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立我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视察报告

2016-12-16 02:2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加快建立我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视察报告

省政协委员第五视察团

200910月)

 

根据省政协200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科教卫体委员会组织教育界委员组成以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谭泽中为团长,省政协副秘书长杜重年、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杨维为副团长的第五视察团,于9月下旬赴佛山、韶关市,就“加快建立我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专题开展了界别视察。视察团听取了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所到市政府及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一批职业技术学校(院)和技工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座谈。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情况

广东历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制定了《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使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步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明显。从2006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投入2.06亿元,建设44个省级实训基地。同时,全面启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校工程”,第一、二批重点工程项目入围学校149所,建筑面积达775万平方米。我省还在全国率先试行民办技校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第一批向5所技校提供的1500万元财政资金带来超过3亿元的民间投资。

2008年底,全省共有职业技术院校887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7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16所,招生80.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210.2万人。其中,技工学校242所,在校学生53.5万人。

(二)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联合办学初具规模。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47所职业技术学校与欠发达地区89所学校联合办学,合作专业涉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数十个专业。二是探索“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的办学模式。顺德创造的这种模式主要面向困难学生,毕业后在当地就业。从2006年起,受惠于“双零”模式的农村贫困学生超过4万名。三是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多样化。美的、科龙、佛塑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以半工半读、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理论课在学校上、实习课在企业进行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南海以信息技术学校为龙头,整合区内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与近100家企业和单位共同组建“南海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地方支柱产业为纽带,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培养人才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办学模式。四是探索境内外联合办学的路子。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珠海市技工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科技TAFE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欧中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进行了办学合作。五是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办学的“立交桥”模式得到推广。这种模式以职业高中教育为“主桥”,同时架设中专、中技、成人高中、成人中专、成人大专等“辅桥”,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的综合利用。

(三)密切服务于生产实践,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围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从2007年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双转移”战略,我省加大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转移招生和存量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实现了珠三角企业招工向中职学校招生的转变,缓解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矛盾。2007年和2008年,省属和珠三角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招收24万名欠发达地区学生就读。通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每年安排35万名农村家庭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2008年,教育系统所属中职学校、成人文化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中小企业职工、城镇离岗人员、转产转岗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完成各类培训500万人次。韶关市发动职业技术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开展了“百校扶百镇、百校扶百厂”工程,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对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二、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办学体系不完善,限制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一是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衔接梗阻。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很难继续升学读高职院校。目前有关规定,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得超过5%,限制了他们继续学习、提升技能的空间,影响了学生报考中职学校的积极性。二是师资缺乏是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全省现有专门培养中职师资的高等师范学院仅有1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三是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欠缺,只有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四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能互通。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很难再考到普通高校就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方向。

(二)管理体制不顺,规划统筹不够,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长期以来,中高等职业院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管理部门不同,造成许多政策不同。而且,属同一层次的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级别和拨付经费标准不同,教师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标准不同,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工作身份和待遇不同。同类学校不同政策,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无法享受大专层次学历的待遇。一些技工学校教师待遇也明显低于职业学校。在韶关高级技工学校视察时,该校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刘雪庚表示,两套体制应该统一。统一归哪个部门管理都没问题,不统一,矛盾太多了。由于不统一,加上宏观管理上的问题,导致了各自规划、各自发展、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难以整合等问题。韶关市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都在努力发展,目前已有10万个学位,但生源不足,缺口4万,占学位总数的40%。该市计划到2013年发展到20万个学位的规模,按目前人口出生率和初中就学率计,生源连一半都满足不了。其他欠发达市也都有大力发展的势头。而从实际情况看,全省发展的重点仍是珠三角,根据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到2012年,珠三角9个市级基地和省级基地将会建成20所以上超1万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比2006年新增47万个学位。目前,中职学校和技校招生困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在规划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十分紧迫。

三、加快建立我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服务于“双转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局,完善发展规划,提高办学质量。建立我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首先要从服务于“双转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局的高度,统筹制定广东全省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使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规划建设和区域布局等重大问题上步调一致,协调发展。珠三角各市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发展,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逐步以职业院校招生代替企业招工,实现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在重视量的扩张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上。现代产业体系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要根据新的需求设置新的专业,调整相应的课程,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加强新的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与境外合作办学的领域与形式,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实用人才。

欠发达地区要加紧对富余劳动力的短期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初级技能,适应本地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需要。通过利用全省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将新增劳动力转化为技能型人才,向发达地区转移,同时适应本地区产业升级需要。应把重点放在地级市一级,集中力量办好若干所龙头、骨干中职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着力办好一所既有学历教育又有技能培训的中职学校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教育和劳动部门,研究、完善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同时指导各市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二)借鉴顺德经验,理顺管理体制。理顺管理体制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相同的事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大部制要求,顺德在将技工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之后,又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统一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劳动部门负责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职业标准开发提升,培训点放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而结束了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人为的“两种体系、两种模式”的旧格局,并以“错位发展、优化共享”原则来统筹调配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专业和骨干专业设置,实现了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和学校合理布局,有效地服务于从“顺德制造”向“顺德创造”的转变。我们认为,经过10多年的探索,顺德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值得借鉴。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从发展规划、招生计划、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实习要求、学籍管理、学历确认、经费统筹等方面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是合适的,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而各级劳动部门,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短期职业培训,并负责资格证书认定和职业技能鉴定,也是合适的。这种职能的分工,而不是块块的分割,有利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改革的方向。因此,建议省政府结合机构改革,近期内组织一次专题调研与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理顺管理体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难题,为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三)完善办学层次,构建有广东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一是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建立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的多层次、开放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与对应层次的职业培训之间,应在课程内容和技能类型上相互衔接沟通,同时规定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可以直接取得进入上一个学历层次学校学习的资格。二是拓宽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通道,扩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规模,提高目前规定的对口招生只占5%的比例,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三是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端人才。借鉴德国等国家的经验,既要大力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要创造条件开展职业技术的硕士与博士学历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四是在普通师范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力度。

 

附:省政协委员第五视察团名单

  长:

谭泽中    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

副团长:

杜重年    省政协副秘书长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商学院党委书记

  员:

      省政协常委,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罗兴华    省政协常委,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省政协常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

王卫红()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毋福海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卫生化学系主任、教授

张汉忠    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张晓丹()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装备部军械雷达修理所高级工程师

朱必凤    省政协委员,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民盟韶关市委会副主委、教授

姚钦英()省政协委员,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耿树森    省政协委员,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校董、高级工程师

谢可滔    省政协委员,广东白云学院董事长,高级职业指导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李宗桂    省政协特聘委员,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何晓园()省政协特聘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英

文秘书专业主任

陈潮填    省政协特聘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吴艳玲()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