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汕头市政协委员、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马镇顺成功之路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稻花香里说丰年

——汕头市政协委员、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马镇顺成功之路

 

陈嘉瑜

 

20041229,是马镇顺(马四弟)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北京京西宾馆彩旗飘舞,乐声飞扬,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正在这里隆重召开,马四弟出席了此次会议。

两天来,马四弟完全沉浸在幸福、激动和感激的心情中。他不但出席会议,还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的光荣称号,受到政府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会上,他聆听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的报告,还与杜部长一起讨论粮食生产的大事。国家农业部还奖励十大标兵每人一辆“东方红704型”拖拉机。他做梦也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因为承包了4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7年来生产了近3000万公斤粮食,就获得如此巨大的殊荣和丰厚的奖励。国家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使他暗下决心,要继续做大水稻生产,为粮食生产作出更大贡献,决不辜负“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的称号。

 

难以忘怀的午餐

马四弟正名马镇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的一个普通农民,今年54岁,中等身材、黝黑壮实,因排行第四,故称马四弟。他萌生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的念头始于1997年。那年,他的家乡出现了严重的“绿色丢荒”现象。

马四弟的家乡和平镇,历来是潮阳闻名的水稻高产区和生柑主产区之一,更是名闻遐迩的工业重镇。1995年,全镇有乡镇企业近1200家,工农业总产值13.5亿元。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一个农民工当时月工资可达1000元左右,使很多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走上进厂打工或创办企业之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这里的农民曾一窝蜂将原本种植水稻的耕地改种生柑,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生柑品种逐年退化,加上连年雨水繁多,销路打不开,不少农民经不起折腾亏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便又纷纷丢弃了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丢下千辛万苦翻耕改土而成的柑园不管,转而务工去了。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绿色丢荒”的现象。

看着这成片良田变成荒芜之地,马四弟感到锥心的疼痛。他也许不知道“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的道理,但他怎么也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中难以忍受的饥馑滋味……

四弟家所在的和平镇塘围村,和广大农村一样,社员们还未来得及回味公社化“敞开肚皮吃干饭”的滋味,就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快跌入饥饿肚皮的渊薮。那时,他一家10口人,每餐只能限量地以10两(16两制)大米熬成一锅照得见人脸的米汤。这天午餐,四弟娘除去要照顾家里几个劳动力吃点稍稍稠一点的稀饭外,剩下的,照例是大人一大碗,小孩一小碗更稀的米汤了。年仅5岁的小四弟只知道,那小碗米汤难以填饱他的辘辘饥肠,哪知道大人的苦衷?也许感到他的碗太小了,小家伙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四处张望,寻找什么机会可以让他多喝一点!看到床头一个柜子上有只大海碗,机灵的他以为只要拿到那只碗,就可以喝足那么一大碗了。于是,立即放下小碗,攀上床架,摇摇晃晃地伸出手就去抓。正低头和着苦涩眼泪吞咽那比水还清的米汤的四弟娘,双眼的余光忽然感到小四弟的异常动作,一股护儿的下意识使她猛然放下饭碗,直奔床头,一把将小四弟抱了下来。惊魂未定的她,随即腾出一只手,狠狠搧在小四弟瘦小的屁股上,吼道:“叫你乱爬,摔坏了怎么办?”小家伙哇地一下,裂开小嘴哭了起来。他不知道自己究竟闯了什么祸,口里直嚷嚷:“我要拿大碗盛稀饭啊,我吃不饱啊!”四弟娘这才知道,这小不点原来也吃不饱呢。无声的眼泪不禁从她那双慈祥的眼睛中滴了下来,连忙紧紧地抱着小四弟,搂着,哄着,哄着,搂着,可小家伙仍是委屈地哭着、抽噎着。看着饿得又瘦又小的儿子,四弟爹默默地伸手拿下那只大海碗,把自己碗里的稀饭全都倒了进去,便转身慢慢地朝门口走去。不懂事的小家伙一见,急忙挣脱娘的怀抱,泪眼迷离地端起大海碗喝了起来。回忆往事,马四弟自己也感到诧异: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竟然能把一大海碗米汤全喝光了……这顿午餐让小四弟永远难以忘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就蒙蒙眬眬地感到粮食的可贵!

