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提高转化收益中重要贡献人奖励

2016-12-16 02:22:1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广东创新成果整体转化率较低,省政协调研建议:

应提高转化收益中重要贡献人奖励

 

20日下午,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在广州召开,围绕“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议题进行专题议政。据了解,为做好这次常委会专题议政,省政协组成以副主席姚志彬为顾问的专题调研组,于6月至8月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调研。

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面临哪些问题?接下来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予以解决?笔者20日从省政协获取的调研报告发现,虽然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稳居第一梯队,但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逐步凸显。对此,报告建议,应提高转化收益中对重要贡献人的奖励比例,以此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实习生 赖晓雯 通讯员 刘力强 王光飞

报告聚焦

◎问题一

原始创新能力偏弱

原始创新能力偏弱是报告指出的首要问题。调研组认为,这是目前制约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短板。

调研组发现,我省重大科学工程建成的只有1个,全省至今没有一家国家实验室,作为全国电子产业第一大省,广东没有一家该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省前40位支柱产业中,中科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与之匹配的学科布局还不足20%。

我省高校数量虽居全国第二,但高水平大学不多。高层次人才匮乏,除去双聘院士,我省有院士36人,不到清华大学院士数量一半,仅占全国院士总数2.29%。

此外,报告指出,广东的科研机构资源仍比较分散,科研资源多头管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来自科研单位的发明专利仅占全省总量不到3%。

◎对策

建立机制促进创新发展

报告建议,加强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首先应搭建一套符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议成立由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科学决策、组织统筹、督查落实和评估考核等。同时,由发改、经信、科技、教育、财政、知识产权、金融、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之间和系统内部顺畅的信息沟通和对接机制,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对于当前,报告认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科研重大专项和重大攻关,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中心来粤设立分支机构(分中心),积极争取更多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打造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

报告特别指出,新的省科学院已组建,关键在于尽快让它发挥作用,建成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此外,建议参照组建新的省科学院的模式,以省农科院为基础,整合全省农业创新资源,组建新的省农科院,全面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

◎问题二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虽然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稳居第一梯队,也是国内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申请量最多的省份,但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创新成果整体转化率不到30%,其中高校专利实施率仅36%,远低于企业平均水平(88.3%),在已实施的专利中,许可和转让实施比例为24.3%,转化水平较低。

调研组认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有较大关联,高校、科研机构对无形资产处置权限较低,严重制约职务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考核也不够科学合理,往往比较注重学术论文发表得奖、专利申请及授予等,缺少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的量化指标。

如《广东省自主创新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将其职务创新成果转让给他人的,或采用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实现转化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所得净收入或作价所得股份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奖励完成该项创新成果及其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而该比例在北京中关村、天津、武汉分别达70%、60%—95%、70%”。

虽然我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明确规定用于人员经费的比例可达30%(部分软科学项目可达50%),但据了解,在实际操作中,省内多数高校仍按原规定执行,仅允许15%用于人员经费。

◎对策

转化工作绩效纳入考评

报告认为,提高我省创新成果转化率,关键在于健全创新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报告建议可分类定策,改变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于基础研究类科研人员,以学术水平和重大原创成果为主要指标;对于应用研究类科研人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指标;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绩效纳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评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大师。

此外,报告建议,应尽快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明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成果转化收益自主分配权,提高转化收益中对重要贡献人的奖励比例;同时,适当放宽对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允许科研人员在岗或离岗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在与本职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与企业加强合作、到企业兼职甚至是创办企业。

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应建立由政府统筹、专业机构运作、社会公众监督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技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科研项目,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制订战略、规划、政策和进行评估、监管等方面。同时完善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尤其是同行的监督,用对成果质量的要求反向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限制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

◎问题三

企业研发实力较弱

企业一般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但调研组发现,我省企业技术研发实力仍比较薄弱。时至今日,我省仍有近75%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1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

报告显示,我省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等“工作母机”薄弱,95%的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90%高档数控机床市场份额仍被国外产品占领。

