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政协委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2016-12-16 02:22:17 来源:广东政协网
佛山政协委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2007-1-11 11:09:18 佛山在线

参加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就流动人员、民营企业等热点问题作大会发言

    核心提示:
    昨日(8日,下同),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纵观整个大会,“和谐”成为最强的旋律。
    昨天下午,14位政协委员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青少年教育、外来工等方面,就构建“和谐佛山”这个中心,先后作了大会发言,为佛山发展建言献策。本报从中选取6个精彩发言,并请委员、专家解读,以飨读者。

关键词·流动人员
“外来工” 改称 “新市民”



市政协委员、民盟佛山市委会副主委赵新文

    【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民盟佛山市委会副主委赵新文在《努力建设外来工与市民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发言中提出,目前,我市有外来工200多万人,但能够长久服务于佛山的外来工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外来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过高,合法权益常常受到损害以及居住问题和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他建议,我市要改变过去对外来工诸如“打工仔”、“打工妹”等叫法,而称之为“佛山新市民”、“新佛山人”,并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外来工问题,使外来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佛山发展注入活力,努力建设外来工与市民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新闻背景】 截至2006年底,我市常住人口580多万,其中户籍人口约350多万,登记在册的外来工超过150万人,未登记的外来工和其他流动人口约80万人。从到佛山的时间看,3年以下的占60%,4到5年的占18%,6年以上的占22%。 

    【专家观点】 身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出席大会的市政协委员梁志明十分重视外来工的作用。他说,关于外来工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更重要的是要提供诸如再教育、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服务。

    【最新进展】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曲君表示,我市已越来越重视外来工问题,并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近期,我市出台了《佛山市流动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将“外来工”的称呼改为“流动人员”等,而且为外来务工人员制定了更多优惠,使其可以与本市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此外,《广东省职工外伤、职业病医疗终结鉴定标准》从今年元旦起开始执行,新的医疗终结鉴定标准,为更多的工伤、职业病的治疗时间和医疗终结鉴定确立了依据。

关键词·品牌战略
推进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民建佛山市委会主委李应滔

    【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民建佛山市委会主委李应滔在《加快推进我市品牌战略的建议》的发言中提到,品牌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金钥匙”和“金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关部门应把企业分门别类列入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他们创品牌创名牌,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创名牌的培育力度,实行专人负责,加强指导和服务,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升级一批。此外,要特别注重加大对已形成产品、区域品牌的保护力度,坚决不让劣质产品影响品牌形象。

    【新闻背景】 目前,我市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件、中国名牌产品5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5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57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30个。同时还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称号。但仍存在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企业外贸出口不多、缺乏国际性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等问题。

    【专家观点】 桂城商会秘书长罗惜坤表示,加快推进名牌战略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且能提升城市魅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的力度,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新进展】 市经济贸易局副局长徐平表示,目前我市已印发了《佛山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今年至2010年的品牌工作目标。今年我市的创品牌工作将按照“培育、做大、拓宽”的思路,重点推进品牌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结合,积极扶持企业冲刺中国世界名牌,力争实现“中国世界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大力开展品牌经营,利用我市的品牌优势进行贴牌生产,发挥名牌产品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名牌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民营企业
引导民企构建和谐社会



  市政协委员、佛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刘现祥

    【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佛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刘现祥在《重视和发挥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发言中提到,政府各部门要确立“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思想,真正将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部署和鼓励、引导、支持的举措落实到位,同时也要让各个企业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的“企业公民”,规范自身行为,履行好社会责任。

    【新闻背景】 目前全市共有5万多家民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达5136家。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6%,其经营范围已扩展到三大产业的各个行业,并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交叉、整体推进的格局。

    【专家观点】 桂城商会秘书长罗惜坤认为,除了提供就业机会、缴纳税收等,不少民营企业越来越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和谐社会的营造出了不少力。但今后有关部门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一定要客观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采取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的办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在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关注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环保水平、扶助弱势群体等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

    【最新进展】 市经济贸易局副局长徐平表示,目前佛山已将成长型中小企业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建立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信息库,随时掌握其资金、技术、人才等需求状况,帮助它们解决各种困难,并准备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个“层级纵向到底、功能横向到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在市、区、镇(街)、工业园区各层级建立综合性服务机构,以支持和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
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