面对“绿色丢荒”现象,马四弟又想起那难以忘怀的午餐。他觉得,和平镇享有盛誉的眼镜、音像制品、服装和经济作物,是不能当饭吃的。让土地一直丢荒下去,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爆发战争,人们将以何为食?3年自然灾害饿肚皮的滋味,怎能忘记?他心里盘算起来:生活再好也离不开粮食。目前,农民不懂得珍惜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命根子的土地,要是抓住时机,承包土地种水稻,成本不会太高,销路也肯定没问题。如果经营得好,不但能发家致富,也能帮国家解决粮食困难,国家迟早会给予大力支持的。

于是,一个灭荒复耕,发展水稻种植业的美好前景,在马四弟的眼前渐渐浮现了。

 

艰难的起步

当马四弟与妻子说起准备承包土地的计划时,没想到一向温柔娴淑的妻子竟然像河东狮子吼,坚决反对。

马妻陈淑琴,是个“自小习耕种,老大谋稻粱”的农家女。1979年与马四弟结婚后,因为丈夫经常外出讨海谋生,家里的农活全由她一副柔弱的肩膀挑起来。长期的耕作使她备尝农活的艰辛,早已厌倦种田的她深感“嫁给种田安,日日烦恼米瓮空”。[1]没想到丈夫在人们纷纷弃农从工的潮流中,竟然傻到要包揽没人要的土地,这不明摆着活受罪吗?

其实,马四弟并不傻,他知道机械化是开荒复耕的关键,并了解到挖土机、推土机的工价,计算好平整土地、插秧、抽水和种子、肥料等所需的投资以及将能获得的红利。他把各个细节都与妻子合计一番,却暂不将台风、旱涝等风险因素向妻子道明,这才使妻子勉强同意他的承包计划。

1997年农历8月的一天,马四弟向塘围村村委会提出了承包土地的要求。村委会研究并征得全体村民同意后,与马四弟签下了村南320亩荒地一包6年的承包合同。

请别小看这份合同!这可是和平镇,甚至是整个潮汕地区第一份土地承包合同,是马四弟迈出勤劳致富的第一步。正是始自这份合同,整个潮汕平原灭荒复耕,种植水稻的热潮才未有穷期。我感叹马四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更赞叹塘围村党支部敢于支持村民承包大片土地的胆识。

签下了合同,马四弟便抓住晴天,不失时机着手开荒。

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当马四弟带着挖土机、推土机来到他承包的土地上一看,顿时傻了眼。只见这原是成片的柑园里遍地狼藉,柑树早已枯死,到处长满野草,毒蛇随处出没;更有浑身带刺的藤蔓,长得比人还高,四处杂乱攀援,人想进去都寸步难行。

出战第一天,情况复杂而又缺乏经验。他们将柑树连根挖出后,立即将土地耙平,接着挖第二棵再耙平,进度极慢。善于动脑筋的马四弟,经过思索,立即改变方法:前边,挖土机将老柑树逐一连根挖起;后边,推土机将树头、杂草推成一堆堆,晒干后烧掉;然后,将地里的农药瓶玻璃碎片捡到一起拉走;最后才平整土地。这样,进度自然就快了起来。

花了3个月时间,土地平整了。紧接着,重新挖通沟渠、修筑田塍和机耕路,再把320亩荒地整理成连片的水田。

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可以抢在春节前播种了。

马四弟又动起脑筋来,他想起,过去晚稻收割时掉在地里的谷子,过几天也会在地里自然生根发芽。这是否意味着可以节约浸种、催芽这些环节呢?他决心大胆试验一下。于是,他不经过浸种、催芽,便将湿谷种直播到地里育起秧来。

播完种,已是腊月底了,马四弟这才回家准备过年。

然而,他心里总还不够踏实:毕竟,种子直播法是自己一生从没有干过的,能否成功,心里没底!

大年初一一大早,夫妻俩给母亲拜过年后,便急匆匆来到田头察看谷种的情况。当他们揭开塑料薄膜,看到谷种纷纷长出芽头,像裂开小口朝他俩笑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马四弟高兴地一拍手:“妥了!”妻子认真地东瞧瞧,西看看,才自承包以来,第一次绽开脸,欣慰地朝丈夫嫣然一笑……

在马四弟的精心经营下,他承包的320亩荒地第一造便收获了32万斤,获得了大丰收。碰巧,当时的谷价还挺高,达到每百斤70多元,除去各种费用,马四弟净赚6万元。

 

曲折的道路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收获的时刻是甜蜜的。尝到成功甜头的马四弟,决心扩大生产规模,便立即购进一台东方红504型拖拉机,又包下了本镇中寨、下寨和紧邻的峡山镇田墘村共700亩丢荒地,承包量一下子增加到1020亩。

