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众生福慧康宁愿众生福慧康宁——人民的好委员释越洪法师善行纪实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愿众生福慧康宁愿众生福慧康宁

——人民的好委员释越洪法师善行纪实

 

黄黎明

 

提起慈云庵的释越洪法师,江城人没几个不认识她的,即使不识其人,也会闻其盛名。倒不是庵堂属什么名胜古刹,也不是她有三头六臂,而是她的人缘、善行和慈悲心怀。

释法师是阳江市政协历届常委,又是广东省佛教协会理事、阳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阳江市慈云庵住持、阳江市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

约见大师是在一个雨后的下午,雨水把街道荡涤得洁净无尘。释大师冒着小雨依时赴约,一身出家人的打扮令我倍生敬意。当我说明来意时,她却说:“我只是做了我应做的事,出家人依佛法行事为本,扶贫济困是己任,没什么值得宣扬的。”

 

一、出身寒微善缘早结

1940年夏天,释越洪法师出生于阳江市大八镇边远山村的一户佃农之家。她的出生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同时父亲沉疴不起。山区缺医少药,又没钱到镇上请医生,结果在释法师出生九个月时,她的父亲就撒手人寰。为了活命,年轻的母亲被迫再嫁,而将年幼的她托付给慈云庵的增洁师太,是庵堂和信众的佛饭一点点将她喂养大。直到七岁上学前,每天她都跟在师太和众尼的身边转,庵堂的早晚课、诵经念佛做法事她天天耳闻目睹,释迦世尊指示做人的准则稔熟于心,虽是似懂非懂,但师太及尼众积德行善施道济世的心念早已种下她的心田。上学读书后,老师们也教导她要感谢党恩,服从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对社会有用、为人类作贡献的人”。

她认为从医是为人类解除苦困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从医,进入现在的江城区人民医院工作。由于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半年后医院又保送她到湛江卫校深造,这更让她对党和政府怀有感恩之心。毕业后依然回到原单位,负责化验工作。在工作中她始终奉行佛教“福慧双修”的定义服务众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哪里需要哪里帮。妇产科、急诊室、注射室甚至洗衣房,到处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医生赞赏她,护士喜欢她,连病人都喜爱她这个肯帮人且整天乐呵呵的胖大姐。因此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2年,她调到城西镇医院,这是一个农村乡镇,接触的农村病人较多,见到不少贫困的农民因没钱不敢看病或看了病却交不起医药费,她于心不忍,常自掏腰包为他们垫付。十多年来,她为困难病人垫付的医药费不计其数,因而成为众多穷苦人的知心朋友。

 

二、临时受命不负众望

释法师常说:“我是吃佛饭长大的,是庵堂和群众共同养育了我,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是属于社会的。服从分配、回报社会、爱国、爱教、尽自己所能做事是我的本分。”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释越洪法师参加医疗工作后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庵堂和增洁师太(养母),坚持住在师太隔壁侍奉左右,还不时代替年事已高的师太到各地参加一些佛门法会,参与庵堂的工作。1985年,增洁师太年事已高,主持庵堂工作力不从心,很需要培养一个接班人。当然释越洪是她的最佳人选,因为从小在庵堂生活,对庵堂的工作性质十分了解,还有她对佛道的悟性以及心地善良等综合素质都无人企及,加上师太有心栽培,经常派她为代表出席各种会议和法事活动,她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但师太同时又想到,庵堂那黄卷青灯的日子毕竟是枯燥的,而且有太多的清规戒律,不是一般的年轻人所能适应的。她又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让她主持庵堂事务恐会于她事业有损,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师太的想法不知怎的被统战部李宗柏部长知道了,李部长是个热心人,当即去做释大师的思想工作,动员她回到庵堂辅助师太主持工作。

