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力量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仁爱的力量

 

李盛昌

 

“好委员”张玉其印象

在东莞,“张玉其”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就笔者而言,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也毫不为过。

我从人们的口碑中了解到的张玉其首先是一位商人,但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商人。他的企业并不十分知名,但他个人的知名度却很高;传说他身家显赫,即便如此,在富商如云的东莞,估计财富也不算最多,但他在东莞工商界的巨大影响力却如黄旗山顶挂灯笼——有目共睹。

“张玉其”,被一串串头衔和荣誉所组成的光环包围着:全国劳动模范、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东莞市工商联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市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等,其公司从1998年起连续六年被东莞市政府评为“先进企业”和“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2004年被省工商局私企协会授予“支持省十项民心工程募捐活动突出贡献奖”,2005年被市授予“东莞市对外扶贫先进单位”……这些个人和企业的光环如花朵般开放在重商的东莞土地上,形成一道独特景观。一位昔日普通农民,成长为举足轻重的东莞工商界领袖,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深刻内涵和动人风采。

因领受了《政协委员风采录》的采访写作任务,我想从网络和报刊上增加对张玉其的了解,令我大失所望的是,这方面的资料委实太少。我从东莞市政协干部那里得知,和东莞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一样,张玉其为人十分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的知名度的形成,完全是他在这片土地上如春雨润物般的人格魅力和模范带头作用长期影响的结果。

见到张玉其,是在东莞市政协会议的一个间隙里。他五十开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五官端正,西装领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正是一位年富力强、气度不凡的企业家,但他举手投足和说话的语气里,并没有那种想象中的商界巨头的霸气。

张玉其十分谦虚地说:不要写我,没什么好写的啦。

在场的市政协干部担心这个十分不易的采访机会泡汤,赶忙解释说,这次是省政协要出一本书,希望张委员能够配合,给作家提供真实的素材。

市政协的干部介绍说,张委员虽然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他对民间商会工作和政协参政议政却十分积极。张玉其从1997年起,连续三届被市总商会会员选为会长(2007年换届选举,3500多名会员全票通过)。他在任期间的工商联工作得到社会肯定、政府支持和会员的赞赏。他还是市政协多年的老委员,凡是商会、政协的会议,他再忙都挤时间参加,从不迟到早退。会上,他声音洪亮,观点鲜明,时常语惊四座。就如何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发挥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热点问题,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写出了许多好提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张委员平时穿着比较随意,但参加政协会议,他总是要讲究一下自己的仪表和着装,他十分珍惜社会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和参政议政的机会。不久前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企业家去北戴河参加学习,张委员在学习班堪称表率,从未耽误学习班的课程。

我试图在这次难得的见面机会里,以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话题,抓住张玉其内心深处最隐秘、最真实的一面。我以曾经当过记者的敏锐提了几个问题,张玉其的回答表露了他的真实心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领导、社会、人民给了这么多荣誉,我感到特别满足。” 说这话时,张玉其眉宇间流露出感恩的神情。

“如今对我来说,生活和吃饭早已不是问题。我现在想的是社会责任,是关心员工。对于公益事业,能够出钱支持的我肯定给,自己够吃三餐就行。”张玉其的语气让我感觉到他是十分诚恳的。

一旁的市政协干部补充道,张委员多年来一直在老家多年前建的普通楼房里与几位兄弟毗邻而居,没有买别墅,生活简朴,平时穿着比员工还低档,但对社会公益、对支持教育却一掷千金,为家乡的小学捐了几百万元,东莞理工学院建校舍捐了100万元,四川汶川地震也捐出100多万元;还带领本市企业家到乳源扶贫捐款,盖民族村,进行对口扶贫,帮助韶关新丰县遭水灾乡村恢复重建,为广西巴马县捐建希望小学。在张玉其的带动下,几年来东莞市总商会及各基层商会、会员为各项公益慈善事业捐款超过3亿元,张玉其个人历年捐款累计超过1000万元。张委员是那种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企业家,他的表率作用大大激发了本市企业家们回报社会的爱心。

张玉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搞过建筑,90年代转办造纸厂,搞纸品包装,旗下有几家企业,是东莞知名品牌企业唯美陶瓷的股东。现在有20%~30%的时间是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议。企业一般日常事务交给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女儿和聘请的能人去打理。他尊重知识和人才,聘请了全国的各行业专家顾问,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他小时候没读多少书,做企业后感到知识十分重要,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收获很大。比较喜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仁、智、信,对孟子的“仁爱”主张十分欣赏并身体力行;对党中央的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特别赞赏;他还经常阅读研究改革开放得失的书籍,比如通过阅读《震荡三十年》,和对自身从商多年经历的感悟,总结自己和众多企业家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张玉其描述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不讲究吃穿,不追慕名牌,穿着干净、舒适就行。不浪费时间打高尔夫球。早上6点起床,七八点游泳,然后去酒楼喝茶,与乡亲熟人老友们聊聊天。其余时间看书、处理企业的宏观问题,或参加社会活动、开会等。生活有规律,心态很平和。