此时,马四弟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已经小有名气,昔日一起讨海的伙伴,揭阳人老郑偕同其乡人闻讯找上门来,请他帮忙联系土地承包事宜。于是,马四弟在胪岗镇泗黄、上厝两村,以担保人的身份,帮他们签下了930亩土地承包合同。

正当马四弟准备大展拳脚大干一场时,市场行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谷价接连下跌,农药、化肥不断涨价。承包第二年,基本上没有赚头。可这还是马四弟善于经营的结果呢!在开荒、犁地翻土、开挖沟渠、修筑田塍、开机耕路等各个环节,马四弟都尽量运用机械作业,极大地节省了劳力和费用,这才使他在市场变化中不至于亏损。

可老郑就不一样了,他抱着侥幸心理图节约,不但没租用机械,该施肥时不施肥,该喷药时不喷药,该收割时还想再拖几天图增加产量。结果,不但产量上不去,收割时还遭受风雨的袭击,导致成熟的水稻成片倒伏,烂在地里。因而,一年下来,不但没有盈利,还倒欠了人家几万元的工钱。

在困难面前,老郑等人不敢再承包下去了。作为担保人的马四弟,只得又把这900多亩土地包了下来。

即使是科学昌明的今天,种田仍是靠天吃饭风险很大。一场强台风或者寒流,便足以使你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一阵突如其来的阵雨,就会霉坏你的劳动果实;要是连天大雨,后果更不堪设想。承包量大的马四弟,更加不能例外。

2001年夏收时节,眼看又是大丰收。当马四弟满怀喜悦开镰收割时,强台风“尤特”突然正面袭击汕头市。在台风的肆虐下,片片农田稻穗倒伏,谷粒脱穗,损失惨重。

台风过后,马四弟立即组织人力抢收。但晒谷时,却又“风时雨”接连不断。几天下来,雨水冲掉了近万斤谷子。那些晒干的谷子也被浇湿、发芽,有的谷芽还穿袋而出足有10公分;有的发酵霉烂,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看着这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劳动成果几近颗粒无收的惨状,四弟妻一时竟抑制不住痛惜的心情而潸然泪下……

这一造,马四弟足足亏了30万元。

 

强劲的动力

马四弟这个地地道道的潮汕农民,有着潮人勤劳俭朴,百折不挠的传统美德。每当碰到困难,只要想起政府的惠农政策和领导的亲切关怀,便毫不气馁,反而越干越有奔头。

2004514,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在时任汕头市黄志光市长的陪同下,来到马四弟的田头视察。

欧广源看到这里处处“粟穗绿低垂”,一派丰收景象,听到同来的干部估计亩产可达1200斤,欣喜地鼓励马四弟:土地承包,整合分散的地力,进行规模化经营,方向正确,应该提倡和坚持。当得知马四弟为增加农业机械而愁资金缺乏时,便当即答应拨给马四弟50万元用以增购机械,并嘱咐陪同前来的各级领导,要大力支持马四弟的事业。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的殊荣、几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农业生产购机补贴政策(凡农户申请购置农业机械,都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平均在35%左右)、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都极大地激励着马四弟,成为他一步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发展粮食生产的强劲动力。

1998年以来,马四弟每年都添置了一些农业机械。省委领导给的50万元使他一下子又购进了一批,从而拥有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共33台套以及旋耕机等一批配套设备,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成为粤东地区种粮大户中首屈一指的“机械化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那两台烘干机。强台风“尤特”造成的损失是刻骨铭心的,使马四弟更感烘干机必不可少。然而,各级购机补贴政策中,一直没有烘干机这一项。因此,他犹豫再三,未敢购置。后来,还是汕头市农业局领导多次深入田头,关心马四弟的生产情况,发现他承包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之后,天气与晒谷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他们根据马四弟的实际情况,大胆打破原有农机补贴政策的局限,不但拨给马四弟特殊补贴10万元,而且还特地向省农业厅打了专题报告,请求就烘干机一事给马四弟予以特殊支持。时任省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潘雪芬收到报告后,专程第三次来到和平镇进行调查。当她了解到情况属实后,立即为马四弟争取到40万元专项资金拨款,用以购买烘干机。从此,收获时节,马四弟再也不愁阴天和风雨的光顾了。

2004年以来国家实行的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和2006年实行的综合直补政策,使我国农村所有种粮大户每亩耕地每造可得到国家补贴27元,仅此一项,马四弟每年得到国家的补贴便不下20万元,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2007年,这项补贴又增加到39元,更增强了他承包的信心。