其实,释大师早已洞察了师太的意图,只是师太一直没跟她明示,现既然李部长出面说明了师太的心愿,她觉得自己已义不容辞,师太和庵堂从小把自己供养大,是回报师太报效庵堂和施主的时候了。于是在李部长的帮助下,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回到庵堂正式剃度,全身心投入佛门工作。她很清楚,回到庵堂就意味着从此摒弃一切凡人杂念,专心弘扬佛法,服务信众,济困扶贫。由于历史的原因,慈云庵的房子多次被侵占,庵内的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释法师接手庵堂后,十分努力工作。从庵堂的房子落实政策、重建大雄宝殿、重塑佛像金身、整修周围环境,到重新完善施主 “网络”、落实在每个地方区域的“施主部首制”等,每项工作都不辞劳苦,亲力亲为,获得众弟子和施主的敬重和拥戴。19899月,怀着一心弘扬佛法的宏愿,已披剃出家的释法师又到韶关南华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同时通过募捐集资,先后“请”回了一批佛像、佛塔和佛经,其中3尊青铜三宝佛像总造价就达40.5万元。此外还兴建了讲经堂和成立了“慈云庵佛教音乐组”。通过她的多方努力,慈云庵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台山、开平、清远、湖南和贵州等地都常有施主信众前来拜佛,使善款的收入不断增多,扶贫的范围和数量也越来越大。经她发起的 “部首制”做法得到省佛教协会的名山法师表扬,说是具有阳江特色的群众性行善组织。

她也于回庵次年当选为江门市政协委员,1988年阳江撤县建市至今,历任阳江市政协常委。

释法师历来坚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信众正信,遵纪守法,不在庵内搞抽签、问卜等封建迷信活动,反对邪教,拒绝“法轮功”。在我市宗教界召开的揭批“法轮功”座谈会和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代表宗教界深刻有力地揭露了“法轮功”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本质。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寺庙的管理,营造良好的佛教文化氛围,推动阳江佛教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热心公益济困扶贫

虽说“出家人不问俗事,一心只念佛经书”,但也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作为出家人,释法师始终主张并实践着“尽心尽力做事,遵从佛法做人,爱国爱教,积德行善,资生奉献”的人生信念。几十年中,特别是当上政协委员以来,她一直恪守这一信念,慈悲为怀,热心公益,以身作则,辛勤工作。以救苦救难扶危济困为己任,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好心人,使他们自愿加入到扶贫助困的行动中来,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乃至脱贫致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民生,团结互助,为建设和谐社会共同努力。为使扶贫工作公开化,广做慈善事业,1997年,释法师提议成立了“慈云庵扶贫基金会”,她被推选为会长,经常带领尼众和施主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并在赈灾敬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翻开慈云庵的“账本”,里面清楚地记录着每年每月每一笔善款的去向及名单,现将其中两个月的数字摘录如下:

20078月扶助渔洲路136号佘果仙女儿学费500元;扶助农科路嘉禾苑B704房陈达秀生活费200元;埠场端逢莫益胜女儿助学金400元;扶助龙津路206号孤寡老人黄秀珍生活费200元;金郊黄梁村24号梁存生活困难帮扶200元;资助残疾人员到省学习费用200元;资助塘坪石坑村特困户谬耀宗治病救助金1000元;资助雷州赈灾款5000元。

200711月资助埠场端逢村莫益胜女儿助学金400元;资助三江北源往生宝烛钱400元;慰问孤寡老人吴丽珍购食物53元;慰问高老姆购水果33元;慰问基督教老人购食品7070元;慰问合山、北惯、城西敬老院购买礼品共1050元;资助闸坡沙才渊、冯笑莲两老人往返车费62元;扶贫真宇庵406元;扶贫大八雷冈村24人发现金960元、购买食品805元;给闸坡敬老院购大米850元、购热水袋460元;给合山、北惯、城西敬老院购热水袋62个共款1426元。

