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抗美援朝劳军、研讨海南发展战略、促成十九路军陵园修葺…… 广东省政协那些你不知道的往事

2016-12-16 02:22:1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组织抗美援朝劳军、研讨海南发展战略、

促成十九路军陵园修葺……

广东省政协那些你不知道的往事

 

从1955年1月至今,广东省政协成立已逾60周年,历经十一届,走过与广东发展休戚与共的60年光辉历程。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省政协在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实现发展目标、活跃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广东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

这60年来,省政协是如何走来,实现人民政协事业新发展的?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得到了新中国以来省政协的珍贵史料,揭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省政协前身

粤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省政协的前身是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0年10月,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由81位委员组成的广东省第一届协商委员会。叶剑英为主席,方方、李章达为副主席。

作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在1950年10月至1954年8月期间,协商委员会既代行人大职权,同时又代行政协职权,开展民主统一战线工作。

在这一时期,省协商委员会主要承担了协助省政府实行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协商并提出对省政府的建议;协助省政府动员支援前线,镇压反革命,建立革命秩序并参加建设工作;负责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准备工作和进行本省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等职权。

值得一提的是,省第一届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抗美援朝广东分会”,协助省政府推动全省抗美援朝运动的展开,协助发动参军运动,动员各界人民捐献飞机大炮,甚至组织了3次赴朝慰问团到前线进行慰问。

1951年,随着广东启动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省协商委员会又先后组织民主党派干部和民主人士参加遂溪、新会、南海、顺德等县的土改工作队。1952年8月,广东土改运动全面展开,为了动员城市人民配合,省协商委员会与广州市协商委员会共同组织成立“广州市各界人民支援土改运动委员会”,在城市居民中进行农村土改伟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省政协的提案传统早在草创之初便被确立。参加这两届历次协商会议的代表、委员、各民主党派、有关社会团体等在这一阶段,共向大会提出提案2456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的提案受到大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审查程序不仅规范,而且严格程度不亚于现在。按照规定,收到的提案首先要由提案整理委员会登记分类,每件抄呈一份给大会主席;然后根据提案性质分送大会设立的各业务整理小组研究整理分类,提出初步审查意见,由会议财经、政法、文教卫生、土改4个专门小组正式审查,经委员会讨论形成报告草案,交大会主席团印发各位代表审议通过。

这一阶段的提案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开展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工商业改造及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统一战线等中心工作,其中85%的提案得到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办理和回复。

始于省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

列席省人大会议

1954年8月,随着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此后,协商委员会便不再代行人大职权。根据政协章程的规定,在省协商委员会的基础上,广东筹建了政协广东省委员会。

1955年1月27日—29日,政协第一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广东省政协正式宣告成立。

从1955年1月到1966年12月的11年间,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经历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陶铸、区梦觉先后任主席。

这一时期,省政协在团结人民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活跃全省的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7年初,省政协开始设立10个委员工作组,进一步开展经常性调研、讨论和学习等活动。同年又创办了广东省政治学校(即现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的前身),主要培训工商业者和民主人士,通过学习、培训,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加强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为征集、编辑、出版文史资料,1959年,省政协又首先设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研究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市县政协的联系和指导,1957年,省政协设置了市县政协工作委员会,并于当年5月召开了首次“全省市县政协工作会议”,推动了全省政协工作的开展。

从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政协委员开始列席省人大会议,听取和讨论有关重要报告。1962年2月20日,首次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到1965年底以前,基本上每月召开一次。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各级政协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挫折,省政协一度被迫停止活动。

参政议政

1989年首次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段时期,省政协的中心工作开始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一些协商活动作为经常性工作被固定下来。1986年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当时海南尚未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之后,开创了省政协组织地区性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的先河。此后,基本上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研讨活动,先后与梅州、佛山、惠州、阳江、湛江、清远、韶关等市联合举办了类似的研讨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协协商在参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中的规范性与程序性也不断加强。1989年,省政协首次安排常委会议提前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并请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到会作说明,会议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和接纳。当年起,省政协与省人大、省政府联合建立了直接向有关单位交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会议制度,使办理政协提案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

从1994年开始,省政协进一步发挥纳良策、集民智的特殊优势,每年都安排两次常委会议,选择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议政,提出意见建议,这催生了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比如在此后的数年中,省政协先后对全省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经济运行情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发展、“三资”企业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环境保护、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发展海洋经济、加入世贸、社会保险、山区扶贫、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广东在CEPA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等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议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终被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所采纳。

