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意眷眷故乡情
——记省政协委员、爱国侨领张静
李鹏 沈洛羊
他,一个从来不知疲倦的实业家,万盛针织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儒雅、大度,人们赞不绝口的捐资数千万创建学校的慈善家。
他就是张静。
张静日理万机,为了此次征文,笔者多次和他联络,好不容易捕捉到了一个机会,在万盛集团大厦他宽大的办公室见了一面。张静没有一点大老板的架子,他满面笑容,说话抑扬顿挫、中气充足:“我是一名商人,从白手起家,到今天拥有多家公司,事业取得了成功。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总是想为家乡、为社会多作一些贡献。可以说,我问心无愧!”
好一个问心无愧!支撑起这谦和言词的是张静的拳拳赤子意、眷眷故乡情。
五味俱全的创业史
张静原籍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遮浪街道,青年时代只身前往香港,寻找创业的机会。他具有超前意识,看准针织业一定有发展前途,于是他一边早出晚归学技术,一边省吃俭用积攒创办公司的资金。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他的辛勤汗水没有白费,终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草创时期,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问题。当其时,张静连像样的交通工具都没有,为了省下运输费,他常常自己拉着货车去送货,日晒雨淋,从不间断。就是这样,他仍然遭遇入不敷出的窘境。另一个问题是公司初建,没有名气,因此没有固定的客户来源,货源常常接不上。面临着危机,张静却从未想到放弃,而是冷静地、执著地坚守着他的小公司,小心翼翼地经营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小公司开始有了起色,开始有了营利,规模愈来愈大,这就是香港兴成针织厂有限公司和香港达诚贸易公司。在香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又诞生了一位成功的实业家。
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的浪潮荡涤着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历史慷慨地给予每个人选择的权利;时代第一次给予中国人发财致富的机会;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才能够成就梦寐以求的事业。
可以说,当年活力充沛、激情盎然的张静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汕尾,投资办厂。初办工厂虽小,却连创佳绩,1989年扩大投资成立了汕尾万盛织造厂,5年后,又增资扩建,成立了汕尾万盛针织时装有限公司。
目前,万盛累计投资已达8亿元,占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兴建生产用房、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等建筑面积共56万多平方米,拥有各种生产机械设备4600多套。全厂现有生产工人6500余人,汇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万盛主要生产销售毛衫、毛裙、毛裤等,年产量近650万件,出口金额3亿多元。自创办以来,万盛已为国家创汇和地方税费作出巨大贡献,单单是2007年,年度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800万美元,缴纳各种税款2000多万元人民币,因而连续多次获得“创汇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文明单位” 等光荣称号,并被海关评为A类企业进出口SF通道、被税务机关评为交税纳税先进单位。
随着形势的要求与拓展的需要,万盛拟拓展实施多功能又较具实业性质的经商举措,经过筹划、测算,已成立了“汕尾万盛房地产有限公司”,利用已征用和竞标取得的在汕尾市区香洲路东侧林埠山坡地共13万平方米地皮上及市区香城路原有的房地产改造开发为商住楼、别墅区、酒店、商场、超市等较高档次的园林式的,集多功能综合性的物业管理等配套建设,该项目(包括多种类型建设)计划投资人民币4.5亿元。
万盛的启示
张静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十二个字:诚实信用、科学管理、质量至上。
在业内,张静一诺千金是出了名的,从来没有拖拉过交货的日期。有一次,某批毛衣产品因为某个环节出了点差错,眼看交货日期近了,而产品尚未完工。张静当机立断,以高价请周边小厂帮忙赶货,更为加班加点的工人们免费配送可口的饭菜。毛衣产品终于全部完工,可货期只剩下一天,按平时的运输方式,产品不可能在预定的日期送达客户手中。怎么办?张静没有采取和客户商量延期的方式,而是不惜增加成本,改用飞机运输。产品终于如期送达,可它的成本价格却远远超过了预订价格,换句话说,亏损了很多。对此,张静没有一丝懊悔,反而高兴地说:“还好,没有拖拉客户的货期。”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每年生产旺季时都会发生。
科学管理首先表现为对人才的重视。众所周知,针织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产业,从织机、缝盘、洗烫,再到包装,每个环节都有着很深的学问。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人不容易。而针织业有旺季和淡季之分,旺季需要加班加点,淡季的货源却接不上,这个行业特点造成在淡季时员工大量流失,到了旺季,公司却因找不到技术熟悉的工人急得团团转。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张静采用每年吸收一定数目的新工人、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培训的做法,培训期间还倒贴生活费给新工人,使他们能专心学技术。这样,到了旺季时,就不愁没有技术工人了。张静的大胆举措,赢得广大员工的欢呼,为保障产品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对于员工的福利、生活,张静都很看重,不但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和工伤医疗保险,还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如2005年万盛增资扩产,首期投资3000万元,新建生产厂房、员工宿舍楼、管理员宿舍、夫妻宿舍、工人娱乐部、体育运动场及员工休闲场所、绿化地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共达22万平方米;厂里还先后成立了工会组织、党支部,节假日经常组织员工举行歌咏、乒乓球、篮球比赛等活动,营造员工在厂如家的感觉。
万盛公司的产品主要远销欧美,因为社会制度不同、政策背景不同,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欧美公司很看重公司员工的人权问题,对合作公司的人权问题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万盛公司每次和欧美品牌公司洽谈完业务,他们就会派员来万盛公司调查人权状况,翻查工人档案、翻查劳动合同、抽查工人上下班情况、临时到车间询问工人关于公司的福利待遇……结果呢?每次客户疑虑重重而来,却总是满意而归。很多客户代表说:“万盛在人权问题上都处理得很到位,跟他们做生意,我们放心。”其次,张静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落实,使公司自上至下形成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
