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江、云浮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阳江、云浮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促进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关注民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了以副主任欧卫东为组长,常委董富胜、副秘书长杜重年为副组长的专题调研组,于618日至26日,就“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前往云浮、阳江市专题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省直有关单位和云浮、阳江市党政领导及两市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两市的蔬菜基地、养殖场、农贸市场、超市、学校配餐中心和食品公司,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浮、阳江食品安全现状

阳江和云浮两市各级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将食品安全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分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云浮市坚持把国务院和省政府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来抓,连续三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2004年市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镇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议,了解工作进展,部署下阶段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制定了《云浮市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的通知》等文件。阳江市为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和业务指导,2007年组建了由19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市政府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的同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阳江市政府每年均出台《阳江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不断加强各环节日常监管工作。近年来,云浮、阳江市的食品安全状况逐渐好转,基本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一)农产品安全方面。一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取得一定成效,标准化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云浮市的标准化生产面积达749万亩;阳江市的标准化面积达到50多万亩。二是推行无公害产品行动成效显著。目前,云浮市已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阳江市已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三是农业投入品监管不断加强,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云浮市从2006年至20077月,开展农资专项整治行动7次,约2683人次参加,检查企业4558个,查处伪劣种子775公斤,肥料10358万公斤,农药16520公斤。阳江市2007年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8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30家,查处违法案件82宗,查获违规农药13200公斤,肥料1349万公斤,种子1500公斤。四是初步建立了农产品检测站,检测能力有所增强。云浮市检测中心编制4人、县级检测中心共16人,检测中心面积150平方米,检测设备有农药残留速测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能开展果蔬的农药残留定性和定量检测、重金属检测;已有4个县购置速测仪。2003年,阳江市建立了市级和县级的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项目有50多项。五是逐步开展农产品生产检测。云浮市于2006年至20076月,不定期到较大的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抽样检测共5107份;阳江市2007年上半年,共抽查果蔬样品9500份。检测结果也及时通过信息网向社会公布。

两市在农产品生产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两个市都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专职机构。专项资金不足,限制了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两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均没有通过计量认证,检测结果权威性不强,检测能力较弱,检测品种和检测项目少。三是存在违禁农药或不按安全间隔期用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

(二)加工食品安全方面。自2005年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卫生监管工作交给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来,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将食品监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完善了监管机构。云浮市有食品监管科,人员6名,并成立了食品监管巡查队,各县也成立了巡查队。通过公开考试向社会招聘了21名巡查员,全市63个镇配备了协管员,市局和各县都配备了专门用于食品巡查的车辆,制定了巡查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阳江市也有成立食品监管科。二是开展无证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淘汰了一批不具备生产必备条件的企业。针对90%食品加工企业为小作坊的情况,云浮市制定了专项整治计划,把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投诉较多的100家企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实施重点监管,两年来共取缔违法企业70家。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食品安全环境。如云浮市定期在电视台“质量在线”专题栏目上宣传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常识,组织“食品安全论坛”活动,在市区大型商场举办“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四是积极落实监管责任制。市局与县局签订责任书,生产企业也与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由各级政府、各级质监部门、各生产加工企业构成了一个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五是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未经许可,不准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其品种和数量要报当地质检部门备案。同时加强巡查,对乱用添加剂的企业进行处理。

食品加工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问题。阳江市有生产加工企业721家,卫生证和营业执照不齐全的有210家。卫生证和营业执照齐全的511家企业中,领取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只有102家。云浮市生产企业703家,领取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只有120家。相当多的企业存在生产加工环境状况较差、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人员缺乏食品生产所需的知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处理不当等问题,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二是有添加剂使用不当的现象。违法使用非食品用添加剂加工食品,凉果、蜜饯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2007年一季度,省工商局抽查我省流通领域的凉果质量,公布的15批次不合格产品,就有云浮市新兴县的4家凉果企业生产的5批次产品;不合格项目有漂白剂二氧化硫、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苯甲酸等。三是存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不安全的隐患。如采用非食品级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食品,没有对包装材料和容器进行消毒杀菌,乱堆乱放造成交叉污染等问题。四是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卫生部门前置核发卫生许可证,再由质监部门核发生产许可证并负责日常监管。因而出现不少只领取卫生证和营业执照,而不领取生产许可证就开工生产的企业。因有营业执照,质监部门发现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也无法停止其生产。

