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村中医药医疗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加快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我省农村中医药医疗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广东省政协调研组

20067月)

 

为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根据省政协主席会议精神,4月下旬,省政协组成了以副主席许德立为顾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孝娟、委员陈万鹏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就“我省农村中医药医疗服务情况”专题听取了省中医药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经贸委等部门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到广州、汕头、汕尾、阳江、云浮、清远市及所属的荔湾区、花都区、澄海区、海丰县、阳春市、罗定市、连州市进行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所到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情况介绍,考察了部分县(市、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召开了有相关部门、部分中医院和中医师参加的座谈会,同时,对某些重要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加快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村中医药医疗服务的现状

中医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多年来,我省农村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就诊率偏低、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中医医疗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但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明显不足。我省农村中医卫生工作依托农村卫生三级网络,按照《广东省农村2001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的要求和抓龙头、强枢纽、促网底的总体思路,大力加强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全省91%的县(市、区)建立了中医院,其中48.3%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74.2%的乡镇卫生院和58.96%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然而,我省县级中医院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由镇卫生院改造而成的,作为县的“龙头”医院,与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要求差距较大。普遍存在地方狭小、用房不足、设备简陋、手段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有的甚至负债经营。陆丰市中医院成立于1984年,至今仍在使用产权有纠纷的危楼,虽然2001年建了新的中医院,但由于40万元配套资金不能到位,目前依然是个空架子,无法投入使用。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中医仍靠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病。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今天,缺乏现代医疗手段推进中西医的结合,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难以较快提高。

(二)农村中医专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医服务领域仍亟待扩大。中医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具有诊疗手段丰富,治疗方法灵活,“简、便、验、廉”的特色,我省农村中医服务从突出优势、发挥技术专长入手,以专科建设为主线,重视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此带动中医院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开展了二批共75个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大部分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有2个以上的中医专科,初步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医、专药、专方,部分专科还有专门设备的格局。潮阳市中医院的肾病专科、海丰县中医院的骨科等都独具优势,中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虽然中医专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中医服务领域仍亟待扩大。调研组在对所到地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近年来,我省中医诊疗率县级中医院约为30%,村卫生站约为10%15%。从调研情况分析,影响中医服务领域扩大的原因,一是中医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全省三分之二的市没有设立中医科(处),县(市)基本未设中医管理机构,由于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在医疗点布局、专科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宏观管理,对基层中医机构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二是由于学历层次低、培训少等原因,基层名中医甚少、中医师业务水平普遍不高,对群众吸引力下降。三是中药煎煮较繁琐,见效较慢,现代人生活紧张,为了图方便,一些人不愿用中药。四是相对于西医,中医药价格比较便宜,营业收入较少。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基层中医师为了生计,在治疗中存在着重西轻中的倾向,加剧了中医药服务领域的缩小。

(三)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迈开了步伐,但学历层次偏低、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农村中医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我省狠抓了在职教育。“十五”以来,通过实施中医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为县级中医院培养中医药人员4000多名。另一方面,针对农村难以分配到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问题,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积极为山区农村培养中医药专科人才。此外,各地通过引进、培育、名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力度。云浮市利用新兴中医学校这一教学资源优势,建市11年,共培养中专层次的中医药人才2283人。该市还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有435人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

但总体来看,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由于六、七十年代毕业的中医临床骨干陆续退休,而中医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又多不愿意到农村,尤其是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工作,因而出现人才断层的突出问题。此外,由于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不少中青年中医骨干改行或调往综合医院,这更加剧了农村中医药人才的不足。清远市中医生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36.4%,无学历者占22%。该市连山、连南和清新三个县竞没有一位副高以上的中医生。阳江市有4间乡镇卫生院因缺乏中医人才而未能开展中医药业务。另一方面,作为中医特有的“老药工”也青黄不接,中药材的传统加工炮制工艺后继乏人,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四)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简、便、验、廉”、方便基层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省各地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运用传统和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及手段,在提高中医药疗效上下功夫,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专科专病的发展。海丰县中医院的骨科和眼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技术扶持下,成为了汕尾地区一流的特色专科,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各地还重视中医药剂的研制,中药材加工炮制,开发具有中医特色的膏、丹、丸、散、冲、霜、搽、洗等剂型,使中医、中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住了一定的阵地。罗定市中医院研制开发了40多种中药制剂,2005年收入达200多万元。占医院用药的20%

