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爱国阵营的马前卒——记广东省政协委员杨志红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香港爱国阵营的马前卒

——记广东省政协委员杨志红

 

林世斌

 

杨志红作为一个香港成功的企业家和活动家,看上去却如此平凡。她经常身穿一套已经有了一定时间的灰色职业套装穿梭于港粤之间。她更多时间出没于香港繁华的大街小巷,在各个机构和社区里出现。她到这些地方,唯一的目的就是为香港的贫困阶层办好事实事,为香港的和平、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2005年,杨志红因为热心公益事业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铜紫荆星章。20多年来,杨志红在经营公司业务的同时,长期在内地多个省份从事义务扶贫工作,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在广东、甘肃创办佳洋学校,给落后山区贫困学童创造读书机会,并资助400多名家庭困难的女大学生完成大学课程。在内地多个省份发生灾害期间,她除了踊跃捐款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动员工商界人士帮助灾区建设。但作为广东省政治委员,杨志红具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和超前的政治意识,她所做的社会工作远远超出行善积德,她在维护香港的和平、稳定,促进香港不断发展等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在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妇女委员会的会议上,她经常说:“我们不是普通的妇女,我们是政协委员,我们必须以一个政协委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必须为社会的发展履行我们的责职。”

 

2008年上半年的几件大事

2008年对于杨志红来说,无疑又是繁忙的一年。年初大陆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她在香港便忙于赈灾工作,不但自己出资,还要动员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妇委会的同仁们参加。之后她又忙于成立一直在筹备的香港医疗专业人士协会。这是她一直谋划的一件事,这些年来,她一直与香港的医疗专业人士合作。香港有18个区,几乎每个区她都踏遍了,特别是那些相对比较穷的区,她一次次地带领医疗队,给市民义诊。通过义诊等活动,杨志红与这些医疗专业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医疗专业人士协会的许多会员,在2008年成立协会时,一定要杨志红当他们的监事长。杨志红也没有太多的推辞,作为香港知名的爱国爱港人士,她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团结各阶层,为社会各阶层多办些好事实事。她认识到,这群属于中产阶级的专业人士,他们是香港的精英,也是香港的栋梁,她希望通过团结他们,使他们支持特区政府的依法施政,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为特区政府争取和凝聚各阶层的选票;同时,她希望能推荐一些爱国爱港的专业人士进入立法会和区议会。

20085月中下旬,她一直为汶川大地震的赈灾工作奔波。地震发生第二天,她便动员了香港的医疗队准备奔赴四川,但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未获批准。与此同时,她已组织了一批食品、药品送往广东省民政厅慈善总会,共计有快食面7800箱,药品20万元,饼干6000元,从计划到购买物品到送出,前后只用了2天时间,显示了她极大的行动力。

救灾工作稍为缓解,她立即又着手于另一件事。521日上午,她刚接受完我的采访,又要赶到一个联谊机构去主持一个会议,去拍板一件事。这件事一直由她牵头,去年她已组织了一批香港的优秀学生到广东来体验生活,与广东的学生联谊。2008年六一儿童节,她与广东团省委准备组织108名广东的优秀学生到香港参观、学习、联谊。这些费用都由她负责,每个到港的学生她还准备发给他们一点零花钱。

在这些看似日常和简单的活动背后,饱含着杨志红一片心血。她希望从娃娃起,就建立香港和内地的交往,加强双方的互相了解和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考虑,对于未来祖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实际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两地的制度差别,普通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甚少。杨志红的这项工作,目的就在于加深两地的互相了解,从娃娃的身上开始逐渐消除各种偏见,加强两地的感情联系。

2008年才过去一半,下半年杨志红的社会工作已经计划得满满的。作为政协委员,20多年来,杨志红一直默默地从事爱国爱港的工作,对于香港发展有益的事情,她尽最大的力量去做;对于祖国统一、和平的事情,她义不容辞去争取。

 

对爱国爱港阵营的支持

香港回归已有11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民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归前最高长官(总督)都是由英国派出的,现在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模式已开始由竞选产生。回归后的特首选举在曾荫权和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深大律师梁家杰之间举行,从公开辩论到拜票、握手等直面市民的所有形成和手法的竞选的程序都得到很好的实施。它有效地促进了香港各党派和有志于香港政治的人士,在公众现象、地方治理、施政手段和争取民心等方面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调整,以真心爱港、为港民谋福利来赢得民心的支持。

杨志红作为香港的知名人士,她在香港有很深的人脉、人缘基础。杨志红1978年随夫来到香港,从一个打工者到有自己的公司,她的拼搏、发展和好运气与香港社会的脉动息息相关。通过自己的经验,她亲切地理解香港所处的历史位置和它的发展方向。她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有很深的认识,她在参加完“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讨班”的学习总结中写到:“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有深刻的联系。一国是前提,可理解为和,两制即是不同,和而不同的基础是不同,但这并不能也不应构成两制和谐共处的阻碍。《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法律化、制度化,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法律保障。”