对于怎样理解成功,张玉其有自己的独到看法:“赚钱多少只是个数字,重要的是看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为员工做了什么。我最高兴的是,我的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跳槽的很少,别的企业给多1倍的工资,他们也不愿意离开。找份工作不难,找一个好老板极不容易。我希望自己始终能做一个员工满意的好老板。”讲这番话时,他的眼神里闪耀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感和仁爱的光芒。

与张玉其交谈的时间很短。后来我又去他的企业走访,接触、访问了包括他的女儿和几位跟随他多年的部门干部,以及基层员工。从他们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叙述中,我的脑海里渐渐凸现出一位仁者的形象,他的仁爱感动了他的故乡、他的员工和家人,他的仁爱融合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企业之舟也因为仁爱的庇佑而顺风前行。

 

好乡亲、好儿子、好父亲、好老板

张玉其内心那棵仁爱的幼芽从萌发到不断成长,与父亲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在张玉其创业的早年,几兄弟和老父亲共同打拼。赚了些钱之后,父亲召集儿子们开会说,我们富了,不要忘记乡亲,钱多了要为共产党存着,为社会多做善事,我们把村里的路修修吧。儿子们都同意。于是,张玉其老家那个叫横窖头的村子,村路不断发生着变化,铺石粉代替了烂泥路,后来多次翻修,就逐渐变成了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了,而这路上投入的几百万元,都是张家的血汗钱。

村路越修越好,张玉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张玉其和兄弟们商量,又投入几百万元在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和一间敬老院。

横窖头村有千余人口,每年的中秋、春节,张玉其都要慰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60岁以上的人,每年发给慰问金2000元;困难户、低保户每年发放5000元。村里每年都有十几户人得到了这样的帮助。

为了使全村走上致富路,张玉其出资为村里盖了几栋厂房,扶贫贴息,以后的收入全部归管理区所有。

张玉其还和兄弟们一起投资在村里建了个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大食堂,逢年过节,请父老乡亲和企业管理人员、亲朋等到村食堂聚餐。那种200多桌村宴的壮观景象,那种人头涌涌、觥筹交错,充满乡音的开心的欢笑,那种白发与垂髫云集,宛如一个大家庭的浓烈亲情、热烈氛围,总是让张玉其眼眶湿润。想起自己全家早年不分白天黑夜的辛苦劳作,想起那些曾经的尽乎毁灭的失败和挫折,胸中的感情如海潮般难平,为了一个村庄的欢乐,自己及全家人的所有艰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自己的事业做大了,可是,一直老当益壮80岁还骑摩托为企业忙碌操心的老父亲,突发脑中风,病后这几年身体每况愈下,只能坐轮椅走完风烛残年了。每想到此,张玉其不禁落下眼泪。很多朋友希望他搬到市区高档住宅区去,可他放不下老迈有病的父母,也舍不得朝夕相处的乡亲老友。只要没有出差,不管工作多么忙碌,张玉其几乎每天都抽空去看望父母,有时还会亲自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出外走动。想起父亲一生辛劳省吃俭用和宽厚善良,没有让他老人家享受到晚年休闲健康的生活,张玉其时常感觉到内心有种难言的疼痛。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张玉其从父母想到自己的明天,也想到企业和子侄们的将来。

在五十出头,尚且年富力强的时候,张玉其选择了放权。除重大事务会亲自决策外,一般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事务,就让已经在基层锻炼过的女儿接班。同时,充分授权给那些聘请来的管理人员。

在张玉其看来,对子女的爱,不是体现在有多少财产遗留赠与之上,而是重在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对他们的人品、能力的培养提升,是再多的金钱都不能够衡量的。张玉其对子侄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到管理企业,小到待人接物、礼貌礼节等他都言传身教。他教女儿对待那些需要教育改正不良习惯的人不能求急,他打比喻说一个棒子原来是弯的,要一下子扳直很难,只能慢慢来。他告诉女儿做生意要双赢,不能光讲自己一方的利益,他主张对供应商要宽容些,不要太苛求计较。为了让仁爱之心在下一代继承传递,现在逢年过节,慰问贫困孤寡,张玉其就让女儿去组织实施。张玉其希望他的以仁爱治厂、以仁爱待人的风格可以代代相传,可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可以更大范围地影响本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为了印证外界的评说和张玉其自己及子女讲述的情况是否含有水分,我曾专门深入张玉其的企业——位于东莞市高步镇的振兴纸品厂。几名管理人员和工人对我做了如下陈述——

