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诠释“向上”与“向下”——记中山市政协常委、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他这样诠释“向上”与“向下”

——记中山市政协常委、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

 

谭功才   刘兰舟

 

“作为一名校长,我自己必须向上,更要强调我的学生,向上,再向上,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向下,再向下!” 既是校长又是政协委员的贺优琳,如此诠释自己的双重身份。

其实,贺优琳的身份或者说头衔远远不止这些。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国家级骨干校长、广东省教育专家,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中山市教育名师、中山市首批名校长、中山市十杰市民、广东省首批名校长、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体卫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这个被无数荣誉光环笼罩,备受媒体青睐的人物,正是本人要以另一种身份为采访对象的对象:中山市政协常委、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

在简短地介绍了我的身份和来意之后,贺优琳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真诚的叙述,逐渐将我带进了一个校长和政协委员双重身份的灵魂深处……

 

“向上”,让他的“向下”成为可能

坐落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故乡——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的中山纪念中学,是74年前由中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乃富强根本”遗愿创办的。自孙科出任第一任校长至公元1996年,先后有七位校长谨奉“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校训,在这片热土上呕心沥血不辍耕耘,先后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功绩和感人至深的事迹。

1996年,对于纪念中学来说,绝对是值得载道的一年。就是这一年,纪中这汪平静如镜的潭水,被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以一种敢于吃螃蟹的磅礴大气和一双纵横捭阖的大手捣破,激起了千层浪。

这个人就是他——时龄41岁的江西“老表”贺优琳。

他,南昌人,大学毕业任教3年,便走上了高中校长的岗位。那时,他28岁,正值年富力强。四年时间里,他以非凡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硬是带领两所“光头”高中(毕业生无一人能考上本科)走出了多年尴尬的泥淖。最后,凭着这份完美的成绩单,带上当地教委的重托,轻松走上了南昌市实验中学校长的位子。不负众望的他,果然又干出了令人唏嘘的成绩。于是,他便轻松拥有了江西省“十佳”校长的头衔。1991年,他放弃了这个令人憧憬的职位,毅然来到广东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见了他的有关资料,当时珠江三角洲有8个城市20多所中学争着要他,最后他被中山市领导同志机场拦截的诚意所感动,决定落户伟人故里。

出现在他眼前的纪中校舍,占地面积200多亩,教学楼、教职工宿舍与办公楼布局合理,绿草如茵,古树参天,那红墙碧瓦的古式建筑加上空气里弥漫着独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在他的头脑里,顿时出现了一幅八仙桌加红木椅、古砚、戒尺压着尺幅的画面,庄重严肃、文气氤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在这里继承,这处文化的摇篮,正是他梦寐以求可以“相守终生”的地方。

为了心中的理想,他毫不犹豫从副校长做起,待到一切熟络后,1996年,他的一副铁肩毅然扛起了第八任校长的职务。

本来就面嫩的书生相加之惯常的慎言独行、温文尔雅,不禁让大部分教师,更让一部分学生及家长对他产生了怀疑:看他一脸书生相,能行吗?还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前途考虑,甚至动起了为孩子转学的念头。

这个时刻,沉稳的他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决策力,刚断果决伸出铁拳——他要砸碎教师的“铁饭碗”。他说: “要达到我心目中的战略目标,首先得换一批跟得上纪中发展的教师,给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我还要建立一种激励上进、鞭挞安逸的管理机制,让教师的价值在学校得到充分体现。”

这无疑是一枚炸响的重磅炮弹,历久弥坚的“铁饭碗”顷刻间土崩瓦解了!于是,有人指责他滥用职权,也有人骂他缺乏人性;有人向他求情,还有人扬言要与他同归于尽。面对重重压力,他的铁肩没有丝毫颤动,他知道纪中与现代教育的差距,如不迎头赶上,终将为时代所淘汰。纵横经纬,国际国内的先进教育经验告诉他,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助推。这套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重重困难和种种挫折。但是他深信,眼前的浓云迷雾,只是暂时的阴翳,只要坚守信念,放开手脚去干,总有拨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向下”,使他的班子拧在一起“向上”

   在他的办公室,一边喝着茶,正准备与他聊一些有关学校管理方面的话题,这时进来了一个人,经介绍,才知道是廖老师,听说是采访贺校长,他就没有即刻出去的意思了。其实,打心眼里我也正希望此刻有这么一个人能给我提供一些情况,我知道,面对显赫的成绩和无数光环,有些方面,他是不会直言的。

     “这个学校的教学,与很多学校不同,必须全面围着学生转,在‘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前提下,围绕‘双主型+伙伴关系’的教学模式做文章。教学过程要求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人人自动。”廖老师说:“我们教师的去留,完全取决于所授学生,他们就上课、听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育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如果有三分之一学生不欢迎的老师,该老师必须转岗,对于转岗半学期后仍不受欢迎的,就得离校。截至目前,因不适应教学需要而离校或转岗的教师已逾10位。”是的,没有严格的管理体制,“在中山纪念中学构筑现代教育高地”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如何能把学校建设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如何捧回素质教育的典范和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等荣誉?

