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省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

省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为适应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环保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省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以省政协副主席梁国聚、周天鸿为顾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和省环保产业协会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于4月中、下旬,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省环保产业发展”专题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的情况介绍,并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听取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意见,实地考察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环保产业相关企业。此外,还向全省地级以上市发放环保产业情况调查表,在汇集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环保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本报告中的环保产业是指以“末端治理”为产业基本特征的“为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与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从事环保工程与装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环保技术服务和运营服务等的企业”。我省环保产业萌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具规模,二十一世纪开始进入有序发展时期。目前,我省环保产业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已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为我省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环保产业增长高于国民经济增长,但份额偏小。随着环保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发展,环保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到2009年我省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年均增长达30%,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9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利润15.96亿元,人均利润为4.21万元,单位平均利润为336.68万元,上缴税收5.34亿元。2009年我省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业这两项传统污染治理领域的收入为148.03亿元,不到GDP的0.4%,而国外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治理产值占GDP的2%。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二)中小企业为主,区域发展不平衡。我省环保产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缺乏上规模的旗舰型企业,未形成品牌效应。2009年环保产业收入呈现金字塔型分布,年收入小于3000万元的企业占总企业数80 %以上,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数量占5%左右。目前还没有在国内上市的环保企业,与具有上市企业的浙江、江苏、重庆的环保企业规模差距较大。环保产业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较慢。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保产业年收入达到142.82亿元,占总收入的96.5%。全省环保产业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处于前四位,且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集中趋势,规模相对大的环保企业也集中在这几个城市,但是各城市同质化发展明显,未形成相互补充的聚集效应。

(三)环境保护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环境保护服务业年产值44.31亿元,占总数的29.9%,环境保护服务业的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可以满足我省环境保护的需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160家企业取得国家环境污染设施运营资质,约占全国持证企业总数的八分之一。近年来一大批环境工程项目(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以BOT、TOT运作模式建设或运营,如东莞市3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采用BOT模式,广业环保集团以BOT模式建设运营我省58座城市生活污水厂等,使得环保项目设计施工与投资运营成为环保产业重要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不强。一些大型环保企业比较重视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如深圳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新大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分别在垃圾、城市生活污水和电镀工业废水处理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使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中,新大禹公司的线路板工业园区分质集中处理技术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广业集团的城市污水微曝氧化沟技术被我省50%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用。但总体来看,我省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偏少,除个别自主研发技术经过产业化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外,企业很少参与制定地方和国家标准,缺乏自主开发产品与自主品牌产品,核心的环保产品市场基本都让国外、省外的企业占领,我省环保产业大型企业尚未形成品牌带动作用。

二、我省环保产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需求不断上升,环保产业被认为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目前我省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市场不规范,准入门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环保产业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到位;技术标准不完善;缺乏政策激励;大部分技术和设备缺乏竞争力,不能完全满足我省环境保护的需求。究其原因:

(一)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对环保产业的强有力领导。环保产业不同于其它传统行业,它直接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属于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与环境保护事业一体化发展的特殊产业。我省的环保产业管理一般都归口于政府经贸部门,在认识上把环保产业视同工业等其他产业。但环保产业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通常又属于环保部门的业务范畴,在产品使用和服务实施过程中,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监督和验收。目前,环保产业与政府环保部门在体制设置上被割裂开来,从而使对环保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与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不能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由于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对环保产业的强有力领导。

(二)自主创新机制不健全,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一是缺乏人才和资金,以环保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力量相当薄弱。我省大部分中小型环保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没有专职研发人员,少数企业即使有专职研发人员,又存在着研发能力弱、形成不了研发团队的问题,以致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技术和产品更新周期长,新技术和新产品储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环保产业不断升级的需求。此外,全省尚未建立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政府对环保企业高新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太少,且国家和省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落实情况又不理想,制约了企业自主研发和对研发成果的转化,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开发并占领市场的核心技术而丧失竞争力。由于环保企业的技术同质化程度高,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在技术难度大的高端市场又没有优势,企业的长远发展后劲不足,进而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缺少融合,研究与应用相脱节。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由于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缺少相互融合的机制,导致研究与应用相脱节,高校、科研单位所开发的技术真正能用于企业并实现产业化的比例很低。

