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作】挖掘利用地方文史资源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2018-03-06 04:28:1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汕头市政协
 
  多年以来,汕头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围绕“文化强市”目标,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地方文史资源,锲而不舍保护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留住城市文脉,积极拓宽文史交流协作渠道,充分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一、加强潮侨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海丝”重要门户建设
  助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现存全国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早在2007年,市政协文史委就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关于保护小公园历史街区和典型潮汕民居建筑群的建议》,发出保育活化的先声。此后又多次组织委员、专家学者开展视察、调研,使小公园南生公司大楼、胡文虎大楼等多处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利用,促成石炮台遗址辟为公园并向市民开放。2017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关于先把小公园这个汕头人的精神家园建起来的要求,采取提案督办、专题视察、协商、调研等多种形式,组织委员和特约研究员共200多人次,举办调研、协商座谈会3场,市政协主要领导还带队开展专题视察,从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法律法规、活化方案等方面,向市政府提出若干建议,得到采纳落实。最近,我们又联合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在小公园举办潮汕非遗传统工艺展览,并提出“引进工艺美术大师落户、建立潮汕工艺一条街”的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并指定相关领导和部门协调落实。
  助力“海丝”重要门户建设。一是呼吁更正确定汕头开埠时间。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以在地方志书和历史教材中“1861年开埠”的说法影响最深最广,但地方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鉴于此,我们发动地方史学界专家认真稽考,提出应以1860年1月1日对美‘先行开市’作为汕头开埠的确切时间,并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市委、市政府,促成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宣布,更正确定汕头开埠时间,并举行汕头开埠150周年研讨会。二是发掘樟林古港历史记忆。位于我市澄海区的樟林古港崛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乾嘉时代,是粤东、闽西南和赣东南先民乘坐“红头船”出海通商、“下南洋”向外移民的主要港口,兴旺近两百年之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为进一步挖掘樟林古港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樟林古港史料进行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了《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荣获省政协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一等奖,书中内容为樟林古港荣获“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及我市的“海丝”申遗工作提供了史料支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推动侨批档案收集研究。侨批是指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机构寄回国内,并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它是粤闽两省侨乡特有的华侨文化现象,尤其以潮汕侨批最为著名,有“侨史敦煌”之誉。2004年,我们联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并促成全国首家侨批档案馆在汕头建立,迄今为止,该馆征藏侨批原件10多万封,对研究近现代移民史、对外关系史、地方经济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来馆参观达15万人次,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4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到汕头侨批馆考察,深受老一辈华侨坚韧不拔、笃诚守信、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感动,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侨批这座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进一步弘扬“团结、拼搏、拓展、创新、奉献”的新时期“红头船”精神。
  助力潮海关钟楼、英日领事署旧址保护。这几处建筑是汕头开埠的重要历史见证。前几年,潮海关钟楼因周边房地产开发,面临围墙被损坏、钟楼前被高楼挡住、历史风貌被破坏的危机。针对这种情况,市政协通过组织委员开展调研视察、委员“直通车”、主席会议建议案等形式,最终促使有关部门调整规划,使钟楼及其面海通廊、历史风貌得到妥善保护。英、日本领事署旧址是汕头开埠后设立的十几个外国领事馆(署)中保存较为完好、文物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多年来因种种原因,保护利用工作进展缓慢。2017年初我们将“关于启动英国和日本领事署旧址保育活化工作”的提案确定为重点提案,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督办。通过约谈相关单位领导、制定工作目标时间表,开展专题视察和对口协商活动等,促使有关使用单位拆除领事署周边违章建筑,加强修缮保护,并已积极申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助力“岭南第一侨宅”开发利用。陈慈黉故居是潮汕农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华侨住宅建筑群,民居建筑“古今相糅、中西合璧”,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为揭开这座侨宅的神秘面纱,让其重新焕发活力,我们于2011年征编出版了《陈慈黉故居建筑艺术》,对故居精致的建筑艺术、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进行详尽的阐述和解读,书中许多图片和史料都是首次拍摄和披露,广受好评,为说好侨乡故事,加强对陈慈黉故居的宣传、保护和开发利用作出贡献。
  二、加强地方近现代史料挖掘整理,促进革命文物遗址活化
    汇编出版《汕头文史资料精选》。史料的挖掘整理,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2008年开始,我们组织专门力量,用两年左右时间,对市、区(县)两级政协自1959年开展文史工作以来征集出版的近千万字的文史资料进行精选精编,出版了一套《汕头文史资料精选》丛书,共六卷约276万字。该书记录了近、现代潮汕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汕头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记述了潮汕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而英勇奋斗的史实,以及各界爱国人士艰苦创业、发展金融工贸、潜心科研、致力教育、乐善好施的感人事迹。
  征编出版《汕头市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传略》。2010年我们联合汕头市委统战部,征编出版了《汕头市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传略》。这是我市首部较全面、客观、翔实地反映各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生平的文史书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记述、评价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一生的我市民主党派代表性人物,发挥了文史资料工作在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获得省委统战部的肯定。
