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把脉开方:
广东应率先开展GEP核算
政协委员
议事厅25
羊城晚报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张其明 赖南辉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缺乏生态文明的支撑,那么其他一切民生幸福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甚至经不起一场沙尘暴的“洗礼”和雾霾的笼罩。因此,广东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期政协委员议事厅围绕“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请各个领域的政协委员们“把脉开方”。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环保应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指出,与GDP(国内生产总值)、GNH(国民幸福指数)不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服务及其价值总和,用来描绘生态系统运行的总体状况。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可为生态系统产品的核算提供较全面的数据,环境监测、水文监测、草地监测、森林和湿地调查体系可以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核算提供数据和参数,已具备开展GEP核算的技术基础。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建议,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广东应率先开展GEP核算,构建GDP-GNH-GEP全方位的社会评价体系。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问责制。改变唯GDP的观念,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在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
启动“广东绿谷”工程,继2010年“绿道”概念出现和在珠三角地区三年的建设完善之后,可以深入推进新的生态工程,如提出“广东绿谷”、“绿色屏障”等新概念。根据广东的地貌和生态特征,由南向北,从平原到山区依次建成“广东绿道”、“广东绿谷”、“绿色屏障”等具有广东特色和民生效应的生态工程。创建一批生态市,制定《广东省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广东省生态市建设标准》。
民建广东省委:
完善生态立法,严肃生态执法
民建广东省委则认为,由于生态环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破坏环境获利造成的损害常常缺失追诉的主体,保护环境的成本难以得到获益者的补偿。因此急需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考核监察、奖惩机制,覆盖政府部门和每个公民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赋予包括公民的追查权在内的相应环境权力意识。完善生态立法,严肃生态执法。
为此,民建建议明确从上到下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中的分工和职责,并加强相应的考核,保障利用、保护、治理、追究相得益彰,尽快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如深圳拟由政府领导担任“河长”、“段长”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基层领导进行奖罚。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企业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企业法人生态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创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工作的新局面。引导建立全社会“最适消费”的理念,对浪费的不文明现象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
建议推动垃圾分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镇中转、县处理”,支持中心镇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能力,提高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畜禽养殖废水、病死畜禽的管理和处理。同时抓紧制定新区建设的规范化文件,开展粤东西北所有地级市新区规划编制,创新粤东西北城市发展融资模式,把新区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
省政协委员陈海佳:
大力发展BRT倡导绿色出行
环保部今年年初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各省(区、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目标责任书的核心内容。广东确定了PM2.5年均浓度下降15%的目标。省政协委员、广州赛莱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佳认为,生态文明的广东首先应该是碧水蓝天的广东,他认为,造成城市污染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要从降低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始。
陈海佳建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BRT系统。他说,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既具有轨道交通系统大运量、便捷的特点,又有常规公交方便、灵活的特色,适于在流量大于常规公交、而又不适合轨道交通的客运交通走廊使用。与轨道交通相比,BRT系统造价只是轨道交通的十分之一。另外,依据其他国家BRT系统的运营经验,其基本上不需要政府任何财政补贴。BRT系统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较快地在短期内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一般施工周期为2-3年。所以发展BRT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降低交通工具碳排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陈海佳还建议,把绿色出行纳入到广东省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尤其是把节能型慢道公路网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对城市内和城市公共交通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验收,以改变目前的慢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坚持绿色出行的单位和人员定期组织活动和表彰,省市如果能成立“绿色出行协会”来组织和推动这些活动,则未来的慢道交通在节能环保、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会起到更大作用。
省政协委员何唯平:
扶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唯平关注的视野是推进绿色建筑。他建议明确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非绿色建筑不能获得土地,可对开发地块中绿色建筑的比例提出要求,可对购买绿色建筑的住户给予购房贷款利率优惠。加强绿色建筑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开拓新的合作项目,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绿色建筑先进技术示范区。
何唯平还建议要扶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施等产业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政府资金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的作用,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发挥有关学会、协会和设计、科研人员力量,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建筑从业人员和队伍的绿建培训,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中水循环再利用系统,缓解“水压”,应设定绿色建筑项目中包含中水循环系统,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中设定该系统的专篇,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将该成本费用列入投资估算;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地段和水质建立相应的中水系统进行水处理,如厨房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应区分进入到不同人工湿地中进行处理;对物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熟悉这套水处理系统,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何唯平也注意到农村是推广绿色建筑中的重要区域。他指出,虽然我国城镇化以每年大于1%速度在发展,但农村人口数量仍然是巨大的,新增建筑与城镇新增数量相当,是推广绿色建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春华书记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10个广东”,其中有一条就是“均衡广东,全面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明确了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是发达地区,更要兼顾粤东西北地区。建议在粤东西北地区选取重点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等)、试点区域进行推广。
薛江华、张其明、赖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