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生——记省政协常委孟浩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情系民生情系

——记省政协常委孟浩

 

沈仁康

 

高票当选常委的震动效应

2008121《南方都市报》以显著的大标题报导:《孟浩高票当选省政协常委》,904票赞成,2票反对,他当选第十届省政协常委。这消息使许多人吃惊,孟浩本人也意想不到,他自忖:“一般来说,要么资历深,要么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要么相当级别的领导才能进政协常委班子。”而自己当选了。随后,225《北京青年》也以整编篇幅报道了同一内容。

    别的政协常委的当选,都没有如此盛况,孟浩当选是有点特殊了。那么,孟浩何许人也?不少人知道孟浩,但更多的人并不知道他。

    他是九三学社广东省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广州铁路集团广梅汕铁路公司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副主任,第九、第十届省政协委员。他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频频给政府部门提意见、频频把关心民生作为己任,他在自己名片上就印着表明心志的四句话:“关心国家大事,反映社会民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记者问他:“你怎么给自己定位?”他回答说:“做一个社会进步的黏合剂,促进经济发展、民主进步和社会和谐。‘和谐’两字拆开了讲,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可以讲话’。我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孟浩被人称为“明星委员”。有的官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千万别被孟浩盯上了。”省政协的一位常委评论他说:“现在这个社会首先要有民意的反映,才有博弈,才能发展民主,他是实现民主监督的代表。”另一位常委说:“他这个人有正义感,愿意替弱势群体反映诉求,敢讲真话,有侠义精神,是广东政协的明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一位官员说:“他是一个很热心、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办事的委员,看问题比较客观,我们政府有难处他也很理解。”

    他是老百姓,热心老百姓的事,敢于为老百姓的事反映问题,这就是孟浩的委员人生。

    因为如此,他被高票选为政协常委,才被人们作为一件不小的事件来说事。

    我们这个社会,人们说话、反映民意的渠道还不多。特别是弱势群体,别人倘若不去为他们说话,他们维权就很难。

    省政协委员有逾千名之多,本来委员们都应当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都应当是为群众反映民意的代表。因为多年来的积习,并不是个个委员都能如此为之的。有个别委员不重视自己的职责,常常无故缺席会议,所以才有数人被解除了委员身份的事发生;更多的人把政协委员当作一种身份、当作一种“荣耀”,当作一种不用兑现的收藏品,不去接近老百姓,不去了解民意、不去反映民意,只作例行公事的与会者。实在是对参政议政资源的一种浪费。

    孟浩的可贵处,在于不避艰难、不怕劳累、热心地接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反映。因而人们把他当代言人、当知心人。

    当选了“常委”,有人诙谐地说:“孟浩从‘光脚’的变成‘穿鞋’的了。”

    “穿鞋的”是什么意思?按官本位理念是“官”大一级了。在孟浩看来,“责任更重更大了”,更要给自己加压力了。

    他把《论语》中的话,印在自己的名片上。他是书法家,字写得很好,他的书法作品曾经得过奖。其中一句是:“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是“今之学者”,不为己要“为人”。

    “为人”——是至高的境界。

    “为人”——是他做事的起点。

 

他率先向社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

    200210月,孟浩由他所在单位广梅汕铁路公司推荐为省政协第九届委员,直到年底他才在省政协新委员名单中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当时他也是意想不到的。

    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既然人家对自己寄予期望,他内心在说,那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政协委员这头衔你要肯干,可以一天忙到晚,贴电话费、贴交通费、贴快餐费、贴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你不认真去干,它也可以只是虚名,可以很清闲,当甩手派。孟浩选择前者。

    孟浩的人生是这样的:1958年出生在陕西,1976年在辽宁省辽阳当知青插队劳动,先当炊事员,后来放牛。恢复高考之后,他先后考了三次,才进了山西财经学院。大学毕业后在陕西商业厅、陕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工作,又到非洲工作了3年、在莫斯科工作了8个月。他一直在基层,和普通百姓相处,和普通百姓有天然联系,有深厚感情。因此他当了政协委员,自然而然地想反映普通百姓的愿望、民意、诉求,听他们说说自己的艰难。

    党中央一再提出,要关心民生,关心弱势群体,发扬民主,眼睛向下。可是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

    普通百姓往往会感到诉求无门,没有话语权,“群众来信”投向有些机关往往如泥牛入海,有些部门高高在上,无法沟通。

    孟浩感到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一般只在“两会”前征集意见,平时与公众交流太少。怎么才能和公众保持联系?怎么才能时时听到他们的声音?他率先开通了博客,向社会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这是一种创举。孟浩开始进入了公众和媒体的视野。

    几年来,他收到了1400多件来件。连上海的一位老工程师在广东某地被骗,当地公安部门推推挡挡,不愿接受,只好求他,在他的督促下案子破了,老工程师很是高兴。

    他的手机时时响铃,一些未谋一面的人也来找他。他把公众寄给他的信装订成几大册,齐齐整整,犹如大机关里的档案。有向他反映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有反映校舍成了危房的,有外籍华人向他求助的,等等,等等。

    他有一种亲和力,对公众的诉求热心、热情,从不厌烦,总是耐心加爱心。为这些人办事,耗去了他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他有一个三口的温馨之家,后来他的女儿去了美国留学,只留下夫妇两人,他忙的时候顾不上回家,往往在他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的沙发上一住就是一星期。

    孟浩说:“我现在是透明人,我愿意大家向我反映意见,同时也监督我的工作。”