  开展“保护历史建筑”“名人与汕头”的征文活动。汕头是近代开启国门的前沿和广东政治军事重镇,有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知名人物在此留下足迹、施展作为,现存的许多历史建筑也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见证。要凝聚人心、振兴发展,就必须唤醒城市的历史记忆,激发前进的动力。为此,我们分别在2012年、2014年发起“保护历史建筑,留住汕头文脉”和“名人与汕头”征文活动,征集的文章在主流媒体刊登并结集出版。通过征文活动,彰显汕头深厚的人文底蕴,提高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提供史实依据。
  促成四处革命历史建筑保护活化。位于汕头老市区的红色交通站旧址、忠烈祠、桂园、日军受降处等历史建筑承载着汕头重要的革命历史记忆,但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已残破不堪,成为危房。有鉴于此,市政协文史委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提交《关于保护四处建筑,留住汕头三段辉煌历史遗迹的建议》和《关于将修缮后的中山公园忠烈祠开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并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的提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忠烈祠修复,并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办成“潮汕抗战纪念馆”,到馆参观至今已达23万人次。同时,还合力促成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即红色交通站旧址)、桂园(革命时期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在此工作)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助推这两处建筑的修缮、活化工作。日军受降处的保护工作目前也已引起市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三、加强内外交流协作,促进文史资源互补共享
  落实省政协文史征编任务。2013年至2015年,我们积极配合省政协文史委做好《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大型文史资料丛书的有关征编工作,同时将我市入选文章结集出版,广泛分发至各区县、市直单位和旅游接待场所,还组织媒体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开展与外省市政协文史协作。2014年至今,我们积极协助海南省政协做好《知青在海南》史料征集有关工作,向海南省政协文史委提供30篇文章及有关的实物、图片;还组织相关同志前往海南省政协交流征集工作情况,实地考察知青农场。2015年,与福建省龙岩市政协合作出版《闽粤一江亲:闽西抗战中的潮汕灾民》。期间组织地方文史专家重走当年灾民内迁线路,与当地政协开展专题交流,访问灾民后人,搜集相关史料,既填补了地方志书的阙略,又激发后人珍视当下、共创美好生活的信心。
  加强汕潮揭文化交流。2013年,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政协协商决定,联合举办“潮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坛,作为长期性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平台。首届研讨会于当年10月在我市召开,会后编辑出版了《潮汕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选》,为进一步深化粤东文史交流协作开了好头。在筹建潮汕抗战纪念馆过程中,我们多次征求潮州市、揭阳市政协文史部门及史志、档案部门对馆展的意见建议,并相应充实完善。
  增进与港澳台和海外文化人士的团结联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登门看望、邀请讲学、专题座谈、学术交流等形式,以史为媒,以文会友,广泛联系团结港澳台和海外潮籍知名文化人士和潮学专家,促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家乡的认识了解,增进家国情怀。近年来,我们先后两次邀请侨居美国、法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潮籍知名人士莅汕考察交流,为提升汕头文化软实力,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建言献策。
  四、几点认识与体会
  必须建立一支队伍。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在推荐物色、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人数适中、有专业水准的特约研究员队伍,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2009年以来,我们按照学有专长、热心文史、社会责任感强和有较好文字能力的标准,从地方华侨史、城市史、抗战史、民俗文化、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领域,先后聘了44名文史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这些专家每届一聘,换届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充实。实践证明,聘请文史特约研究员,是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延伸工作手臂,提高文史工作质量的有效形式。
  必须用好一个平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是1991年由时任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倡议成立,由市政协主管的以潮学为研究对象的民间学术性团体。它集资料搜集、书刊出版、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是市政协开展文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依托。在实际工作中,文史委与研究中心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做到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工作任务互相配合,工作资源互补共享,工作渠道共建共用。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研究中心的专家优势、人才优势和传播优势,对进一步拓展文史资料工作空间,增强文史资料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凝聚侨心侨力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必须抓住一条主线。汕头市文史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独特,但万变不离其宗,潮侨文化、开埠文化、“海丝”文化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多年来,市政协正是围绕这条主线谋篇布局,虚功实做,在打造相关文化品牌上下工夫。实践证明,抓住这条主线,才能抓住地方文史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更好地突出文史工作的地方特色、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必须坚持一种精神。文史工作“职在清冷”,平时工作难以引起关注,而文史资料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社会价值。要使这种价值活化彰显,就需要有一种责任担当,把看准了的事情办实办好。我们在牵头修复忠烈祠并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期间,感受尤深。从2013年初至2015年底,我们连续三年努力,综合运用提交提案、调研视察、对口协商、专题座谈、提案督办等多种履职形式,从发动捐资开始,到文物征集、史料考证、田野调查、组织布展、协作联动,直至建成后移交政府有关部门并向公众开放,主要工作均由文史委组织承担,终于把它办成一个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证明,只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依归,以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文史工作就一定能有所作为。
  这些年来,汕头市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对比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城市政协的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将以全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借鉴兄弟城市经验,进一步做好文史资料工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