(三)市场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一是市场不规范,挫伤了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由于环保产业进入门槛偏低,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大多数环保产品没有标准,行业规范条例的建设一直落后于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环保市场监督管理缺位,环保监督执法与市场监管分离,行业自律能力十分薄弱,存在环保市场招投标不规范、同行业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等不正当现象,扼杀了先进环保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阻碍了环保产业标准化发展。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工作。环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是低水平制造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严重缺乏,过剩产品低价竞争,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还有赖进口。另一方面是环保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综合发展能力较弱。从业单位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并具有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还比较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机构。由于大部分企业是在低端技术进行低价竞争,企业利润低,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不利于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

三、加强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环保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国务院也将环保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些都将为我省环保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环保产业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环保支出对非环保产业的企业来说是成本支出,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主要靠政府环境法律的强制实施来促成,只有加强政策引导和环境监督,非环保产业企业才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我省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进一步规范并拓宽环保产业市场,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环保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要深刻认识环保产业是促进环保事业、经济事业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巨大杠杆,不能把环保产业当作其他产业的附属物看待,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中单列和自成体系。省有关方面应尽快建立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广东省环保产业管理办法》,建立环保产业综合管理体制,及时研究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并加强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并编制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导向目录和指南,切实形成推进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协调和高效运转的环保产业组织领导机制。环保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单靠市场,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政府的统筹引导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山东、辽宁、浙江、北京、安徽等省先后制订了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我省应抓紧出台《关于加快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加快构建环保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相结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或高校院所,建立我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环保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环保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环保产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及纽带作用,开展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法规政策研究,提供咨询服务、有关资质认证、职称评定,加强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建设我省环境保护及其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环保产业自主创新信息平台,依托企业自主创新数据库和技术库,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搭建沟通平台,通过研讨会与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产业技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机构健全、运作规范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及技术转移,推动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三)加强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管理和服务。一是构建环保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建立环保技术标准及产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订国家、行业及地方环保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广东省环保产业技术导引》,并鼓励各地制定《环保产业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采购环保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时,应优先购买该目录中的产品。对其中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试制品和首次投放市场的产品,可以由政府进行首购。二是健全环保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各类环保资质认定和特许经营权制度,加强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监理和环保产品标准化与质量监督管理,制定《广东省环境工程监督管理办法》,规范工程实施和管理,保障质量。三是完善行业信用评估体系,制定企业能力信用评定管理办法和服务业发展管理规范,严格规范环保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良性竞争的环保服务业市场环境。

(四)拓宽环保产业投融资渠道。借鉴山东、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的做法,制定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技术创新资金,重点支持环保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特别是我省有特色的环境技术的孵化应用,充分发挥环保产业孵化器的作用,提高其培育和扶植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的能力,提高环保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效率。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外资、民间资金投入环保产业,以投资、参股、承包、托管等形式参与污染物处理、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落实国家在担保、特许经营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产业。探索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环保信托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参与社会投资活动与资本市场运作,重点支持环保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装备国产化等方面的工作。

(五)完善价格机制,落实环保产业财税优惠政策。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和规范,如税收、国债、信贷、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有关环保产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环保税收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将有力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一是完善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切实加大污水与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与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办法,为促进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机制,提高企业环保投入的积极性,加快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转变为现实市场。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税费减免政策。根据国家和省税务部门《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享受减免税政策以及《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优惠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广东省环保产业税收优惠管理办法》。制定环保产业相关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认定管理办法,以及环保专用设备的认定与申报管理制度,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相关减免税政策,让企业切实能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

(六)加强环保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机制,加快培育和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为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重视引进优秀科技人才。鼓励海外优秀人才来我省从事环保产业研发创业工作,对引进的环保产业高级人才,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我省相关人才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适宜环保产业人才发展与科研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七)积极开展环保产业宣传教育。支持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宣传环保产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产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及贯彻实施工作,举办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工艺设备展览会和环保产业发展论坛,普及环保产业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环保产业发展奠定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人资环办20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