当时,老师介绍校长事无巨细照顾体贴本校教师的几个例子,让我听后既感动又愧疚。说实在的,在没有与贺校长正面接触之前,我想象中的他绝对生着一张“包公脸”,正直刚硬过头而难容难近,其实,我错了!

老师说:“我们的校长不但把学校管理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他的眼光还时刻向下,关注着他的每位老师,甚至我们的家庭。”

老师的儿子大学毕业以后,未就业,按照所学金融专业,老师一直希望儿子能进银行工作,了解这一情况后,贺校长多次与银行联系,在他的帮助下,他最后进了工商银行,至今工作都很好。老师说:“这些事我自己要去做,但贺校长不让我去做。他说,学校不要让教师对他人、对社会欠人情账、感情账。不要让教师分散工作精力。”

    据讲,他还不辞辛劳为学校未成家的教师物色对象,为想买商品房的老师出建议,砍价钱,方便老师办公起见,为每位老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是呀,事虽琐细,却是我应该做的,只有把这些事做好了,才能使广大教师不会一心牵两头,全身心扎进工作中。”贺校长接上话茬子说:“本校青年教师特多,为了促进他们更快成长,学校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采取换脑子、结对子、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等办法,促进青年教师加速成长。最近几年,还先后派出了100余名教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名校学习。”逢上这样贴心又知冷知热的校长,难怪有青年教师这样感喟:“我们慕名来纪中,如果要说感觉,就是来了这里不枉此生。有贺校长这样的好领导,这里的每缕轻风,都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对我们青年人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不知不觉,十二点了,中午就餐的铃声已经响起,我们一起走出办公室,去食堂的路上,他笑着说:“ 与全国很多名校相比,纪中顶尖级的名师不多,但我们依靠的是团队,是整体素质。我们的班子是钢铁班子,我们的教师队伍也是‘龙头强、龙身健、龙尾遒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团队的战斗力是无敌的。”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无尽的自信。

当我们的话题很自然由教过渡到学的时候,贺校长重点谈了德、体两个方面“向下”的例子。在他眼中,两者与智不争上下,德乃立人之本,体为立身之基。两项工作,他都放在手头重点抓。

说起德育情况,贺校长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直保持到现在学生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或许是2004年那次因为水压不足造成了学校一段时间的水荒使然。

“这种习惯的形成并得以沿袭到现在,还得归功于一个同学的一封匿名信。”他带我走进了他的回忆中。

一天吃过晚饭,他规律性地走到校长信箱前,开锁,拉开小门,有一封信,匿名的。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我是本校一名学生,当我看见同学们将洗脸、洗衣服的水四处泼洒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种想法,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水集中在一起,用来冲厕所、拖地板?这不仅节约且环保。试想,全校3500多名学生,一年省出来的水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一条节约用水的小小建议,得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届届沿袭,折射出的不仅仅只是个人品德,而是一种颇有高度的社会责任。

其实,贺校长提供的反映学生修养和品德的事例远不止此,我只是从中撷取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因为贺校长提出的“德育即生活,德育重践行,德育靠自我”的新型构想已经深植人心,徜徉在纪中校园这个德育的大磁场中,所见所闻,使我不得不由衷地评价——在这里,“德”已基本不通过“育”的手段被动实现,它已经上升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自发的意识行为。

对于贺校长提出必须坚守的“1+9”底线,我早有耳闻,只不过其内容一直是一个硕大的问号盘踞在脑子里,今天终于有机会释疑了。

所谓的“1”,就是每天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锻炼1小时;“9”就是必须保证学生每天9小时的睡眠。对于这个1,给我的第一疑问是它能实现吗?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正是挤独木桥之前紧张的厉兵秣马时刻,恨不能将有限的时间掰开来用,怎会轻易放弃那珍贵的1小时?再说,3500多学生倾巢出动,哪有那么多的场地和设备供使用?

