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43 来源:广东政协网

加快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政协调研组

2003617日)

 

 

根据省政协今年工作安排,省政协组成了以韩大建副主席为顾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周明理主任和刘人怀副主任分任组长的两个专题调研组,于34月间分赴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江门等地的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8所普通公办高校,岭南、新安等4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和珠海、深圳等大学园区就“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相关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高校领导的介绍,召开了各校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势带动下,我省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高等教育改革、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逐步扭转了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

(一)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19992002年的四年时间里,我省通过整合资源,增加扩招渠道,在各高校教师总量基本不增加、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挖掘潜力,改善办学条件,有效扩大了招生规模。我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6.1万人发展到17.6万人;在校生数从18.5万人发展到46.78万人,是原来的2.5倍,各校平均规模也扩大至原来的2.2倍左右;全省毛入学率也由8.2%提高到15.3%;从而使我省高等教育开始跨上大众化的台阶。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1998年底

2002年底

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

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

高校数(所)

总  数

43

57

71

37

全省招生数

(人)

本科生(万)

3.1

4.2

7.28

2.78

专科生(万)

3

4.7

10.33

9.77

博士研究生

582

 

1613

 

硕士研究生

2508

 

7121

 

全省在校生数

(人)

本、专科生(万)

18.5

14.63

46.78

28.9

博士研究生

1539

 

4284

在职攻读

学位4155

硕士研究生

6504

 

17253

高考录取率

 

 

71%

 

毛入学率

8.7%

15.3%

近几年我省在挖掘现有高校潜力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推进了办学模式的创新。如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的强强联合;原广州师范学院和广州大学等9所院校的合并重组;若干重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等,实现了现有公办高校资源的新整合;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开办了分校区或二级学院校区,探索了利用现有高校延伸办学的新模式。除原有的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形式之外,各地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不断拓宽发展高等教育的新领域。华南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率先成立了网络学院,深圳还创办了虚拟大学。

(三)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

近年我省实行了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模式,大胆改革创新,力求超常规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采取政府提供土地、减免税收等多种优惠措施,先后创办了大学城或大学园区;珠海引进省内外十多所名校在珠海大学园区办分校,探索国内著名高校异地办学的新模式,既有利于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汕头、江门等地利用侨乡的优势,鼓励支持华侨投资办大学;惠州、梅州、韶关、肇庆等市则支持把原有的地方院校升格为本科学院;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也都办起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我省21个地级以上市都实现了至少有一所专科以上高校的目标。

(四)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993年开始,我省率先打破条块分割的办学模式,与教育部共建部属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其后,又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这两所有研究生院的大学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行列。目前我省已有7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九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重点抓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四重”(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教师、重点课程和教材)建设。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2个,博士点92个,在全国分别排名第6位和第4位,一批学科的学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省大学生在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比赛中也频频获奖,英语四级过级率已从全国的第11位跃升至第5位。此外,我省高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共建立了5个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的大学科技园。在招生方面,我省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远程网上监考、网上评卷和所有批次网上实时远程录取,同时还率先进行了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等。

(五)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民办高等教育初见成效

我省自1994年诞生了首家民办普通高校——私立华联学院以来,至今已有培正商学院、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独立建制的民办高校,还有15所依托普通高校办学的民办二级学院,民办高校已成为发展我省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其中华联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6000多名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过程中,我省注意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9所独立建制的民办高校已吸纳社会资金约8亿元。

二、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

(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仍然偏小,水平仍需继续提高

我省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层次、校园面积等方面都不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我省在校普通大学生数在全国虽排第5位,但若按每万人口在校普通大学生数统计仅排第18位;200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5%,而我省只有15.3%,仅略高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把原定2005年毛入学率16%的目标调高至20%以上,若按此测算,全省在校普通大学生应从目前的将近47万人跃升至80万人,缺口高达30多万。即使广州小谷围大学城建成后也只能容纳14万在校生,还有一半以上的发展空间需要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我省博士、硕士等高层次教育规模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广州外,博士层次的教育只有汕头一个点,第二大城市深圳没有博士点,而第三大城市佛山连硕士点也没有。近年我省通过办大学城和增加校区等方式缓解了部分高校校园面积不足的突出矛盾,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此外,目前普遍推行的多校区办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本,降低了资源效益。作为占全国GDP总量11%的经济大省,我省高校在高水平的学科领域里仍存在差距。截至2001年,我省在全国305个工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仅占8个,在142个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仅占5个,在74个人文与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仅占3个。我省高校获得国家级奖的数量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也偏少。