质量至上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在针织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成为亿万富翁的今天,张静仍然坚持每天亲自到车间抓质量,大到每件成品衣各个制作过程、各种毛料的选择,小到线头有藏没藏、纽扣到不到位、肩胛骨锁线有没有锁好……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常常对员工说:“质量就是要从小问题抓起,小问题不注意,就有可能变成大问题。”有一次,有一批毛衣要求在两条袖上穿插钉上两条毛线,形成一个个交错的V字,使款式简单、颜色单调的毛衣起到令人眼睛一亮的点缀作用。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让员工们掉以轻心,马马虎虎把两条线穿上就算了。产品完工后,张静到车间一看:随意钉上的两条线松松垮垮的,不但起不到点缀作用,反而给人不是新衣、而是穿了好久的旧毛衣的观感。张静二话不说,给员工们做起了示范,随后,又要求全部返工,返工工资照付,直到满意为止。
为保障质量,张静还十分重视对先进生产机器设备的投入。万盛先后购进8000多台(套)机器。为在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万盛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从现在起到2009年年中再扩大增资23亿元人民币,用于建造厂房、职工宿舍大楼等配套设施建设,再增加电脑编织机460台及自动绣花机、电机等较为先进的机械生产设备与配套机械200台(套)。在规模上更上一层楼。
乐善好施 回报社会
靠拼搏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自己也拥有财富的人,是令人羡慕的。
在拥有财富之后,不忘回报社会,不断增加自己内在的财富的人,是令人尊敬的。
事业成功的张静,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没有忘记他的父老乡亲。十多年来,张静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捐资3000多万元,奉献了他的拳拳赤子意、眷眷故乡情。
由于经济落后,政府投入不足,汕尾教育一直处于全省落后位置。有一次,张静到汕尾市陆河县一个偏僻山村观光,天公不作美,一下子下起了倾盆大雨。张静跑到就近一座破旧不堪的房屋檐下避雨,走近时,才发现这是一间小学校,教室外大雨滂沱、教室内小雨滴答,而孩子们就在雨声中专心听课;一会儿,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似一首悦耳的乐曲。孩子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神,让张静的心灵震颤了,他对自己说:“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那些贫困的学校。”
最有效益的投资是兴办教育,最有希望的事业是教育孩子。教育兴则百业兴,张静以高远前瞻的眼光看待教育,以捐资建校这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方式回报家乡。在张静的家乡红海湾开发区,由于种种原因,留不住人才,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2003年,张静捐资300万元兴建了红海湾遮浪中学“张静教学楼”,2007年8月,增资800万元扩建遮浪中学为“张静中学”,并成立“张静教学基金”,以扶持贫困学生、激励优秀学生。目前,张静中学正在抓紧扩建,除了兴建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宿舍楼等主体建筑,以及图书馆、食堂等配套设施外,张静还特别筹划兴建教师宿舍楼两座,并适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张静中学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红海湾区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张静中学全面投入使用之后,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该区教育硬件设施不足的状况。
2005年张静捐资200万元兴建了汕尾城区田家炳中学“张静教学楼”;捐资100万元兴建红海湾合港小学;捐赠5万元给红海湾白沙中学;捐资20万元给陆丰市东海镇小学。2006年海丰县团委组织的“圆贫困学生读书梦”活动、2007年省慈善总会组织的送书下乡活动……张静都慷慨解囊。张静如是说:“只有以超前的眼光、超前的思维、超前的投入,把汕尾教育做大、做强,汕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有可靠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慈善——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力量。
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张静不仅心牵家乡的教育事业,对社会的慈善事业也很热心。他先后捐给广东省慈善总会100万元,捐给汕尾市民政局、汕尾市城区民政局80万元,捐给汕尾市政协汕尾公益事业促进会30万元。2003年,当他了解到汕尾渔民的贫困生活现状后,身为城区工商会会长的他,带头捐款,并组织有关人士统一购买大米,亲自派车赠送给渔民,让渔民们感动不已。2006年7月,身在香港的张静在电视上看到陆河人民遭受台风袭击损失严重的报道,感同身受,当即拿起电话打回汕尾,让他的下属务必代他捐一些钱给灾区人民,随即,5万元从万盛公司划往灾区……
2005年,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举办首次9+2民间艺术节活动,张静得知后十分高兴,主动捐了50万元。2006年汕尾市隆重举行纪念彭湃烈士诞辰110周年时,张静又捐资20万元。当张静了解到汕尾红海湾田乾镇有许多孤寡老人时,他拿出16万元兴建了田乾芬园社老人活动中心,让那些孤独的老人能享受到一点黄昏的温暖……
张静的善举赢得人们的口碑,面对人们的赞美,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
爱国爱乡 参政议政
张静爱国爱乡,1997年香港回归期间,他没有转移物业经营,相反还增加投资。他在港经常宣传党和国家“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拥护《基本法》,宣传国家发展形势,为稳定人心做了大量工作。在香港区议会选举期间,他团结和发动广大旅港汕尾籍人士积极参与,深入各社区做好乡亲的宣传发动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张静还担任香港汕尾市同乡总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常委、香港广东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热情参与社团联谊、公益活动。
张静系广东省政协第八、九届委员,汕尾市政协二至五届委员(其中三、四、五届为常务委员)。他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他深入调查研究,发挥自己在商界多年积累的经验,积极建言献策,如近几年来关于汕尾工业园区的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他认为,汕尾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与香港、深圳、汕头距离近、交通发达,而且有着较大吞吐量的港口码头,没有理由不能发展。只要领导层认准目标、坚定信心,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实现经济腾飞。
张静在事业上创造了传奇,并以他“问心无愧”的高尚品格赢得人们的尊敬。成功者自有成功的风范,他的故事永远没有完结;路,还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