贺校长真是厉害,从眼神一下子看出了我的狐疑。他说:“说来你或许不信,我就分管学校的体育。我时常这样追问自己,我们除了授学生以知识,让他们考上大学外,还能给他们一些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健康,给他们以健康的体魄、健康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所以我的目标是让他们在学校能学会一两种能陪伴一生的体育运动项目。”

成绩是最有力的事实论据。在他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了一份资料,其中有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学生中现有5人为国家级运动员,12人为国家一级运动员,25人为国家二级运动员,仅2006~2007学年,纪中就在各项体育赛事中,收获国际金牌13枚、国家金牌21枚、省际金牌25枚。

从他的介绍中,我还了解到,学校现有全塑胶标准田径场,有近7000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馆,有配备电子大屏幕的文化广场,有一个标准的游泳竞赛池和一个标准的游泳练习池,有一个标准的保龄球馆。此外,学校还有独立的体育活动场地100余个,其中包括网球场1个、足球场2个、篮球场20个、排球场7个、沙滩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39个、手球场2个、台球室两间、乒乓球台60个。另外,学校还有单双杠、高低杠80副,道路两旁和大型健身房内还有各种健身器材100多件。

 

不断“向下”导致成绩不断“向上”

自从贺优琳走上纪中校长岗位以来,他就一直“向下”将自己的头颅深扎进学生的“泥土”中,特别是他担任纪念中学校长以来,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方面,贺优琳提出“优化必修课、开发选修课、搞活活动课,课内打基础,课外育专长”的指导方针,加上灵活科学的保障机制,纪中的教学质量稳居省市前列,高考升学、学科竞赛、科研兴校成绩斐然:学校高考录取率连年保持95%以上,特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录取率达到100%,重点本科录取率达到60%以上。高考录取人数从1995年的193人增长到2006年的1025人,为10年前的531%,本科录取数由2000年的319人增长到2006年的909人,为5年前的300%。2001~2006年纪中每年都超额完成重点和本科院校上线指标,向高校输送本科生达3382人,其中重点大学1876人,为中山市培养高层次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1999年起,在纪中短短几年的奥赛历史中,学校共有329人获得全国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五大奥赛一、二、三等奖。其中179人获一等奖,15人进入国家冬令营,5人进入国家集训队,1人获得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生物竞赛、化学竞赛成绩连续六年均名列全省第一。五大奥赛学科一等奖获得者的人数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二,奥赛一等奖获得者人数200435人,200537人,200639人,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2006年免试保送重点大学36人,保送生人数再次居全省第一,纪中在奥赛中不仅获奖的层次高,而且获奖的学科和获奖人数都有相当广的覆盖面。

近三年来,学校每年有300多人次在作文、演讲、辩论、英语口语、知识能力、科技创作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一、二等奖达120人。周芳颉同学免试保送北京大学后,于2004718日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邝宇恒同学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程序员,陈博连续三年获得信息学竞赛全国一等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后又被美国布朗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录取。2006年,梁秋豪、陈启峰、王一鹏、吴钊华、林汉松分别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生物、信息学、化学、物理决赛,共获四金一铜。梁秋豪、陈启峰、王一鹏三人进入国家集训队,梁秋豪、王一鹏、林汉松三人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彭璆同学被美国7所大学争录,获得美国罗德岛大学115600美元的世纪奖学金,人民网等38家网站转载报道了她的有关情况。2006年中山市高考状元邝玉婷同学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广东赛区决赛中获得一等奖,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决赛获得优秀奖,并荣获“广东省优秀学生”称号。李小莲同学代表广东省在央视展示纪中人风采,获得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周冠军。近年176人被免试保送进入清华、北大、复旦、南大、浙大等全国第一批985工程的高水平大学深造,保送生人数占全省15%以上。

学校田径队在省和国家级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吴勇文同学在定向越野比赛中获全国冠军,吴勇文、梁丽芬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周兆斌、余子培、方嘉梨同学代表中国参加200511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泛太平洋”世界中学田径锦标赛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由纪中周香怡等9位同学组成了广东省青年定向越野集训队,20063月将从中确定22女组成广东省青年队代表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2005年纪中体育竞赛共获得1个世界冠军,2个世界亚军;1个全国团体赛冠军,1个团体亚军,3个团体季军;5个全国单项冠军,4个全国单项亚军,4个全国单项季军;2个全省竞赛团体亚军,1个团体季军;3个全省单项冠军,6个单项亚军,5个单项季军。五大奥赛和体育部分项目已在广东领先,享誉全国,迈向世界。