……

这一串串看似简单又繁杂的数字,后面都隐藏着一段饱含辛酸又充满爱心的故事。

2003年冬的一天,天气寒冷且下着小雨,街上行人穿着厚重的冬衣还直打哆嗦。此时慈云庵走进一个60开外夹带寒气的男子,只见他衣着单薄,还打着赤脚,拜佛时冷得连话都说不清。待他缓过气时,释法师上前询问,知道他叫莫益胜,埠场镇端逢村人,家里有一个需靠手“走路”的残妻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女。现一个刚上初中,一个还读小学。本来生活就很窘迫,常常仅能裹腹,现在又遇上妻子病发,无钱治疗,百般无计,今天来求菩萨保佑……几天后,释法师带着她的弟子和过年的礼物辗转找到这个拍壁无尘的家。看见他那“坐”在地上一脸菜色的残妻和瘦弱的小女儿,大家的心里都很难过,纷纷掏出袋中仅有的现金。释法师当即表示,今后由“慈云庵扶贫基金会”每月定期帮扶200元,作为他的女儿读书及生活费用,直到初中毕业。此后逢年过节,释法师都会记住这个贫寒的家,自己没空也尽量派弟子买些礼物送过去。同时与当地村委会协商,给予莫家适当的救济。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减免了他儿子读书的大部分费用,并将其列入特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此村里便传出了一句歇后语“益胜求神——碰上了真的”。淳朴的乡民把释法师当作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了。

2005年,释越洪法师有一次开会时偶然听残联主席谈起,红五月农场有一对可怜的夫妇,丈夫叫曾球,患过小儿麻痹落下严重的后遗症,七岁的儿子也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近几年为了给儿子治病,背上一身重债。现儿子危在旦夕,夫妇俩心力交瘁,整天以泪洗面……第二天,释法师即带上几位施主前往探望,下车后徒步数里,几经周折才找到那间掩映在竹林深处摇摇欲倒的旧瓦房。听了曾球夫妇的泣诉,在场的每个人都洒下了同情的眼泪,同时掏光了袋中每一分钱……从此释法师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经多次扶贫走访,她发现曾球夫妇非常勤劳,虽然经历了不少磨难,但没有埋怨等待,而是一直在为改变现状而努力。释法师认为:对于这类有劳动能力但因某种灾难造成的困境,应从根本上帮他们进行生产自救而不是一点生活上的接济。当务之急是他们的危房倾倒在即,若不及时搬迁,恐怕一场大风或大雨就令他们永生不复。释法师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奉献精神,多方替他们奔走,联系市残联、当地村委会、曾球的亲戚以及慈云庵的施主信众等,游说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扶助曾球一家渡过难关。最后当地村委会在公路边给划了一块住宅地,慈云庵牵头扶助一万元,市残联、众弟子施主共筹集三万多元,曾球夫妇的亲戚各尽其能,终于合力为曾球在农场路口建起了一个新家。曾球夫妇除种好责任田外,农闲时就在门口摆一个单车修理摊,既方便路人又可赚点零钱帮补家用。夫妇俩感激得逢人就说:“释越洪法师真是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没有她的热心奔走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阳春市永宁镇的铁垌村是阳江市宗教局的扶贫挂钩点,地处永宁大山腹地,是个出了名的穷乡僻壤。从阳春到永宁镇,汽车要绕着盘山公路爬过几座山,而从永宁到铁垌则要沿着险峻崎岖的山路徒步走20多公里,险要处须侧身手脚并用才敢上。所谓的自然村,也只是零星散落在各个山坳的十几户卵石泥草屋。去最近的村子来回一趟永宁圩镇最少也得5个小时,远的要大半天。

就这么一个偏远路难行的地方,释法师却去了不下五次。每次都带上一辆卡车的油、米、腊肠肉、棉被衣服等扶贫物品和现金,亲自分发到贫困村民和孤寡老人手中。这里地窄田少,石灰岩的土质不长庄稼,有点能力的人都往外迁移或全家打工去了,剩下的人多是老实巴交没有手艺或老弱病残。生活普遍贫困,家家门户都不上锁。看到这些情形,释法师很是心痛。每当基金会有一点“积蓄”,她就发动三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以及施主部首们捐钱捐物往铁垌去扶贫。第一次用捐助的资金帮他们建起一个综合型的小卖部和购买了十几头种牛;第二次帮他们截河蓄水建起一座小水电站,解决了用电难;第三次帮他们安装了一台电动碾米机,免却他们每月费时费力到镇上碾米之苦。之后又多次组织施主们跟进、捐助,每次都达几万元。

她说:“我每进去扶贫一次,心里就安乐一点,每帮他们解决一个难题,心里就平静一分,觉得做一件好事善事,心里就稍有安慰。”

