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怎么用
今年省财政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89亿元,政协委员建议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扶持落实经费拨付
政协委员议事厅40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通讯员 户治国 张其明
{广东省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安排管理使用情况如何?高校科研经费碎片化问题如何解决?前者关系基础教育,后者影响高等教育,都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关心的问题。本期委员议事厅,我们就来聊聊“学校用钱那些事”。
义务教育
现状
省市五个档次分担公用经费
广东省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近年来,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障范围,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并在2014年将其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予以落实。
据介绍,到2015年,广东省义务教育补助标准已达到小学每生每年1150元、初中每生每年1950元,与2007年相比,补助标准分别提高了近4倍和近5倍。2014年省财政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为75亿元,今年拨付89亿元。
这些经费怎么管理,怎样用呢?今年5月下旬,以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杨兴锋为顾问,副主任胡社军为团长的省政协第4视察团,赴湛江、阳江两市开展了具有监督性质的专题视察,主题是“广东省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安排管理使用情况”,并委托韶关、河源、惠州三市政协就此专题提供书面材料。
调查发现,为了保障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到位,省财政厅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统一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补助标准,建立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分担机制,将全省各个县(市、区)按经济条件区分五个档次,省分担比例分别为100%、80%、56%、40%、20%。
从“五市”反映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保障范围,采取一次性拨付或分学期拨付方式,按省规定的补助标准足额拨付到位,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作。此外,各级财政部门还开设了教育资金专户。
问题1
公用经费没有及时拨付到学校
不过,在视察中也发现,粤东西北地区有的市、县财政部门没按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要求和学校用款进度及时将公用经费拨付到学校。视察之时,今年上学期时间已过半,但有个别市的半数县(市、区)只下拨了全年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有的县(市、区)甚至只下拨了20%。
据了解,这些公用经费没有及时拨付到位的主要理由:一是当年度人大会议通过预算的时间偏迟,导致公用经费拨付相应滞后;二是县级财政保障公用经费及时下拨的压力较大;三是省按上一学年在校生数核拨公用经费,个别新办学校因没有上学年学生人数而需要县级财政组织财力保障。
其实,省级财政每年年底已经按不低于全年补助资金90%额度提前预拨下年度公用经费,县级财政应该在人大批准预算前,采取预拨方式将部分公用经费下拨给学校,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按理说县级财政在这方面压力并不大,但据教育部门统计,2014年全省还是有8个县(市、区)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于省确定的补助标准(1550元)。
问题2
农村学校越小越难获财政拨款
视察团所到之处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标准拨付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据统计,2014年全省不足100人的学校(含教学点)共5478所(个),如果“不足100人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需增加资金约3亿元,相当于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总额的33%。而从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看,2014年广东省小学、初中生均公用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为7739元、9265元,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广东省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所需资金由县级财政另行安排或在省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的新增部分中统筹安排。”
视察中发现,基层在执行这一规定时面临“两难”状态:一是由县级财政另外安排资金解决,县级财政有压力;二是在省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的新增部分中统筹安排,只能是采取减少规模较大学校的补助经费的办法,结果是规模大的学校没能按新补助标准落实。
据介绍,越是边远地区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含教学点)越多,而越是边远地区地方财政也就越困难,再加上连续三年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地方财政分担也“水涨船高”、压力增大。
视察团建议,为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压力,在执行“不足100人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政策时,对粤东西北地区小规模农村学校(教学点)公用经费拨付问题实行分类指导,研究完善分级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的扶持力度。
高等教育
现状
科研经费碎片化经费到位迟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碎片化的问题也引起了政协委员关注。
李丽娟、屈哨兵、黄崴等共14名广东省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碎片化问题,促进科研平台的提案”提出,在广东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的问题。其中,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是当前政府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据介绍,由于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总体额度较小,不同项目不能整合,可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经费十分零碎。以某高校为例,2014年立项纵向科研项目469项,其中,立项经费20万元以下的项目就有407项,占总项目数的86.8%,经费约占总经费的42.4%。50万以下的项目经费则占到总项目经费的69%,按一般不超过20%设备费计算,平均可用于设备购置的科研经费仅为1.97万元。如此小额的设备费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将很难在科研条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目前科研项目经费下达时间晚,一般要比申请延迟9个月以上,经费下达到项目负责人手上的时候,一般课题计划时间已经过半,甚至马上就要结题验收,特别是,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程序相对繁琐,时间跨度长,在项目计划时间内完成设备采购难度较大,项目在结题时经费仍有结余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介绍,由于省内各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项目到期结余经费需回收财政,部分项目在结题时未用完的结余经费被财政回收,没用完的经费在结题时突击花钱,这既不符合科研经费使用规律,也不利于调动高校科研团队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深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例如,某学院创新团队在采购进口大型仪器过程中,由于采购周期超过一年,国库专项资金到期被收回中央国库,但合同已经签订,到货后无法付款,导致合同违约情况产生。
答复
专项资金整合后将较大增长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对该提案进行答复透露,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正在起草《关于深化广东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送审稿)》,拟对各类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实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合理配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水平,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
据介绍,专项资金整合归并后,省科技厅归口管理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等,有望比未整合前用于基础和公益性研究的资金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陈晓璇、户治国、张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