现广东经济新飞跃
——我省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民建广东省委员会
在新形势下资本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上海、深圳等城市先后提出了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地区经济的构思。广东既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2年广东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674亿元,列全国各省市第一位,继续保持总量领先位置,增幅为10.8%,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排位列第七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广东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紧随其后的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利用自身优势,快步追赶,已对广东形成紧逼之势。虽然广东上市公司数量和证券服务机构数量非一般省份所能及,但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来实现广东经济的新辉煌仍是需要认真面对的大课题。
一、广东资本市场的现状和效果
1、广东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广东共有139家上市公司,163只在沪深(A、B)交易的股票,其中A股142只,B股的有21只,流通市值和总市值分别达到1883和6390亿元。已退市的2家,ST公司有9家,其中麦科特、科龙电器、万家乐、有色鑫光、广州冷机等是2002年来新被ST的。而白云山、金马集团则通过重组等方式使业绩好转,摘掉了ST帽子。2002年广东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1.27%。广东上市公司的上市期集中在1998年前,该阶段上市家数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83%,说明广东省股份制企业改造起步较早,市场化基础较为扎实。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139家上市公司分布于省内25个城市,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深圳最多,有76家;广州次之,共18家(包括从化);珠海6家;顺德、东莞、汕头、佛山各3家;惠州、中山、肇庆、潮州、韶关、茂名、梅州各2家;在广东的行政区域中迄今仍未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包括:湛江、云浮、清远、河源、汕尾。广东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是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的,反映了广东经济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经济特区为龙头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的现状,代表了广东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肇庆的“新经济”、顺德的家电业、茂名的石化以及东莞的电子业等等。
从行业分布上看,广东上市公司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全部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机械设备与仪器仪表等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其次是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
2、资本市场对广东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广东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中心之一,资本市场对广东经济的贡献度应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从规模(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流通市值等)上看,广东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与上海不相上下,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远远超过经济总量与之相差不大的江苏、山东等省。苏、鲁的GDP比广东少1000亿元左右,但这两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只有广东的一半左右,总股本与流通股本都只有广东的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总资产只有广东的1/5-1/6,但净资产却达到了广东的1/2。这就说明,广东上市公司资本控制的乘数效应远大于后者。2002年底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广东为17%,江苏、山东分别为9%、10%,也说明资本市场对广东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也远大于其他省份。正是借助于资本市场这些不可替代的功能才培养了像万科、中集、粤电力、广州控股、粤照明、中兴通讯、粤美的、格力电器等广东一大批持续成长的大企业。
二是间接效应。资本市场的间接效应很宽广,比如提供就业机会、扶持创新、化解风险等方面的间接贡献也不可低估。我国资本市场还肩负着促进国企改革、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方面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市场对广东经济的间接贡献可能远远大于其直接贡献,虽然广东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只有500多个亿,但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给广东带来的间接经济效应(如形成的金融产业聚集,人才、资本流入,高效的要素流动等)与无形资产应远在500亿之上。
二 、广东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知,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广东资本市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资本市场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相比,2000年以后,广东省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反映在:
1、 上市公司亏损面高于浙江、江苏。
江苏2000、2001年亏损上市公司分别为2家和3家,亏损面分别为3.23%和4.6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广东。广东省亏损公司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比例上一直高于江苏、浙江两省。至2002年底,江苏“ST”公司仅2家,浙江“ST”公司仅1家,而广东省ST/PT公司有22家,其中深圳就有15家。这表明,虽然广东省GDP位居全国各省之首,但是亏损面要远高于江浙,与广东省经济强省地位并不相称。
2、上市后备企业不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江苏已办理辅导备案登记的拟上市公司共116家,为全国拟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浙江也高达104家,两省拟上市公司数量均远远超过广东省。由于上市资源储备量充足,江苏、浙江资本市场近年来呈加速扩张的态势。仅今年以来江苏就有5家企业实现股票发行上市,还有8家企业已通过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正等待发行上市,目前该省已上报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申报材料的企业数量约占全部在审企业的30%。而浙江今年已通过发审会的公司数量高达11家,占全国通过发审会公司总数的13%,该省已报中国证监会欲赴香港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占全国三成左右。
截止2002年9月底,广东省已办理辅导备案手续的拟上市公司只有77家(其中有8家因各种原因退出辅导),与江苏、浙江相比呈量少质差的特点,且行业和地区分布也不尽合理,与广东省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3、资本市场利用严重不足