 

委员身份使他“向下”又“向上”

由于贺优琳在教育管理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社会给予他的荣誉理所当然地接踵而来。国家级骨干校长,广东省劳动模范、教育专家,中山市拔尖人才、名校长、十杰市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诸多的荣誉光环笼罩在这个曾经单一的校长身份的头上。特别是自从承担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重任之后,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沉重,更有一种使命感压在心头。

贺优琳虽然出生在城市,但他曾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体验”过底层老百姓生存的艰难。那些年的底层生活,曾使他深深感到过迷惘和疼痛,但那时自身都难保,一腔热血淤积在胸腔,在时隔多年之后的一天,终于找到了喷发的井口。这就是他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

他要利用这来之不易,这无比崇高神圣的代表身份,为生活在下层的百姓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因为笔者曾有乡村中学的教书经历,对乡村教育熟知,亮明这一身份,刚好与一贯关心贫困乡村教育问题的贺校长产生了共鸣。

贺校长说:“讲起边远山区的教育,我眼前立刻浮现一幅画面——贵州某边远山区、危墙、断腿课桌、花脸孩子的大眼睛,我的心无时不在痛着。所以这次人代会上,我是力挺边远山区教育的。除了关注民生外,我就基础教育这个角度,均衡教育发展,如何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公平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他说:“中国不同地区的学生经历了12年不公平的过程教育,却要在一张倾斜性严重的高考试卷上体现公平,这是可笑的。”“资金投入不足,老师待遇上不去,就导致欠发达地区的小孩子不仅仅输在起跑线上,还输在这个过程中。”

“过去好办,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大家就可以把一堂课上完了,但是现在差距很大。起跑输了,过程输了,你说怎么在冲线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张试卷来体现公平,不可能的。所以你看考名牌大学,考重点大学越来越少,欠发达地区,原因就是这个过程教育不均衡,你这个免费教育仅仅做到了有书读,但是读什么书很关键,好老师走光了,硬件设施设备差距相当大,所以这种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实际上差距我认为还在加剧,所以我认为中央政府的财力,省级财政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和投入,基础教育这块。” 解析这句话,其中可笑之处有两点,一是教育过程不公平,二是高考命题严重“城市化”。就教育过程不公平,他还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城市的学生在使用一套上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而困难地区的学校还要考虑有没有电开风扇。”一针见血的指陈,见证的是他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

针对高考命题严重“城市化”的倾向,他所举之例更能四两拨千斤。他说:“有一年,广东高考政治出题说,如果你是一家企业,要破产了,如何处理?这太具倾向性了!农村的孩子哪里接触过什么破产,他们根本没法下笔啊!”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高考在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贺校长,又表露出了他的担心:“前段时间,省两会有人提出,要取消X科,我当时就急了:弱势群体又要倒霉!为什么?农村孩子英语差,语文差。如果不考X科,只考英语和语文,城市孩子占尽了便宜……高考改革要慎重啊!”

作为在教育战线打拼了30多年的校长,他对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对边远乡村山区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之苦累及工作的重要性十分清楚,他认为“目前偏低的班主任津贴,很难体现班主任的劳动价值,激发工作热情,不利于班主任队伍的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担任班主任工作。”所以在一次人代会上,他积极呼吁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

贺优琳说,最近一次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的规定是在20年前。1988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下文规定,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全国各地基本上对班主任津贴进行了调整,按班额人数分别为中学10元、12元、14元;小学8元、10元、12元。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按照此标准执行。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如中山市,几经调整后,班主任津贴为每月50元。

“根据国家近年的工资调整、物价水平比较,每月850元的津贴显然太低。”贺优琳说,班主任担负教书育人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的责任和辛苦有目共睹。

贺优琳还举例说,许多边远乡村山区学校的班主任甚至还要每天接送学生,全寄宿学校的班主任每天从早忙到晚,不但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学生生病时还要送他们去医院,甚至还帮家境差的学生垫付医疗费和学费。班主任和家长联系、家访,也都是自付电话费和乘车费。

“偏低的班主任津贴,很难体现班主任的劳动价值,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各尽所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难以有效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所以贺优琳建议,大幅度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设立交通和电话费补贴,对全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增加特别津贴。因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班主任津贴标准不能“一刀切”,可与教师的实际收入和当地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进行发放,随着工资调整幅度相应增加。

如果说以上意见和建议是他忧民的一面,那么,在“免费教育的范围是否继续扩大”的议题上,他所发表的见解就凸现了他的忧国意识。他认为:“将义务教育扩展到12年、甚至15年应该慎重、慎用。因为政府的钱袋子有限,盲目扩大免费义务教育,会大大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免费的对象只能定在困难家庭的孩子上面,无论他们进入哪一级学校,都要免,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我们国家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而现在,除了教育,许多别的民生领域也在提免费的事,如乘车、进公园。提倡扩大免费义务教育的范围,国家财政是否承受得了?”