    在第九届二次会议上,他写了10个提案,内容包括参政议政、经济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教育收费、交通管理等,大多是关于百姓生活的问题。其中他提交了《关于我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开其名单及其联系方式、方法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公布后,反应强烈,人们认为此举有利民主建设,也有人认为此举没有先例。

    人们称他为“提案大王”。

 

“孟浩事件”的方方面面

    2006年8月2,孟浩收到广东电视台记者转来的一封紧急求助信。广州荔湾区一名学生小华(化名)填报市一中公办公费志愿,却被录取为择校生,要付择校费4万元。4万元择校费对小华的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交不出就上不了学,如何能不“紧急”呢?这些年我们的教育部门却是铁面冷对,毫不手软的。“择校费”是一宗利益,怎么能随便松口呢?4万元,月薪3400元也要干一年,还要不吃不喝。月薪3400元在广州恐怕不很容易找吧!清高的清水衙门,如今都有商业头脑了,而且出手不凡。

    孟浩马上向省政协常委王则楚汇报。王则楚马上给市教育局副局长写信,请求解决问题。

    8月4,侠肝义胆、性情直率的孟浩和一名记者来到了市教育局,孟浩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并说明来意,工作人员当即表示主管领导不在,孟浩要求面见其他领导,也被断然拒绝。请想想,“领导”是随便可以见的吗?

    不死心的孟浩经过几次交涉无果,怀疑是工作人员挡驾,决定亲自上楼找领导面谈。结果一位工作人员大声警告:“如果硬闯机关大楼,我就要打110报警了!”事情升级,居然要警方介入了。

    半小时后,办公室林主任就工作人员的无礼和蛮横态度向孟浩道歉,并解释是小华自己填错了心愿,教育部门没有责任。应当说办事效率是很高的,短时间内查清了是小华自己的错。

    第二天媒体报导了孟浩求见教育局领导遭报警威胁一事,舆论纷纷。816,教育局又表示道歉,但小华的4万元择校费仍须交纳。无奈之下,孟浩与媒体发动捐助,才解决了小华的疑难。

    这件事,被称为“孟浩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孟浩也成了“明星委员”,《南风窗》杂志当年评选孟浩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不过,关于这一事情,引起了不同的教训:其一,人们认可了孟大侠那种敢于向政府机构挑战,省政协委员爱管“闲事”的做法,人们肯定了孟浩的作风;其二,非但小华的择校费照缴,遑论其他的中华们、大华们的择校费?此举并未能撼动“择校费”的根本;其三,仅凭一个人的“闯关”,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制度性问题。

    但孟浩不会就此退缩。“以往政协对委员们说:‘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不少委员参政议政是有顾虑的,害怕日后穿小鞋。何必逞一时之勇呢?”从孟浩事件中,人们认识到政协委员应有的风格和勇气。

    孟浩本人,5年间依然给政府部门提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但是,省政协有一位委员也说:“我对孟浩的行为方式持保留态度,太高调,太张扬,尽管动机和出发点是对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和风细雨而不是暴风骤雨。”

    孟浩问责的态度是尖锐甚至是愤懑的,他看不得老百姓吃亏、纳税人吃亏。不过经一事长一智,他渐渐变得“老练”了,他渐渐变得善于从高处、大处、深处着眼了,变得善于理性地处理问题,他的思维以解决矛盾的定势改变了激化矛盾的定势,他更多地从理解出发去看待事物。以后,他去了解、调查事件,往往和律师一起去,以便从法律层面上处理问题。

    这些变化,是他从教育局闯关后“内省”的收益。

    听他妻子说,孟浩原来不爱说话,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他有了相当不错的口才,显示了他思维的严密性。

 

理性地“挑刺”

    2004年孟浩写过一份题为《关于建设沿海沿边五省高速铁路实现泛珠三角经济互动的建议》,这是个气魄很大的提案,这个提案现在正在实施之中。

    2004年,韶关137位退休职工找了他,反映他们的社保金不合理,而当地政府部门却认为没有错。孟浩拿起了这件事就再也放不下,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上下地跑,找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才把问题解决了,137位职工才拿到了本应属于他们的待遇。为此,职工们非常激动。

    大问题如此,一些百姓生活中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不合理,他也肯动脑筋,指出它们存在的弊端。

    比如,高速公路前的匝道,收费部门都以1/2的高速公路标准收费,他就觉得不合理。此前,很多人忽略了这种小处。

    比如,内环路高架桥从楼群中穿过,两旁的居民就受到干扰。孟浩提过建议,现在这样的地段安上了隔音玻璃,解决了问题。

    比如,出租汽车公司把汽车分包给各司机,价码太高,使许多司机陷于困难境地。他认为应改善出租汽车公司的管理模式。

    比如,孟浩是学经济的,从经济观点看,他认为酒楼吃饭收茶位费就是不对的。

    比如,他看住房紧张,他认为富人应住郊区,穷人应住市区,富人有代步车,穷人没有,低工薪阶层交通费太高就负担不了,而且分分秒秒不能迟到。

    比如,广州有线数字电视上调收费,他认为没有充分理由,是一种垄断行为,与市民利益不符。

    有人认为他爱“挑刺”,他说:“我不是给政府部门添乱,往往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的‘炮轰’是没有用的,我只是客观地、理性地提出看法,指出他们可能的错误。”

    这是一种民主氛围。

    他的单位支持他,他的妻子支持他,他在美国州立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的女儿支持他,她在他的博客上留言:“好样的,爸爸!女儿全心支持您!您选择的生活方式让女儿真心敬佩!社会中、世界里需要改变的事情太多太多啦!”

       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不断在完善,这个过程中需要孟浩这样的人去催促它、去维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