■新世纪以来的广东省政协

提案建议成为“抗非”重要原则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中共广东省委始终高度重视下,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被进一步凸显。从1996年开始,省政协就开始专题协商和专题议政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专题议政、专题协商、专题调研、专题视察、专题研讨的“五专”工作品牌。2008年,省政协还着手研究拟订《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送审稿报省委。2010年5月,省委在全国率先颁布了省级《政治协商规程(试行)》,并于2011年8月正式颁布,领全国政协工作风气之先。2013年,省委《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出台前在政协充分协商,36条政协建议基本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在这一阶段,省政协党组还对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方面开展认真探索。各专门委员会每年都就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与省有关部门开展对口协商和界别协商,如关于车辆通行费年票制管理办法问题的对口协商,得到与会各方和媒体的好评,社会各界反响很好。

其中一大亮点是,省政协选择重点提案探索推进提案办理协商。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发了提案办理规程、提案办理考核评价办法和党政主要领导督办政协重点提案暂行规定等,建立了党政领导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制度、政协主席会议以及各专委会督办政协提案制度,推动形成多层次的提案办理协商格局。省委书记、省长率先垂范,带头督办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提出的提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全覆盖,直接推动了许多重要工作的落实。

令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有不少提案办理协商由于省政协连续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了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与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直接推手。在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民革广东省委会提出修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提案,在省政协历时11年的不断推动下,陵园得以大规模整治和修复,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在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3名香港地区委员提出《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健康的提案》,由一名副主席领衔督办,促成了相关领域的立法;在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提案委提出《关于在广州长洲岛建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提案》,在省政协连续5年坚持不懈的推动下,2011年10月,辛亥革命纪念馆终于落成。

2003年初由江立敏等13名委员提交的《关于建立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机构、全面提高应急能力的提案》则由于在“非典”来袭前提出,至今仍让很多老委员津津乐道。在同年5月由省政协召开的医疗卫生界委员座谈会上,参与提案的委员提出了“分散接诊、集中收治、严格管理医疗垃圾”等10多条意见建议,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当晚阅示,并批转有关部门,“分散接诊、集中收治”因此成为抗击“非典”的重要原则。

辞去“不作为”委员引起轰动

与此同时,新时期的省政协创新力度之大,也前所未有。2006年1月13日,广东省政协九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审议决定,首次辞去了几名长期不参加政协会议活动的委员,引起了社会轰动和海内外舆论界的普遍关注,也使之成为随后召开的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最热门话题。

时隔不到半年,请辞和刷卡这两项在当时仅能被称为个别管理办法的现象性规定,便被写进了《关于规范省政协委员参加会议活动的规定》,由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门讨论通过。其中更是对委员参会作了制度性规定:委员两次未请假全程缺席全体会议的,撤销其委员资格;常委四次未请假缺席常委会议的,撤销其常委资格。规定甫一出台,便引起了不少政协委员为这一新年新举措叫好,当时就有舆论认为,这表明广东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又率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发挥广东各级政协2700多名港区委员在促进香港繁荣稳定和推动粤港交流合作中的作用,2006年,省政协积极推动成立“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这是首个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的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组织港澳委员开展投资经贸考察视察活动,开展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中央驻港联络办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充分肯定。而为了使台胞侨胞参与祖国建设、充分表达意愿建议提供制度平台,从十届省政协开始,分别聘请10位在粤台商和10位海外侨胞为特聘委员,并邀请海外侨胞代表列席政协会议。

在政协全会大会发言环节,从2007年开始,省政协探索采取即席发言这一形式。会前,大会秘书处向每位委员发出预告短信,希望他们广泛收集本界别群众意见,在会上积极反映本界别诉求。在限时8分钟内,发言委员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争相发表本界别及其本人的见解和建议。即席发言方式很好地体现了人民政协海纳百川、广集民智的鲜明特色,因此广受群众好评。

此外,省政协还积极探索界别工作新思路和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形式,2012年开始建立界别发言人制度,推出了一批群众的优秀“代言人”。

题图说明:《同舟共进》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1955年省政协第一届主席陶铸,副主席古大存、林李明、张文、杜国庠、许崇清、丁颖、张醁村、饶彰风、萧隽英、李朗如、黄洁、蚁美厚;以及第一届至第五届委员中的科技、文化、宗教、华侨、港澳界别中的杰出代表、文化名人:马万祺、柯麟、容庚、欧阳山、陈序经、熊真沛、马师曾、红线女、关山月、释本焕、杨官璘、商承祚、杜埃、王为一、容国团、陶金、陈残云、霍英东、孔雀屏、卓炯、李绍珍、唐永銮、廖冰兄等团结在统一战线组织下,荣辱与共,同舟共进的景象。

作品由张弘、孙戈、李晓白三位画家共同绘制完成。画中人物代表性强,艺术特点鲜明,岭南风格突出。著名国画家杨之光为画作题记。

总统筹:杜重年 王更辉 王垂林 

执行:梅志清 施志全 徐林 赖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