释法师今年已有66岁的高龄,还患有高血压,有时高达150160,但她从未停歇过既定的扶贫计划,照样跟着跋山涉水舟车劳顿,特别是去永宁铁垌的路上,每次车子转上云遮雾罩的盘山路,她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但为了使大家能分散紧张的精神,她总是故作轻松地一路谈笑风生,还将扶贫路上的所见所闻编成打油诗:

人车慢步上山巅,白云片片仙景现;

云雾一片,古树参天;                    

 七十二弯五十四曲,人影稀见,柴门半掩;

拍壁无尘凳缺腿,心安理得世代相传。

作为出家人,释法师对佛教的定义有其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认为救世济人,当以敬老为先。所以每当寒暑易节天气变化或刮风下雨,她首先想到的是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冷暖,担心他们的安危。特别挂心的是海陵的闸坡敬老院,因为那里近海多风,而敬老院还是瓦屋旧房,地处海边深巷,路陡难行。年轻人出入都觉得不便,何况是老弱病残的老人?每次风雨过后或逢年过节,不管多忙,释大师都要抽点时间带上弟子,分别走访本市闸坡、城西、合山、北惯几个相对条件较差的敬老院,同时送去大米和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其中闸坡和城西敬老院是慈云庵长期帮扶的对象,几乎每个月释大师或庵堂的弟子都会上门慰问一次,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帮他们解决些实际困难。那些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数着日子盼过节,看到释大师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拉着她的手不肯松开。

去年春节那场罕见持续的寒潮,使所有的孤寡老人也经受了一场严峻的生死考验。春节前正是庵堂事务最多工作繁忙的时候,然而百忙中释大师也没有忘记这些孤寡老人,想到老人体弱不耐寒,于是她吩咐弟子们去购买了大量的热水袋回来,然后按需分别派到敬老院和个别孤寡老人手中,让老人们安然度过了一个温暖愉快的春节。

阳东大八镇革命老区、三山良垌村、城区敬老院、福利院等都是慈云庵常去的重点扶贫点,孤寡老人、失学儿童、伤残病患是长期接济的对象。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疾苦,哪里就有释法师慈祥的身影。20世纪90年代的华东、华南、长江等地的洪涝水灾以及今年的四川大地震,每一次灾害都牵动着法师那颗慈善的心,并迅速发动尼众、弟子们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同时通过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施主们的信任,动员有经济能力的施主尽己所能,共同为赈灾出力。如:

2004年,慈云庵全年扶贫助学74357元,其中发动施主信众跟随前往扶贫助学现场,施主们自愿捐款共20050元;

2005年,慈云庵全年扶贫助学38740元,赈灾43230元。其中施主部首自愿捐款11000元;

2006年,慈云庵扶贫47933元,放生5786元。其中施主捐款3000元;

2007年,慈云庵全年扶贫50509元,赈灾36000元,放生30074元,施主捐助43500元,其中雷州水灾,释大师带领施主信众一行30多人前往灾区,施主现场捐款21000元;

今年5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慈云庵第一时间拿出1万元送到市红十字会。第二天释大师又召开部首会,发动慈云庵众弟子、部首及施主们广献爱心,捐款救助灾区重建学校,重整家园。前后四次共筹得善款42175元。之后,又联合“三教”两次在市人民广场举办超度亡魂法会,通过法会再次向市民信众募捐,得到市民热心支持。

漫漫扶贫路上,释大师究竟走过多少弯,转过多少曲,流过多少汗?洒过多少同情泪,磕破过多少次胳膊腿?说不尽也记不清,她只知道这是一条有苦也有乐,有伤心也有爱心的路,走上了就不回头,而且会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尽忠尽职关注民生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释法师不但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教,而且尽忠尽职履行一名政协常委的职责,关注民生,积极参政议政。当了二十多年的政协委员,她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政协委员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份对民众诚挚的热爱和关心。她担任阳江市政协常委以来,始终恪守信念,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疾苦,关心国家大事,察民情,解民忧,把自己的爱心用实际行动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广大民众,积极参政议政,为造福众生撰写了很多提案:马洲东路是连接阳江市十景之一的古刹石觉寺主要通道,在旅游季节有不少港澳同胞及珠三角地区游客到来观光,是我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但此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行车困难,长期堵塞,十分不便,她联合三教政协委员提出《关于整修市区马洲东路的提案》。为改善闸坡敬老院环境,她联合其他政协委员分别向闸坡镇政府、国土所和市人大、政协部门提交提案和可行性报告。几经努力而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高度重视。旅港珠宝商人戴先辉先生闻讯,前后捐款达40多万元,此提案可望在近期内落实解决。