(三)流通过程方面。云浮市从2004年就开始推进市场食品准入管理工作,以12个市场作为市场食品准入管理的先行试点。通过健全“八项制度”(市场食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市场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市场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市场食品购销挂钩制度、市场食品质量巡查监管制度、市场食品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市场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严格把好进货、销货、退市、监督4个关口。目前,全市实施市场准入的集贸市场86个,超市27个,设立检测室53个,配置检测仪56套,设置公示栏72个。阳江也非常重视市场准入工作,全市集贸市场89个,有74个实施了市场准入,超市也有30个实施市场准入。工商部门在抓准入的同时,突出抓了节日市场、酒类市场、乳制品市场、咸鱼市场、查处走私禽畜冻品、无证经营等专项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流通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仓储、储运、销售柜台条件达不到标准要求,致使有些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遭到污染,甚至腐败变质;一些食品销售单位和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作虚假广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四)消费环节方面。两市卫生部门重视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餐具消毒工作的指引,培训餐饮业的技术人员,规范消毒方法。同时开展监督检查,对消毒效果不合格的单位进行处罚。加强对学校、幼儿园饮食卫生的检查,贯彻《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建立校园周边饮食摊点监管责任制,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的摊点,减少学生误买到不合格产品的几率。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卫生监督人员编制及执法经费不足。如云浮市卫生监督员总数只有90人,市卫生监督所编制只有16人,远远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二是部门间工作协调不够。如云浮市,农贸市场由开办者与工商部门监管,卫生部门负责卫生证核发。但规划、设计或改造农贸市场时,卫生部门则未参与。

(五)监管体系方面。国发〔200423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责。目前我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这种监管体制总体上是可以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管交叉和真空地带并存。一方面存在部门重复检查、交叉执法,加大行政成本,给经营者增加负担。如核发卫生证的卫生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抽查,而负责食品生产质量监督管理的质监部门,也进行监督抽查。另一方面则出现监管的模糊或真空地带。如对“前店后厂”类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界定不清。根据省编办文件要求,“前店后厂”类企业的监管以质监部门为主,工商部门协助,但没有对该类企业做出明确定义,造成各部门对一些食品加工销售单位的监管主体认识不一,容易形成监管真空。二是人力、物力、经费不足。在四段管理中,只有质监部门设食品监督处(科)这样的机构,并有专门的食品监管人员,而农业局、水产局、工商局、卫生部门均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也是兼职的。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不足,不少地方没有专项经费,这已成为当前制约食品准入管理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三是检测机构重复建设严重。在四段管理中,工商部门没有实验室,而农业、水产和卫生部门都设立检测实验室。众多部门都建立实验室,政府的投入分散,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收效甚微。

(六)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方面。我省尚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评估和危害分析体系,预警机制基础薄弱。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和专门机构,各监管部门基本没有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分析的基础研究,因此对一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进行科学的预警和处置,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也无法及时对食品危害性进行评估。

二、加强和改进两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监管,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落实经费,增加投入。建议各市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处(科),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归口管理和综合协调,增加农业行政执法机构装备和人员培训。争取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费。省政府应增加对山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的扶持投入。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引导农民、渔民自觉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鱼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农资执法检查,规范农药、兽药、鱼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杜绝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国家禁用药品。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防治病、虫、草及农药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用药水平;指导和督促销售者、生产者建立购销、生产记录档案,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组织农民、渔民建立行业协会或合作机构。由这类组织宣传用药知识,规范种养,联系销售渠道,规范价格,使规范种养的产品优质优价,用经济利益激励农、渔民自觉规范生产。还可以通过这类组织建立追踪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源头追溯制度。

(二)严把食品生产、加工关,确保食品安全。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逐步减少食品小作坊的数量;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对企业的督促、检查,提高从业者水平;重罚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促进企业提高质量意识。严肃处理违规使用化学品以及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通过重罚,强化厂家的法律意识,按章办事;食品包装材料是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监管部门要引导企业使用合格企业生产的产品,严格处罚使用废旧包装的企业;借鉴深圳市的做法,卫生许可证由质监部门核发,或把生产许可证作为领取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使不符合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企业无法领取营业执照,从而无法生产。

(三)严格监控流通和消费环节。建议增加工商部门的力量,加大食品安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执法力度,对不合格产品,分清来源和责任,对责任人进行严格处理;加大对食品卫生的投入,增加对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抽检等经费的投入。增强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按照工作量科学设置机构和人力,保证食品监管工作顺利进行;部门间加强沟通,互相配合、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统一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检验室资源。统一建立一个权威检验室,各个部门共享,为各段的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四)尽早建立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建议成立食品安全预警防范领导机构,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制度、信息搜集制度、信息评估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信用监管制度、质量抽查检测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应急防范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促进应急处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定期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突发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专家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了解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准确分析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发生原因,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准确性,提高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以国家中心、省站为重点,加强食品检验和安全技术机构建设。重点加强检验能力的扩展和增强应急能力。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基础研究,增加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技术储备。全面开展食品安全指标中外标准的对比研究、食品安全项目经验方法研究、食品生产具体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