  市政协委员、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副书记叶敏坚

    【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副书记叶敏坚在《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言中提出,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特殊青少年问题、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在校外教育上,需要更多的机构、教师和学生的帮助,需要更多的兴趣培养等。

    【新闻背景】 据统计,目前我市在校中小学生有72.57万人,再加上中职(技)学生,全市共有80余万中小学生。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严重滞后,市青少宫在2004年改造后建筑面积只有8000平方米,禅城、顺德以外的各区基本上空白,远不能适应广大青少年对各项校外教育、活动迅速增长的需求。

    【专家观点】 佛山科技学院教学督导组林仙健老师说,教育者应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加强互动教育,因为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要了解其内心、“投其所好”的教育,否则青少年难以接受。

    【最新进展】 目前我市很多学校都有校外教育方案,在高明等地还有果园、生态园等,但校外阵地教育仍满足不了少年精神文化的需求。叶敏坚建议,加快“2+5”组团城市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立项和建设,按2004年佛山市户籍人口350.89万,其中在校中小学生(含中职、技)81万的比例推算(即23%),每个组团城市人口如50万,就有11.5万中小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对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需求不言而喻;打造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品牌项目,如针对14~18岁未成年人这一处在成长高危期的群体,要探索开设减压项目、实践项目等内容;积极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文化建设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



市政协委员、民进佛山市委会委员舒悦

    【委员发言】 舒悦建议,在倡导和培育和谐自觉的文化精神的同时,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使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和多样化。舒悦认为,佛山还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

    【新闻背景】 2003年以来,佛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魅力佛山”系列活动及各区的品牌文化活动形成特色,粤剧、陶瓷、武术等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联合图书馆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有序推进。但同时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总体档次不高、设施分布不尽合理等问题。

    【专家观点】 佛山文化名人任流认为,佛山文化建设的大目标应该是向文化名城进军。首先,如何更好的传承好佛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传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将其创新。其次,要提高佛山人民的文化素质,加快文化建设应该深入基层,让百姓都能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并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最新进展】 市文化局副局长廖之春说,目前,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已启动包括流动演出、流动培训、流动展览、流动讲座、流动图书、流动电影在内的六大流动服务网络。2007年起乃至“十一五”期间,我市主要将在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建设、引进高雅艺术方面下工夫,完善运作机制。借春节文化活动启动之机,推动“魅力佛山、和谐家园”的流动演出,促进五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充分调动现有资源,使每年每区高雅艺术演出将不少于15~20场,公益流动演出不少于50场。同时,今年的文化建设将重心下移,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将加大对六项“非遗”的包装。

关键词·社区
创新和完善社区管理机制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佛山市委会副主委黄祖星

    【委员发言】 黄祖星认为,要用制度保障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他建议,要淡化社区工作的行政色彩,使社区居委会由“政府的腿”变回“居民的手”;加大财政投入,改革和拓展社区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区服务收入为辅、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资助为补充的相应机制,充分发挥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治安服务体系,提高以治安、环境卫生为重点的物业管理服务覆盖面,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新闻背景】 近年来,佛山结合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五区的社区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务的网络体系,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但社区建设总体上发展不平衡,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社区角色定位不明晰、服务功能不足、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

    【专家观点】 佛山市委党校副教授、佛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赵起超认为,针对佛山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上,首先应该加强基层民主;社区管理上应该与物业管理的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并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之更为有效。加快村改居的进程,减少治安问题。此外,在经济上、政策上给予支持,社区也要和政府部门建立互动机制,同时,还要加快社区组织、文化、道德方面和社区环境的建设。

    【最新进展】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肖声根表示,在社区服务方面,佛山建立了“星光老人之家”、“残疾人活动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场所;在硬件设施上,解决了居委会的办公场所问题;在经费方面,使居委会在开展活动上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许多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舞蹈队等。

    今年,社区体制的运作和机制的改革,如何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提高社区建设的共建意识,将摆上重要议程。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曾海鹏 李丹丹 林邓露 邓勋德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 周舟 章佳琳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