截止2002年10月,江苏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437亿元,浙江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239.33亿元。江苏省共有2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35次配股再融资,其中单个公司最高筹资记录为5次。相当一部分公司能够利用募集资金加快兼并扩张、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做大做强主业,使自身迅速发展成为行业排头兵和当地龙头支柱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最近几年,广东资本市场不但发展趋缓,增量上市资本大幅度下降,上市公司占全国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约30%下降到目前的11%左右,广东本地众多名牌企业、政府大力扶持及经济发展所倚重的企业并没有在沪、深两地上市,新上市企业数量越来越少,而且存量资本的运营力度已远远落在了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后面。如上海就是通过不断对上市公司重组整合改变了以往上市公司质量低劣的形象,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的功能实现了大量国企的脱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资本市场成了上海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1998年以前,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大多是小而差的传统产业甚至衰退产业类(如纺织、轻工等)企业,但由于上海市政府自1998年以来对资本市场采取了超常规的运作力度,使一大批失去再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获得了再生并恢复了从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资格,2001年上海上市公司业绩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实现净利润129亿元,至2002年底上海市14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7079亿元)累计融资1100亿元,在相同数量和流通市值的条件下,上海上市公司的融资量是广东的一倍多。广东资本市场的利用基本上还处在自发的状态,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基本上是空白,资本市场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加快发展广东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仍将维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未来几年广东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总体格局仍将保持,这为广东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政府应努力挖掘资本市场的巨大潜能,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高度认识资本市场和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在更广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由于我国尚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还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积极支持、适度干预。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要实现规范发展,还有赖于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各有关部门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转轨时期,政府不能简单地退出市场,而要正确处理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系。从江、浙两省的资本市场发展情况看,在培育和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方面,地方政府仍然大有可为。因此,广东省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各类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不断做大做强,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江浙资本市场有序、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引导,成立上市办作为政府具体办事机构,并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由于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措施得力,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广东省各级政府近几年实施机构改革以来,对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等工作未设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进行归口管理。目前广东省企业上市工作基本上是企业行为,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有序组织,企业上市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调动,资本市场的资源和功能还没有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和显现。应尽快在广东省各级政府中确定有关部门,负责制定与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和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实施实质性资产重组等各项工作。同时,建议将提高资本市场利用效率明确列入政府推进经济市场化的工作目标,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企业改制上市和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支持力度。
3、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
与江苏、浙江相比,广东省企业上市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好处、方式、途径等了解不够;二是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发展的优惠政策不多,或力度不够。因此,要吸引省内更多的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壮大带来的好处,促进更多的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龙头企业,除了要加大对资本市场积极作用的宣传,普及资本市场知识和现行法规,通过多种形式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展示改制上市的成功效应外,建议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在税收、用地、重组税费调整、产权改革、职工劳动关系调整等方面,制定一些支持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优惠政策,鼓励优势企业改制上市或“买壳”、“借壳”上市,为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支持上市公司进行优化调整、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治理结构,化解企业风险,不断规范发展。
4、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把盘活存量上市资本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进广东上市公司的战略性重组。
广东省亏损的或被ST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加,因此,应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盘活存量上市资本,恢复其融资功能。在这方面,广东应多借鉴其他省市尤其是上海的经验。应抓住《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关于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QFII等政策出台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广东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上市公司持续规范发展,通过重组恢复亏损企业的再融资资格。重组改制可以请证券中介机构充当政府的财务顾问,借助中介力量加快推进国企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调整监管思路支持证券公司等证券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
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功能,应积极鼓励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咨询机构、投资顾问、市场信息传媒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同时也要在新形势下探讨新的监管方式。省府2000年11月9日以粤府函[2000]564号文印发的《有关单位对广发证券公司、广东证券公司的监管职责》明确规定了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直工委、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和广州证管办等部门专门对广发、广证两公司应履行的监管职责,这么做是否有必要姑且不论,其中一些条款似乎也值得商榷。例如省委组织部有一条职责是“负责推荐公司非股东董事人选”。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公司“选举和更换董事”是股东大会的职权。当然可以说负责推荐并不是选举和更换,但省委组织部如何与股东大会衔接?再说非股东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和公司内部董事,独立董事一般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和业务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些还是在境外聘任,如广发的五位独董就有三位是国内(非广东省内)的专家;两位是境外的学者,这些人怎么由省委组织部推荐?即使是公司内部董事,组织部门又怎么知道谁是适当人选?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对资本市场中运作的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公司加强监管是十分必要的,但要调整监管思路,提高监管水平,在法律的框架下,理顺关系,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