虽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中医药的创新是不够的。群众对中医的需求与西医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西医在不断发展,在不少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中医药的创新步伐不大,尤其在提高有效成份的检测和提取能力,创造出更多、更有效、更简便的剂型等方面,与基层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就农村来说,发展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而实用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十分重要,这也是很多地方的成功经验。但由于资金不足、推广力度不够等原因,很多适用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中医的特色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对西医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这是导致农村中医阵地缩小的重要原因。

二、加快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三个重要文件,对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提出了奋斗目标、具体要求,并制订了保证措施,这是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创新,努力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基层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推动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领导与宣传,完善管理机构。要把加快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框架,全面规划,统筹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宣传中医中药疗效优势,突出中医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辩证施治、注重心理的理念,提高群众对中医优势的认识。建议开展“乡村名中医评选”活动,分批遴选出农村名中医,发给证书,广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对中医药的宣传,在农村基层乃至整个社会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认真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精神,尽快在全省市、县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管理人员,以加强对农村中医医疗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强化省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职能,以加强对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服务。

(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我省大部分县级中医院是由镇卫生院改造而成,基础差,投入不足,建议增加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点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倾斜。在增加投入总量的同时,建议改善投入结构。财政支持重点在几个方面:一是支持县(市)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专项建设经费,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二是支持重点镇级卫生院重点专科建设。三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四是培训中医药人才。五是支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此外,要完善乡村卫生站的补偿机制。目前,省里已对基层卫生站实行一站一人的补偿政策。建议把中医生纳入补贴的范围统筹解决,以稳住最基层的中医队伍。

(三)以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目标,完善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的试点表明,推动这项工作,对促进农村中医事业发展效果明显。要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要求,不断完善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功能。一是抓“龙头”(县级中医院),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专科建设,突出品牌特色,完善服务功能,走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发展道路,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强临床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业务,以业务促发展。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力度,尤其要发挥县级中医院在培训镇、村中医生方面的作用。二是强“枢纽”(乡镇卫生院),落实卫生院业务用房、设备和人员“三配套”措施。大力推行中医适宜技术,支持帮助村卫生站开展中医业务。三是建“网底”(村卫生站)。我省乡村卫生站已基本建立,但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调研中我们多次发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针对仍有40%的村卫生站尚未开展中医业务的情况,建议在财政补贴、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这部分卫生站尽快开展中医药业务。要把中医三级网络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把中医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这对农村中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要发挥乡村个体中医师的积极作用。在目前条件下,这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要建立和完善乡村个体医生的准入制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对乡村医生提供免费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村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不断向农村输送合格中医人才的机制。发挥各级卫生学校的作用,开设中医药专业。要积极办好湛江、江门、新兴三所中医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缓解农村基层中医人才的不足。二是鼓励在职学习,支持从事农村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继续深造,以提升学历层次。三是根据中医传授、诊疗等的特殊性,制定对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岗位准入和技术职称晋升方面,建立行业的审核与评价标准,提高他们的素质,以稳定人才队伍。四是在政策上引导中医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医院工作,建议设立专项,为愿意到农村中医院工作的中医本科学生支付助学贷款,并签订协议,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五是设立农村中医药培训专项资金,免费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医药人员进修提供服务。六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在职培训。省、市、县分别培训县、镇、村医务人员。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人才培养形式。

(五)推进中医药创新,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上世纪50年代,中医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发挥了重要作用,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随着乙脑疫苗的问世,这类世界性的难题迎刃而解,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辉煌随之而去。这一事例说明,医药的创新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从全局上看,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着重创新中医药科学,逐步制订中医药标准化制度,提高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中医事业。就农村中医药服务而言,加快中药剂型的研究和创新十分重要。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对临床疗效明显、深受患者欢迎的中药制剂,医院应加强与中药厂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为群众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服务。要十分重视把好中药质量关,在中药的种植、加工、炮制和制剂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中西结合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这是很多地方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在农村大力推行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力求用较低的成本防治基层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此外,不少乡村卫生站用草药防治疾病,效果很好,对这些做法也应予以重视、支持。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