每一次政协委员会上,释法师都积极提出各种关于市政民生的提案,内容涉及到城市治安、卫生清洁、绿化美化、市政交通、宗教文化等。例如有关环城河整治、下水道污水处理、街道卫生整治、恢复旅游景点等,这些提案和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得到解决。

早在上届的政协委员会议期间,释法师就有预见性地提出关于减免农业税收和水利修复的提案。这是她多次到我市大八镇周坑、青湾和雷岗等革命老区扶贫调研后才提出来的。

那是五年前,释法师来到龙高山脚下一条叫根竹头的自然村。全村近百户人家,却大半已人去屋空。长长的巷道里居然听不到一声狗吠,见不到一只鸡鸭,留守在村里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周围的田地严重弃耕丢荒,河道淤塞,坡头崩塌,通向村外的小路石凸草长,坑坑洼洼,原本应该是田园美景的地方一片荒芜……这种现状令人痛心,也令释法师一行担忧。调研的结果,是因为种田亏本!一亩稻谷卖的钱除了纳税、买化肥、农药等已所剩无几,遇个风灾水旱,白干了不算,还倒贴了化肥,加上水利不通沟渠淤塞,缺水干旱造成的减产风险倍增,所以大家都无心向田,纷纷找门路外出打工。释法师想:这是偏远农村的普遍现象,要想他们回归田园,必须减免税收,兴修水利,让农民种田有奔头。回来后,她即撰写了《关于为农民减免农产品税收和兴修水利的建议》提案上交市政协。

如今这些革命老区丢弃的农田大部分又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这让释大师的心里无比欣慰。农民回归了田园,却又面临着一个行路难的问题。

所谓路通财通。如果没有方便的交通,生产再好也难将效益提上去。为此,释大师又开始为改善村道而奔走,呼吁社会各界、地方政府和村中外出发展的个体户,多方筹集资金。她的行动同时得到市佛教协会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先后为根竹头村扩宽铺建了出村车道和帮助阳春市谭水镇草朗村铺设了一条硬底化村道。慈云庵也先后捐助了1.2万元。

今年初,为响应省佛教协会发起的“百寺扶千户”活动,市佛教协会也相应组织了市内的石觉寺、东山寺、金鸡寺、慈云庵、净业寺和吉水寺等六个单位成立了“阳江市佛教慈善基金会”,释法师又被推举为基金会会长。拟定每寺定点扶贫5个困难户3年,每年出资5万元。扶贫对象由市宗教局选定,佛教基金会调配,同时计划3年内分步走,为阳西、阳东和江城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农民的交通、饮水、用电、医疗等实际困难。今年已确定的目标是年底前完成大八镇通周坑村硬底化道路,现已筹得资金20多万元。

我市革命老区周亨村79米长的石拱桥由于受到历次洪水冲击而导致桥面沉陷,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而该桥是连接六条自然村和一间小学2000多人通往外界的必经之道。今年三月的政协常委会上,释法师又联合其他政协委员,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对我市阳东大八镇周亨河桥修建的提案》,希望尽快筹资修建。当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已请专业人员多方勘测,正筹划集资重建。

释越洪法师从1985年当选为政协委员至今,20多年来,始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不知疲倦地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她的拳拳爱心像涓涓泉流洒向世间,她的善举德行名声远播,深受我市群众的称赞和外地信众的敬重,常有外省市的善男信女慕名而来慈云庵找她释疑解难,她有求必应,总是尽己所能广施佛道,服务大众。她的奉献精神使人们加深了对佛教事业的理解和支持,为提升我市的道德风尚、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