(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在调研中各校普遍反映,目前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体制问题,最突出的是学校普遍感到缺乏办学的自主权。在规划、用地、招生、收费、专业设置、人事管理等方面都受到某些不合时宜的限制。由于管得过多过死,反而影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例如按原有规定,一间大学从建校到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需要25年以上,而深圳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现代化大城市也不过20年。如果继续执行这一陈旧的规定,将会严重阻碍深圳大学的发展,更谈不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了。

我省民办高校起步较早,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学校规模偏小,发展速度缓慢,学科门类不够广泛,民办高校发展远远落后于先进省市,目前9所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只占全省的5%。许多民办高校在发展用地、税收减免、银行贷款、招收学生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

(三)高校师资缺口很大

经过连续四年的扩招,我省高校教师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按2005年毛入学率达20%测算,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至少要达到4.7万名,可2002年在编教师才3.3万,连近三年退休和调离人员在内,尚需补充近2万名教师。况且我省教师整体水平不够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及高层次人才偏少。我省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缺乏,特别是缺乏大师级的人才,拥有两院院士的人数北京大学是44名,清华大学是47名,复旦大学是20名,上海交大是16名,南京大学是23名,浙江大学是15名,而我省高校总共才17名。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许多高校仍然使用九十年代的编制数,多年来一直没有增加,从而出现教师紧缺又没指标可以进人的被动局面。除了进人编制和户口指标外,引进教师的最大困难还在于住房、家属安排和工作条件等具体问题。我省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已逐渐弱化,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显得越来越困难。

(四)高校办学经费仍然不足

我省普通高校经过连年扩招,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为四年前的2.7倍和2.5倍,以后还将逐年提高。按国家规定生均基本办学条件测算,每增加一名大学生需投入4.5万元。我省近几年对教育投入的绝对值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仍不能适应大量扩招后的发展需求,致使生均经费水平不断下降。2002年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仅占GDP2.7%,低于全国3.2%的平均水平。我省本科高校的收费标准偏低,未能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经费不足制约了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改善,也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我省虽已启动对教育事业的贴息贷款,但贷款额度不足并受条件制约,使各高校普遍存在还贷能力的担忧。

(五)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本科生的需求量要比专科生大。本科生占在校生率北京为81.68%,江苏为67.61%,上海为63.67%,全国为61.03%,而我省仅为47.91%。在学科结构方面,我省工科院校和工科学科过少,工科类专业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30.09%;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也偏少。此外,高校的地域布局方面也不均衡,经济比较发达的深圳市也只有3所独立建制的普通高校,粤东、粤西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资源更显不足。

三、对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春视察广东时提出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我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必须提出并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调研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投入体制,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金

在今后几年超常规发展中,应加大政府投入与学校融资两方面的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府应逐步加大发展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提高我省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争取2005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把原按教师人数拨款的方式改为按学生人数和专业成本分层次拨款;用活贴息贷款,发挥“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学校还贷”新投入机制的调控作用。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学校采取租赁、借贷、企业加盟、社会赞助等多渠道、多形式资金投入,开发和利用好办学的社会资源。鉴于我省高校收费体制改革滞后的实际情况,建议核算培养成本,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分别逐步做到按“准成本”或“成本”收费。政府要出面与银行联系,设法解决助学贷款碰到的关键问题,大量增加助学贷款,扩大受益面,缓解提高学费后给家庭贫困的学生带来的经济困难。

(二)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也要相应调整,最重要的是要在办学和人财物的管理等方面给高校以更多的自主权。建议实行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即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把部属和省属重点院校发展的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高层次培训和高水平研究上,重在“做强”;支持条件较好的本科院校在做强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当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扶持基础较弱的本科院校,促成“做大”。同时要注意质量内涵的层次差异,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分类完善各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尤其要对新办高校、民办高校、公办新机制分校和基础薄弱高校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评估。在加快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方面,当前把重点应放在高校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的改革,精简非教学人员,选用年富力强的优秀管理干部上。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多为高校排忧解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例如在银行贷款、人才引进、土地征用、基建报批、税收减免、人员编制等方面,可以给予高校特事特办的优惠政策。建议国土、规划、城建、公安、组织、人事、劳动、消防等部门可对高校实行“一门(站)式”办公,开辟“绿色通道”,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管理环境。

(三)创新办学体制,鼓励扶持民办高校等多种办学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建立多元办学新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改变国有公办这种由政府“唱独角戏”的办学体制。在继续办好普通高校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办学模式;对现有特别困难的公立高校,可尝试合并、转让、收购等多种形式,成立职业技术学院或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盘活现有教育资源;还可以选择少数高校或高职院校尝试实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民办”改制试验。

