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资 应当追求公共价值

2020-09-29 20:56:53 来源:羊城晚报
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广东开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地方政府投资 应当追求公共价值
  2020年09月28日 A06    栏目:政协委员议事厅134
  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周艳春
  27日,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来到广东,为广大政协委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宣讲,并进行了有效互动。广东省政协主席王荣指出,成立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是十三届全国政协最重要的一项履职创新,也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一个重要平台。宣讲团的成员都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理论素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对政协的建议建言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生动宣传,打造了一场场精彩的思想盛会。在当天的宣讲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带来了题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地方政府投资”的主题宣讲。
  双循环发展关键是人口的城镇化
  刘尚希指出,以后我国的发展环境,可能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情况,所以中国原有的发展格局,必须要调整。
  他说,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4%,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了60%,所以,相当一部分人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就给内循环带来了问题,导致全体之间产生收入差距,实际上带来了内需的不足,内需的不足导致内生的动力不足,需求就无法拉动供给。
  他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转向真正的人口城镇化,空间上实现要素的聚集。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内生的动力,人气是最重要的。怎样让这些属于漂移状态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扎根,使他们在岗位上稳定就业,实现平等就业,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技能的提升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也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要实现这种一举两得,关键就是人口的城镇化。
  从创造财富转向提升人的能力
  刘尚希指出,经济学中增长和发展是有严格区分的,增长是数量式的,发展是内涵式的,也是质量的、结构要变化的。
  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发展。只有依靠人的发展,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如果是靠资源投入、要素投入实现的发展,则是不可持续的,迟早是有问题的。
  如何从依靠资源投入实现增长,转向依靠人的创新来实现发展?他认为,当前在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优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人是生产要素,也是社会主体。关系到各种社会权利,所以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当前来看,应当摆在首位。如何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区域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物质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说,让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仅靠市场是不行的,还要靠社会体制的改革。
  城乡分治改革是区域发展关键
  刘尚希指出,经济的城市化程度,反映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增长追求的是工业化水平,发展追求的是城市化水平。从一个区域整体看,没有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就没有发展的高质量。
  城乡分治的改革是区域发展的关键,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过去追求的是工业化的水平,现在应当考虑城市化的水平。城市化是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户籍的城市化,而不是说现在统计的城市化,统计的城市化包括了在城市待了半年的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就发现城乡分治的体制如何改变,这是我们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从一个区域的整体来看,没有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发展的高质量。在人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文明是不可能跳过去的。
  生态价值最终落实在人的价值上
  刘尚希指出,从长期来看,政府投资是以项目为中心的,资金跟着项目走。那么项目应该怎么走?项目应当跟着价值走,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有公共价值。
  “地方政府的投资,应当追求公共价值,而不是项目本身。”刘尚希说,要从整体上、宏观上对项目的公共价值进行评估。如何评估?首先是经济价值,从宏观上来看,是政府投资的效应如何撬动整个社会的投资。其次是社会价值,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真正有利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还有生态价值,能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最后是空间价值,就是土地用途、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
  他总结说,人来了,人气有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就有了基础。所以营商环境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的,生态的价值最终落实在人的价值上。
  广东有条件有能力
  实现“双循环”决策部署
  宣讲结束后,不少政协委员和政协的机关干部表示受益匪浅。
  广东省政协委员、江门市政协主席周伟万认为,双循环发展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外贸大省,感受尤其深刻。今年,外贸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上半年江门外贸企业营业收入普遍降低了两到三成,这说明单纯依赖国际大循环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他表示,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接下来要聚焦关键节点,紧紧围绕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交通“硬联结”、不断补齐优化产业链、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重要课题,为双循环发展凝心聚力、献计出力。
  广东省政协机关干部徐炎平表示,此次宣讲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双循环”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了做好本职、服务委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广东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广东首当其冲,“双循环”对我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虽说“船大难掉头”,但广东也是科技大省、人口大省,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双循环”决策部署。作为政协人,要“围绕中心转,服务大局干”,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素质,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供更为优质的保障,为我省畅通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三个循环,持续领跑全国经济增长贡献政协力量。
  广东省政协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冠东表示,刘尚希院长的专题宣讲报告,视野开阔、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以及在此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发展与地方政府投资问题。报告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过去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过去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进行全面提升综合的产物,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深化理解,不能将“内循环”等同于“出口转内销”、“内卷化”和“新时期的闭关锁国”,而是要以满足国内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和完善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
  广州市花都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家飞认为,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位居当今世界经济主要增长地带的亚太区中心位置,是联结国内外两大市场、引领国内外双向开放的桥头堡和先行地,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具有极大的发展和运作空间。广州市花都区作为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北大门”,坐拥广州北站、白云国际机场两大交通枢纽,先后获得“中国汽车之都”“中国皮具之都”“中华珠宝之都”“中国音响之都”“中国化妆品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称号,拥有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6个国家级平台,这些优势对花都区实施创新驱动,持续“加码”营商环境创新,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和做实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动发展,全面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