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企业反映去年总成本在增加 省政协调研报告建议——推广佛山中山“过桥贷”做法至珠三角

2017-11-16 00:29:5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七成企业反映去年总成本在增加,省政协调研报告建议——
推广佛山中山“过桥贷”做法至珠三角
《南方日报》2017年7月21日 第A04版:时局·观察
 
  19日举行的“2017年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公布了省政协调研组《关于优化我省实体经济营商环境的专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披露,去年我省共为企业降负逾2000亿元,但仍有七成企业反映2016年总成本在增加,仅7%的受访企业反映成本降低。
  《报告》介绍,近年来,针对成本高、融资难、人才缺等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2016年2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并结合我省实际,于2017年2月出台了《广东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将国务院降低企业成本的45条举措,进一步细化为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广东版”57条降成本具体措施。省纪委于2016年4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政商交往的尺度。
  “总体来说,我省优化实体经济营商环境工作的成效显著。”《报告》披露,2016年,降低企业成本2124.63亿元,其中全省地税实际减免各项税费1523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比2015年下降19.6%,占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的比重为14.3%,比2015年下降6.2个百分点,现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已实现“零收费”。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建立,营改增全面扩围,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全省营改增试点累计实现减税1126.08亿元。2017年,降成本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1—6月减负约1582亿元,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93.87亿元,累计实施高新技术减免税727.85亿元,为小微企业减税107.02亿元。
  《报告》同时指出,当前我省实体经济营商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省工商联对全省500家企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显示,70.2%的受访企业反映2016年总成本增加,22.8%反映基本持平,只有7%的受访企业反映成本降低。具体存在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较突出、生产要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然有待加强、人才短缺问题仍然严峻等六个方面问题。
  报告针对性地提出了六个方面建议,包括:将佛山、中山等地“过桥贷”的做法推广至珠三角,化解企业融资难;支持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开展“飞地经济”合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据悉,为准备此次座谈会,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优化广东实体经济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在收集数据资料、参考省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借鉴相关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于7月上旬赴佛山、中山等市开展实地调研,从而形成《报告》。
  ■名词解释
  过桥贷,即过桥贷款,又称搭桥贷款,是指金融机构A拿到贷款项目之后,本身由于暂时缺乏资金没有能力运作,于是找金融机构B商量,让它帮忙发放资金,等A金融机构资金到位后,B则退出。这笔贷款对于B来说,就是所谓的过桥贷款。在我们国家,扮演金融机构A角色的主要是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扮演金融机构B角色的主要是商业银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报告建言
  焦点1: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
  建议: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隐性成本
  《报告》指出,我省实体经济领域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缺乏全省统筹协同和有机统一,配套措施不同步,缺乏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有些政策“好看不好用”;税收、技改、研发、人才等政策性补助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企业普遍反映很难拿到相关补助。调查显示,有40%的企业不了解国家出台的降低企业成本政策。
  二是行政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少做少错”的思想影响,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懒政庸政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省政府先后三批清理规范194项省直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但有企业反映,有些部门的“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并未真正取消,存在“不交费就盖不了章”。
  三是企业隐性成本增加。有企业反映,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劳动合同纠纷时,对劳资双方没有完全“一碗水端平”。
  就此《报告》建议,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增强政策制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和执行的均衡性,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对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省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每年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未履职行为进行追责。
  同时,建议省人大提请全国人大适时修改《劳动法》中关于经济补偿金的条款,弱化经济补偿金制度,强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赔偿金制度,保障企业的用工自主权。探索在我省权限范围内出台对涉及雇佣“三期”女性员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在继续实施生育保险政策基础上,通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其所聘请的育龄妇女合法生育期间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等方式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
  焦点2: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
  建议:全面清理规范行业协会收费
  《报告》称,我省实体经济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2016年,我省工业总体税负为17.17%,比全国(14.61%)高2.56个百分点。目前企业反映较多的主要是各种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问题,有待进一步清理规范。此外,一些地区行业商协会存在借助影响力收取会费、乱摊派等现象。
  《报告》建议,规范税费管理,合理降低企业负担。鉴于有些企业工商登记为“个体户”,《报告》建议省有关部门在出台免征政策时,应对所有收费对象免征,而不应只针对企业免征;对于拥有税额标准自主确定权的税种,可尽量采取较低的税种征收标准,如对标江苏省的车辆车船税,我省应采取较低的税额标准。
  同时,建议省有关部门根据我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情况,进一步完善统一全省的建设工程交易服务费、土地使用权交易服务费等收费政策;建议参照江苏、厦门等省市的做法,通过省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修订我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费标准。全面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和第三方评估组织收费。
  焦点3: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较突出
  建议:成立“广东中小企业银行”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较突出。《报告》介绍,由于全省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征信平台和信用评价体系,增加了银行核实企业资信的成本,影响了银行的效率。同时由于有些企业固定资产较少、担保抵押物不达标,以及财务制度不透明等原因,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调查显示,80.2%的企业未能获得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帮助,96.8%的企业没有享受过企业债转股政策。
  目前,商业银行基于风险补偿考量,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20%。加之由于缺乏抵押物,企业还需要缴纳风险保证金、担保费、公证费等,企业贷款成本一般在10%以上。
  《报告》建议,拓宽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探索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PPP)建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重点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过桥”转贷。建议将佛山、中山等地“过桥贷”的做法在珠三角地区复制推广。对于粤东西北地区,建议设立的基金一半由当地政府筹措,一半由省补贴。
  同时,先行先试,由省政府牵头,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共同成立“广东中小企业银行”,专款专用、专业经营,重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此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