香港的民主进程既是香港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央政府的愿望。香港既要民主,但又要防止香港落入“西方势力代言人”的手中,香港必须交给真心爱港的人士来管理,香港才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个问题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关系到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不受干扰。作为伴随香港回归、成长的人,杨志红深切理解这一点,回归前,她就加入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为香港平稳过渡尽力做些社会工作。

20多年来,她用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支持爱国爱港政党和人士参加历届立法会和区议会选举。多年来团结香港中产阶层专业人士,团结上层社会妇女,担任多个基层妇女团体的名誉会长及顾问,并在经济上尽力支持这些团体。经常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到内地交流考察,长期不懈争取和凝集各阶层选票。在多次选举过程中,与香港最大的爱国爱港政党民建联密切配合,利用她在香港各阶层的人际网络,以及到基层社区开展组织工作,为民建联和其他爱国爱港政党和人士争取、凝集了大量选票,有效地支持许多爱国爱港候选人进入立法会和区议会。

近年来,香港的政治氛围有了明显变化,各民主党派都在谋求发展,都有一些“铁杆”支持者。杨志红作为无党派人士,一直与香港最大的政党民建联合作,帮助民建联的人士吸收更多的选票。

由于杨志红在香港有很好的人缘关系,以及她无党派的身份,她一直站在中立的立场,以爱国爱港的姿态团结中产阶层中的专业人士。他们大都是从国外读书归来,从事律师、会计师、医生等职业,是以英语作为职业语言的一群人,这些“土生洋长”的香港人,一方面,秉承香港人实干的敬业精神,对自己的业务充满尊重、精益求精,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了观望、中立的态度,但他们又是社会的精英、是香港的栋梁。杨志红清醒地意识到爱国爱港阵营必须团结他们、争取他们,让他们看到爱国爱港阵营是真真正正的为香港办实事好事的团体。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现状和国情,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心。河南“艾滋村”一度在香港被说成一个恐惧之地,许多不了解真相的人对那里充满抱怨和疑虑。有些外界媒体把那里渲染成——“人人枯槁死将近,户户萧疏魂断肠”的人间地狱。为了让香港各界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加深两地专业人士的交往,杨志红通过广东政协的多方协调,于2006411日至16日,组织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专业人士委员会的考察团到河南文榛村等艾滋病村考察、慰问,并捐献逾20万元为艾滋孤儿建学校。通过考察访问,让香港各阶层了解河南“艾滋村”的病因是因为贫穷所致,村民由于非法采集血浆感染了艾滋病毒。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艾滋村”已有了很大变化。患者可以免费治疗,死亡率已由2001年的15.42%,下降到2005年的7.68%;失去父母的孤儿和失去儿女的老人,组成阳光家园,互相关爱;村里普遍建起了设施完备的小学、深井自来水塔、标准化卫生所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得到免费治疗,所有艾滋孤儿能够上学。专委会的专业人士通过亲身探访,见证了河南防治艾滋病和关爱患者和孤儿的感人情况,使这些专业人士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大陆的情况,争取他们更高的归属感。

杨志红担任香港多个民间团体的领导职务,对这些团体她都是出资出力,她把活跃这些团体、凝聚这些团体当成己任。多年来,她经常带领各类团体到香港各社区为市民服务。在香港的18个区中,每个区她都去过,与社区的民众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民建联在5年前的立法会选举中失利,她便带领医疗专业人士协会的医生到选票最困难的社区去,为社区的居民问医送药提供方便。她也常常带领医生到香港最穷的一些区。那些住“公户”的公公婆婆平常得病,只能到社区医院看病,很难见到这些有高超医术的医生。这些医生来到社区,免费为他们验血验尿,病重的这些医生有权让他们转到政府的高级医院给他们就医。三年来,他们走遍了香港各区,赢得广大市民的赞誉。他们一方面行医济世,一方面为民建联鼓呼,使民建联在今年选举中获得大胜。

治港的人才一代又一代,就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一样,因此,为香港物色什么样的治港人才,关乎到香港的未来。杨志红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她认为香港的未来还是需要依靠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来担当起建设香港的责任,因此,她认为必须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现状,以科学的历史发展观来关照香港的未来。并且,她认为为了这些人才更快地成长,必须尽早地帮助他们进入政治领域。

杨志红当选政协委员十多年,她兢兢业业为香港的发展努力工作,这一切的动力不是来自任何私心,而是她对于贫困阶层的关爱和对香港繁荣发展的期待。这是一种道德立场和社会价值观在一个人身上的自觉。她不求回报,只求默默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