我看着他,嘴巴成“O”形定格,眼睛也大概半刻没有挪动,我被震撼了!“心无二用”这句完美得近乎无懈可击的话,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了,我们的贺校长不是一心向上牵国,一心向下念民吗?

 

他这样诠释“向上”“向下”

作为校长,贺优琳能够把学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带领学校一年一个新台阶稳步攀升,作为广州市政协常委,他更要日理万机去工作。姑且拿这两方面的工作喻作两只船,那么,他是如何协调驭动这两只船劈波斩浪,驰骋向前的呢? 

笔者身手敏捷,抓住贺校长介绍的纪中学生会希望工程部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走进了眼前这位充满爱心的教育界精英的灵魂深处。

希望工程部始兴于1995年,当年高考,中山市阜沙镇和小榄镇各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高考去打工,贺校长得知这一情况,立即组织全校师生募捐,决定资助这两名学生参加高考,并且资助他们顺利读完大学。高考结束以后,这个爱心馥郁的希望工程就在纪中这片博爱气氛异常炽热的土地上诞生了。

希望工程具有盎然的生机,其运作资金一方面是学生募捐、卖废纸、义卖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字画所得,一方面是老师们的义捐,贺校长曾将自己被评为广东省劳模的奖金以及其他奖金共计6000多元全部汇入了希望工程。因为有希望工程这股“源头活水”,自这一活动兴起至今,纪中不但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甚至有好几位纪中考出去的贫困大学生还得到了跟踪资助。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项活动已经走出纪中,走进了贵州、安徽等贫困山区,2007324日,首批1070本适合边远山区儿童阅读的书籍邮寄到了贵州省一所希望小学。这不但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更是贺优琳在第十一届人代会上为边远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呼吁呐喊的一个伏笔。

无论是人大代表抑或政协委员身份的贺优琳,他早已分不清自己究竟属于什么角色,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不再满足于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振臂疾呼,他更是全副身心为奉献而融入其中了。

因为贺校长在对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也大胆将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制度“嫁接”过来了。在纪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纪中三箱”——“废旧书纸收集箱”、“希望工程募捐箱”和“校长信箱”。这个信箱,不知传达了多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它就是贺校长民主治学的缩影。

因为他对学校副校长以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都比较放心,能够知人善任,将权力下放,所以无论他是去市里还是省里开会,他工作方面的电话总是很少,以至于常常有人称羡慕他是最潇洒的校长代表。学校老师也这样评价他:“经党委会、校务会讨论,大政方针定下来后,老贺对学校用钱从不一个人批字,对学校进人,包括招聘录用教师,招考学生,也只通通要求按程序办,在这些方面他从不动用一把手的所谓终审权和一票否决权。”

2008年3月,贺优琳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进京参加大会。名声在外的贺优琳,会议期间竟然收到了好多份特快专递邮件。这些来自北方的信件,都是向他反映司法腐败的问题,希望全国人大代表的他,能帮他们。贺优琳说:“虽然我只是一名代表,但人民群众相信我信任我,我就要负责。这个现象说明了经济发展先进的南方,在司法方面比北方的确要先进。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各级政府要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要“民”字当头,为民执法,官员向下,对人民负责,其实就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得到人民的拥护就是最大的幸福!”

从事教育工作23年来,贺优琳先用他的不断向上,先后走上了江西南昌一所重点高中的领导岗位和中山纪念中学的领导岗位,然后用他的“向下”哲学意识,不断从他的伙伴们和学生身上挖掘“向上”的潜能,使他领导下的学校获得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成功。而“向上”成功之后的他,充分利用政协委员以及人大代表的身份,又不断“向下”探询民生,再次诠释了他的“向上”“向下”的人生哲学。  

    贺优琳说:“不断向上,意味着我们可以最大限度接近阳光和真理。不断向下,则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和哲学!”在向上和向下这两条迥异的路上,贺优琳走出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