  焦点4:生产要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建议: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开展“飞地经济”合作
  《报告》指出,生产要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工成本刚性上涨。我省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已经是印度的5倍、越南的3倍。调查显示,87.9%的受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是各项增加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部分企业反映“不涨工资,既招不来人又留不住人。但是工资涨上去,企业又吃不消”。
  二是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当前政策限制工业用地分割出让,不允许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建宿舍,不利于企业盘活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此外,土地价格增长过快,也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用地成本。2016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总体水平是78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84%;而珠三角地区工业地价达到123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16%。
  三是用能成本相对较高。我省销售电价居全国第三,仅低于北京、上海。全省大工业用电价格约为0.7元/千瓦时,远高于广西、贵州等周边省份。
  为此,《报告》建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降低要素成本。扩大售电侧改革试点,降低工商业电力用户进入广东电力市场的门槛,将参加电力市场交易的用户范围扩大到全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逐步提高广东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电成本。
  同时,建议制定适合我省的高标准厂房政策,支持和鼓励各地建设高标准厂房,允许高标准厂房按幢、层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和转让;建议适时调整《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广东省优先发展产业,使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70%执行。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支持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开展“飞地经济”合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
  焦点5: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然有待加强
  建议:推动“三合一”综合执法
  《报告》还指出,当前我省实体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然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平时不太注意保留商标的使用证据、知名度证据等,导致在发生纠纷时举证困难,难以启动诉讼程序。另一方面,由于多头分散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增加了企业维权成本,制约了执法保护水平。加之知识产权审判人员不足,案多人少的矛盾相对突出,导致部分案件审理周期长,影响维权效益。此外,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一种无形的智力成果,价值和收益有时难以评估。若赔偿较少,不但不能补偿被侵权人的损失,甚至不能弥补维权支出,严重挫伤权利人维权积极性,更使得侵权成本过低,侵权行为屡禁不止。
  为此,《报告》针对性建议:实施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合一”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侵权行为、处理侵权案件,增加侵权成本,产生震慑效应。加大维权奖励,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放管服”改革,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代理队伍规模小、服务能力弱等问题,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行业环境。
  焦点6:人才短缺问题仍然严峻
  建议: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家培训机制
  《报告》还指出,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突出,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紧缺。2016年底全省技能人才1088万人,仅占就业人员的16%,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1/3,技师、高级技师求人倍率超过2。技师学院主要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但仍统归为中职教育,尚未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不能与高职院校享受同等的生均拨款标准,也不能在同一平台上同时招生。
  就此,《报告》建议坚持多措并举,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首先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在实现普通技工学校纳入当地中职统一招生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同一平台招收高中毕业生制度。其次要在更多职业院校推广实施佛山科技学院、东莞技师学院、顺德中德工业学院等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经验,把操作性专业课程设在企业生产线上,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厂里,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专门性人才。
  同时,针对当前校企合作难点,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改革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评价标准,纠正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中存在的唯论文倾向,按照分类评价的要求,加强对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离岗创业人员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此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家培训机制,选送省内高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高技术制造业创业人才到国内外学习培训;建议实施“南粤工匠”培养行动计划,在遴选、使用、待遇等方面与“珠江学者”同等对待;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制度,大力培育优秀制造业技能人才。
  焦点7:如何加速推动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建议:推进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
  《报告》还建议,推进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实现提质增效。鼓励广东优势行业整合资源,打造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性电商平台,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采购、库存、营销和融资成本,更有利于推动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加大对具有代表性的B2C零售电商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此类平台针对支柱性产业增加商品销售类目,拓宽广东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在产品零售端为广东企业争取主动权。建议对上述平台,在税收政策、建设资金、金融牌照、人才引进、信用信息共享、物流仓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现场
  关注产业工人融入问题 助力广东制造业转型
  董明珠、方洪波、王卫……座谈会上,20多名粤商代表围绕“优化我省实体经济营商环境”议题,与省长面对面交流。三个多小时里,共有20位企业家代表发言,涉及降低企业成本、提振企业家精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
  首个发言的省政协委员、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总裁李志明开门见山,一口气反映了三个问题:一个是根据《关于落实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采购,但实际上不少地方并未落实;二是希望谨慎推行工业用地年限调减至25年政策,因为可能会导致银行降低对工业建筑和工业用地的评估价值;三是当前在电力投资领域仍存在隐形成本,电力工程投资时需向当地供电部门的第三产业公司缴纳服务费,方能验收通过。
  李志明的一番话引起了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的共鸣。他说,工业土地年限改为25年,企业贷款融资时可能银行就不接受你抵押,“创新是一件好事,政策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建议做好相关配套。”同时他还将话题对准营商环境,建议我省在振兴粤东西北工作中尤其要注重补营商环境短板。
  “我们公司在粤东西北周边省份,以及长三角投资规模都超过1000亿元。但在整个广东省投资不超过500亿。”王文银直言,粤东西北地区营商环境与珠三角地区甚至周边省份都有较大差距,“很多好的项目我们跟他谈过,最后被别的省抢走了。我觉得一切的成就和财富都取决于思想和观念”。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则建议关注产业工人融入问题。“我们讲工匠精神,是需要五年十年慢慢培养的。问题是我们的产业工人大部分是外来的,现在户籍制度、房价等环境都我们当初都不一样,他们融入越来越困难,这也导致一线产业工人流失率问题。”他说,珠三角已经是全国的制造中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希望广东率先拿出一些措施和方法,助力企业让产业工人融入当地。
  此外,还有企业家代表提到,目前全世界各地有2000多万粤商(广东700多万家,香港有700万家,海外还有700万家),整个粤商是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群体。建议省里引导粤商成立相关组织,抱团发展,提振粤商。
 
  南方日报记者 占文平 实习生 林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