◎对策

实施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

如何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报告认为,突破口在于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明确企业负责人的创新责任。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激励措施。

在税费政策上,报告建议,应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等政策,测算并合理设立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指标,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落实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切实调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技术改造。

此外,报告建议我省尽快实施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开展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尽快成长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型龙头创新型企业;推动“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落实相关政策,以合作的实效作为考核与加大投资的依据。

◎问题四

创投资金规模较小

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市场化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报告透露,相比其他发达省份,我省在创投资金规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除深圳市外,我省其他地区的创投发展仍较为缓慢。截至2014年,我省(含深圳)备案的创投企业累计总数为109家,实收资本为224.3亿元,其中深圳占大头,共有69家,实收资本达125.6亿元。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报告的调查显示,在种子期企业投资项目所在地中,北京地区数量和金额占比最大,分别为29.7%和34.9%,而广东分别仅有2.1%和4.6%。

在财政资金扶持方面,调研组发现,目前政府资金支持创新仍倾向于大中型企业。此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提出的短期研发或产业化目标,对于针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或应用研究不利,财政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和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对策

尝试组建综合性金融集团

调研组建议,可在国家支持下先行先试,组建科技银行、专利典当行和更多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新型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同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以一定的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企业加快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吸纳社会资金组建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

调研组还建议,我省可尝试组建一个综合性金融集团,以资本打通各金融板块,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发展。此外,佛山南海区鼓励企业率先开展智能机器人的融资租赁业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建议出台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融资租赁的健康发展。

报告还特别提出,我省可尝试推广首席科学家制度,发挥首席科学家在重要合作项目的确定、指导、监督、验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要对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探索开展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试点,给予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更大的人、财、物的资源调度权,建立以科研信用评价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现场热议

3家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是不是属于重复投入

回应:错位发展,力争突破核心技术

“顺德成立了华南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东莞成立了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州成立了智能装备研究院,广东成立这3个研究院是不是有点重复投入?”在此前举行的委员与有关厅局负责人的座谈会现场,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王卫红有点纳闷。

“这3个研究院都有错位发展的目标,为的是解决机器人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解释说,机器人制造涉及减速器、共振器等四大核心技术,但在我省270多家与机器人制造相关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哪怕一项核心技术,只有4家涉及了某一项核心技术中的部分内容。

“在汽车产业,我们曾经想用市场换技术,但并不成功。”刘炜透露,目前国际四大智能机器人巨头都已经入驻广东,意欲抢夺中国市场,广东成立多家机器人研究院,正是为了促动相互竞争,错位发展,力争在某一项核心技术中实现突破。

对此,调研组的委员建议,政府在大力支持的同时,应有意识引导它们错位研究,真正形成合力,避免浪费资源。

科技补助申请不太容易

回应:将以普惠性为主,减少专家评审

在座谈会现场,不少委员认为,目前我省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本来是有政策鼓励的,但由于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很好的协调机制,导致政策尚未落实。同时,由于政府作创新决策时,企业的参与度不够,不少企业反映,有些创新决策“好看不好用”。

“现在的科技项目补助申请已经有点‘八股化、科举化’了。”来自企业的省政协委员李志明透露,目前中小企业申请科技项目补助十分困难,有一堆硬性指标无法达成。“比如需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高级工程师职称,还有工程中心等。”他表示,许多留学归来的创业者因为没有高级工程师职称,虽然项目优秀,但却被挡在了补助门外。

对此,省财政厅副巡视员邹清莲表示,未来省财政将调整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向与方式,不再寻求补助方式的扶持,而更多的通过贴息、股权投资、风险补偿以及基金等方式来支持,“将会更多以普惠性为主,并减少专家评审等前置条件”。

调研组不少委员表示,科技项目补助申请难反映出我省创新政策的协同性仍有待增强。建议对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的核心技术项目,采取奖励性后补助等方式;对具有探索性的科研项目,则采取奖励式资助的方式;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试行事前备案制度,在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后,以销售纳税额为依据进行事后奖补。

总统筹:王更辉 王垂林  执行:梅志清 施志全 徐林 赖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