全国人大已经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建议我省尽快制定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细则,力求从政策和措施上扶持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在土地征用和减免建设配套等有关规费方面使民办高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政策;依评估结果给民办高校相应的奖励或补助;鼓励退休教师到民办高校任教;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人事专用户头和自筹经费的人事编制;给予民校教师计算工龄;允许办理民办、公办高校教师互调手续;支持申报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适当增加录取人数;把民办性质高校的招生范围扩大到外省等。民办高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变化也快,因此必须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管理和服务指导。建议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允许民办高校“滚动发展”;本着“以评促建”原则,定期对民办学校进行评估,加强对财产使用和变更的审计和监督,对管理好、质量高者予以表彰、宣传和扶持,对质量低、条件差者要限期采取改进措施。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集团合资或独资办学,特别是兴办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办学。

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手段,适量增加网络学院和招生人数,提高这种低成本、超时空限制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四)尽快缓解师资紧缺的矛盾

解决教师紧缺问题也应有新的观念和新的做法,不应将教师管理等同于公务员管理,不应过分强调教师单一归属的“固定”模式,而应提倡教师兼职等“流动”模式,逐渐提高人才资源的共享度。应尽快下达省属高校新的教师编制方案,简化定编程序,实行编制改革。为方便引进人才,应以在校生数为依据,变静态定编为动态定编;采用人才“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固定”教师与“流动”教师相结合的动态模式。建议采用政府统筹和学校挖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落实教师购房优惠政策,解决货币分房的补贴资金。同时要增拨引进人才专款,对高层次人才给予适当补贴。鉴于我省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已明显减弱,必须设法提高自行繁衍人才的“榕树效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培养、用好和稳定现有教师资源。注意挖掘硕士、博士生培养潜力;并有计划地分批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制定有利于高校人才引进和流动的政策;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教师不足的矛盾;发挥优质教师的作用,开发优质课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社会上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延聘返聘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制定相应政策,解决海归人员的入户、劳保、编制、住房、税收等问题,给予办理暂住证,减少进人报批关卡。要帮助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户口、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教龄计算等问题,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

我省高校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已出现一种“遍地开花”的局面,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高校实行学科优化和布局整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大本科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尤其要扩大工科类本科生的比例,力求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数。要增加硕士授予单位及学科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整合成人高等教育。根据我省产业升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积极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加强与我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微电子、通讯、计算机、光学、生物、环境、汽车、机械等领域的学科。要做强优势学科,改造某些传统学科,培育急需发展学科,扶持有特色的新兴学科,支持设置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使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尽量覆盖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既要注意工科,信息技术学科对工业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激活作用,也不能忽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经济、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融合作用”和“扩张作用”。建议根据我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对各地区高校的布局进行相应调整。如在深圳增设高校,提高层次;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各高校尽可能在周边拓展新的办学空间等。

积极主动和统筹兼顾地办好大学城和大学园区。对小谷围大学城的建设,要注意建成后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确保教育质量和校区稳定。在基本建设和学科分布上,要考虑若干年后各高校可能会通过土地置换形式把几个校区整合成整体的需要,保证整体布局和学科规划的前瞻性与先进性;还要考虑商业配套,课余生活和校区文化;建设一批教师公寓作为新教师的周转房。珠海大学园区汇聚多所国内高校的分校,建议研究解决这些学校在广东的招生指标和学籍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这些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确保名副其实引进名校的优质资源,尤其要保证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防止发生“卖牌子”的现象。

(六)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订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是一项关系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的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我省在执行近期规划的同时,应根据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和变化了的形势,及早修订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近期举措与长远措施相协调。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围绕2005年我省在校大学生要达到80万人,毛入学率要达到20%的既定目标,研究制订一个包括生源、师资、投入、场地、结构比例、高校布局、毕业生就业及发展科研等内容的指标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根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各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和高职),不同的学科专业(理、工、农、医、文、经、管,以及体育、艺术等),不同的地域(广州、深圳两中心城市,经济发达的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作出一个能较好地体现集约、持续、全面系统发展观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在近期,除了集中力量建设好广州小谷围大学城外,还要重视发挥珠海、深圳,以及广州的石牌、龙洞等现有大学园区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能,保证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0%的目标。建议提前做好并及时修改各大学城的中远期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在各大学城、大学园区附近应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便宏观调控基建用地,避免将来可能面临的大面积拆迁而造成的浪费,保证我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明确校区周围的市政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应由政府负担建设和维护。为满足高校不断扩招的需求,以保证生源质量,要进一步发展和加强高中教育,做好普教与高教的衔接,当前,要重点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

 

调研组名单——

调研组顾问:韩大建

调研组成员:周明理 刘人怀 杜重年 李定安 钟 韶

      王绵宁 梁 仁 耿安松 陈潮填 张 焜

      党 志 陈志澄 伍超标 罗小平 谢可滔

      张晓丹 樊锁海 余国慧 高宏的 陈声醒

      詹世英 李 军 韦锐辉

执   笔:陈潮填 张 焜 高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