10年来,市、区两级农业局和农科站、镇政府的领导和专家,无时不在关心、支持和指导着马四弟,从不间断地深入田头,察看秧苗长势,观察病虫害和鼠情,及时提出对应办法。有一年晚造,正当马四弟为弄不清秧苗出现黄点的原因而急得直搓手时,区农科站的罗站长及时来到田头,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准确地指出了病虫害的种类,并为他开出对应的农药方剂,才使马四弟保住了当年晚造的大丰收。

20065月,历史上罕见的“早产”强台风“珍珠”正面突袭汕头市,猝不及防的农家又遭受了一次严重损失。汕头市农业局局长林伟雄和省厅领导又及时来到田头,给马四弟以关心和安慰,并拨给2万元救灾款和一批化肥,同来的专家还为他开出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农药配方,防止了灾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使马四弟将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家大业大的各种专业户,产品销路历来是生存发展的关键。潮阳粮丰集团是一家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总经理郑永钊是个全国劳动模范。为支持粮食生产,每当马四弟资金紧缺之际,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借出资金予以支持,而且还主动以高于市场价格全部收购马四弟的稻谷。在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以后,仍以高出保护价的价钱予以收购,使马四弟完全消除了销路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发展生产。

 

成功的奥秘

承包4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在10年前的潮汕平原上还是史无前例的,在人均只有1分多地的潮汕地区,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应该怎么经营管理,也是人们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但敢闯敢干,善于思考的马四弟,自有他独特的办法。

除了大量运用机械化作业之外,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实行科学种田,也是马四弟成功的奥秘。

为了搞好生产,马四弟分两大类型雇用劳力。一类是固定工,通常是30多人,最多时达40多人。他们中,有农业技术人员、机械操作熟练工和管理人员,这是骨干队伍,常年负责田间管理和技术操作;另一类是农忙工,根据需要而临时雇用,最多时达400人。当然,马四弟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还只是雏形,但这已经为他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从小在农村土生土长的马四弟,耳濡目染潮汕老农种田如绣花的功夫,不知不觉地积累了不少农业知识。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些经验,而是经常开动脑筋,分析这些经验在现阶段的可行性,并会不时摸索出一套与众不同的方法来。

农谚云:“一月冻死牛,二月冻死马,三月冻死‘历假姐’。”[2]但随着地球变暖,现在的潮汕大地,已不像以前那样春寒料峭了。马四弟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大胆打破农谚“雨水种落水”和“清明紧接谷雨天,抢插早稻莫误时”的教条,而在立春前直接播种育秧,春分前后插秧。这样一来,早稻提早成熟,又打破了 “小暑收早冬(稻),大暑布晚田”的规律,夏至前就可开镰收割。这样形成的良性循环,不但使马四弟在晒谷时总是能够避开夏至雨的光顾,而且也错开了农忙雇工的“撞车”现象,既节约了工价,又从容不迫。

田间灭鼠,又是马四弟独创的一项绝活。通常,农民们都不喜使用慢性药物毒鼠,而喜欢采用速效药物。通过细心观察,马四弟发现鼠性多疑,见有死鼠,即逃之夭夭;每见食物,必招呼同伴前来,饿极者先尝,若一两小时后,先尝者平安无事,才争相吞噬;而且食物上若沾有人味,则弃之而去。针对这些情况,他改变方法,使用慢性鼠药、不用手抓毒谷,而用勺放,并抓准排水露田之前鼠粮奇缺,活动范围受水限制的特定时机下药于田塍,有效地消灭了鼠患。

俗话说“三成种七成管”,只有加强田间管理,才能获得好收成。马四弟长年起早摸黑地泡在田里,随时掌握诸如翻晒土地、进水限度、施肥的种类数量和时间、开镰的时机,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农田管理方法。这是他虚心接受专家指导,开动脑筋思索的结果,也是他追求科学种田的实践总结。

潮汕大地,历来一年两熟,1亩地可抵北方两亩地的利用率。但马四弟仍不满足,觉得两年之间,土地闲置,十分可惜。不安分的他又动起了脑筋,想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2006年秋收后,马四弟试着与人合作,在闲置的田间播下潮阳尚不习惯种植的大芥菜种子,经过移栽、施肥,至腊月大芥菜收获后,仍可按时进行春耕。不但增加收入,不误农时,还有效地改良了土壤,在效益农业上又迈出一步。

 

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各级领导的关心、各方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使马四弟的事业越来越成功,名气也越来越大。周围村镇每有土地丢荒,都会请他前往承包。为了响应灭荒复耕的号召,马四弟总是不计较土质优劣难度大小,一概承包下来。如今,他承包的土地已横跨潮阳、潮南两区,远及周围59村,数量多达4340亩,10年来产粮4000多万公斤。他也因此于2006年被评为汕头市劳动模范并被补选为汕头市政协委员,翌年,又当选为汕头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事业的成功,使妻子从怀疑、担忧,转而为欣喜、支持以至全力帮助,也使子女们逐步理解、支持父亲的承包事业。

2004年底,马四弟的大儿子马学杰从部队退伍回家之际,恰逢他从北京载誉归来。其子欣喜之下,深感务农光荣有奔头,便毅然辞谢了区委领导照顾安排的好岗位,来到父亲身边当起助手。正在读高二的二儿子,也决心将来报考农业专业,学成后助父亲一臂之力。

马四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当地农民,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灭荒复耕、承包土地的热潮。仅仅几年,和平镇便涌现一批种粮专业户,全部消灭丢荒现象。此举也带动了全市的灭荒复耕工作。目前,仅潮阳区就有种粮大户458户,共承包土地87万多亩。而汕头全市,则拥有种粮专业大户1477户,共承包土地189万亩,使全市的丢荒现象大为减少。

马四弟在灭荒复耕上起了带头作用,他的耕种方法也成为大家效法的榜样,经常有人前来请教播种插秧,施肥喷药,开镰收割的时机和用肥、药的种类、方法,俨然成为远近农民的土顾问,他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经验。因他承包的土地多,每造播种都须超量筹备,常常会剩下好多秧苗,最多时剩余的秧苗可供应300亩稻田之用,他都会将之无偿支援周边的农民,大有“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的胸怀,备受大家称赞。

 

永远铭记的晚宴

2007年的潮汕大地,是个既无旱涝又无风的好年头。马四弟的水稻长势更是出众,那饱满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得稻秆低垂,远远望去,稻浪起伏,蔚为壮观。空气中充溢着稻谷的幽香,像在向人们昭示:可以开镰了。

秋收时节,马四弟全家老少齐上阵,全部收割机、拖拉机和汽车齐出动,还临时雇来120名农民工和4台收割机、4辆东风牌货车,分赴各片稻田,开镰收割。各路人马收割后,又一齐将稻谷运到马四弟新建的大库房来。

这座库房,是马四弟在2005年购地兴建的。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首层高6米多,顶层高4米。库房内,两台崭新的干燥机穿层而立,轰鸣运转。它前面平时停放农用机械的地方,而今是一座座小山似的谷堆。库房外1700平方米的晒谷埕上,到处是一堆堆金黄色的谷堆和平摊着享受阳光照射的稻谷。几十名农民工在四弟妻的带领下,来回穿梭,翻晒稻谷,装袋装车。运载稻谷和前来收购稻谷的车辆,来来往往,远远看去,倒像个一派繁忙的建筑工地。

马四弟种的是区农业局免费试种的优质稻品种,加上风调雨顺,精心管理,每穗谷都有300多谷粒,粒粒饱满,平均亩产达到千斤以上,这一造共获得了240万公斤的大丰收。

虽然全部是机械化收割,整个秋收,马四弟还是足足用了12天进行收割、15天进行晒谷和烘干才全部完成。

每当丰收时节,马四弟看着成堆成堆的丰收果实,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结束前,回良玉副总理专设晚宴,宴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标兵和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代表的情景,国家领导人的盛情款待,激动得马四弟频频举杯向领导敬酒,但平时能说会道的他,这时只是结结巴巴地重复着“谢谢”二字,心里却在默念着会议中暗下的决心。

在马四弟的库房前面,他深情地说:“我时刻铭记晚宴上情景和决心,这座库房和这片新承包的土地是我的实际行动。现在,我在这里办起‘潮顺粮食生产示范场’,准备把自己的经验向大家公开,带动农民兄弟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我还要继续增加投入,提高机械化程度,扩大承包面积,提高科学种田的能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

农民的语言是朴实的,行动是扎实的。马四弟正以他的实际行动,继续着无愧于政协委员和“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光荣称号的事业……

 

 

注:

[1]潮汕俗语,意为嫁给种田的丈夫就会特别穷,天天都担忧没钱没粮;安,潮汕方言,意即丈夫。

[2]潮汕农谚,历史上,潮汕地区常常是倒春寒,连牛马都受不了。“历假姐”:潮汕方言,泛指体质差而又爱美,宁愿挨冻而不愿穿臃肿服装御寒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