黄国鸿,车间工人,来厂11年。

——去年,我妹妹在振兴下面的彩印一厂上班,不幸得了红斑狼疮,医院下了病危,一天需要4000多元,我没有多少钱,就去找张老板借,结果老板一下给了7万元,我当时真想给老板跪下叩头,这样的老板到哪里去找啊!我妹妹经过医治现在已经出院回家休息。

唐小红,四川人,来厂11年。

——我不打算离开振兴纸品厂,因为这里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不错,我现在已经在这个镇安家。我爱这个厂,还因为有件事使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前年,我一个堂姐在这个厂上班,突然发病,到广州医院检查,是肠癌,必须马上开刀。堂姐没那么多钱,恐惧加绝望的她终日以泪洗面。正在焦急无奈之时,张老板得知情况后送来了几千元,使堂姐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后来堂姐身体恢复,张老板说动了手术的人,找其他工作不容易了,仍然安排她回原来岗位上班。

邱世儒,品管部经理,大学毕业后就来厂上班,工龄十几年。

——我在振兴纸品厂工作几年后,想去读清华大学EMBA(经济管理)深圳分院,当时和我一样想读的还有一位同事,经过考试都录取了,但需要脱产两年,并且每人要交学费5万多元,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也不知道能不能请假上学,心情很糟。张老板得知后,热心地鼓励我们去读书,并一次性帮我俩交齐了学费。后来,厂财务部有几位员工也报名进修,张老板都替他们交了学费。

张老板后来当着全体员工的面表示,如果谁在工作岗位上考上了学校,一定帮他交学费。现在,管理人员读MBA的,读会计、统计、管理的,只要能考到证书,张老板一律报销学费。

熊保平,行政部经理,跟随老板多年,十分了解老板的为人。

——有时候我都想不通,只要是员工有困难,老板肯定帮。有些员工做错了事,比如参加赌博什么的,给公安扣了,老板就交代先将人保释出来,慢慢教育帮助。有位员工工伤,手断了,社保已经赔付,人也回老家了,老板后来还询问那个员工的情况,问他想不想回厂干。老板说:少了一只手,怎么找饭吃呢!老板就是这样的人,心地特别仁厚、善良。

近年,为了保障有困难的员工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也为了培养员工的爱心和互帮互助精神,老板带头捐钱在厂里搞了个“爱心基金”。每位员工每月交二元到“爱心基金”,总数为几千元,公司再补贴同样的金额,这笔钱有专人制度化管理,用于员工突发意外、重大疾病时的援助。

    陈惠英,东莞人,英语专业毕业,总经理室助理。

    ——老板很高大,有威严感,他经常下车间,发现哪里卫生不好他会提出来,但他从不骂人。其实老板心地很善良,性格也很宽厚,他有时也会开怀大笑,比如在企业春节晚会上,在与员工切磋乒乓球技艺时,他会是另一副面孔,很亲切很随和,笑容灿烂。

    虽然这几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在缩小,但企业员工福利和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经费从未压缩过。下面的干部提出来怎么搞,老板都支持。厂里每年三八节都组织旅游,国庆都开运动会,中秋节开晚会,春节组织大型晚会;企业有图书馆、健身房。

    现在,不少企业员工流失严重,但振兴纸品的员工跳槽的不多,管理干部走的更少。不仅干部,普通员工在这里干了十几年的也占了员工很大比例。

    从以上这些干部员工的讲述和他们流露出的对老板由衷敬佩的神情里,我捕捉到了一个企业凝聚力的源头所在,我感觉到了“仁爱”二字有多么强大的感召力!

 

不喜欢泳池独爱东江击水

在与张玉其交谈和对其企业干部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张玉其特别爱好游泳。张玉其从小就喜欢在家乡那条东江支流里搏击波涛,几十年来痴心不改。他不像许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那样,喜欢在别墅旁碧波不兴的泳池里戏水,而独爱带一丝泥土味的滔滔东江急流。

东江就是他人生几十年的乡土情结。他从来没有想过出国定居,因为他的梦中有东江的水声呢喃歌唱。

在他曾经的孤独失意岁月里,是东江用母亲般柔和的胸怀接纳、安慰了他;在他人生进入顺境时,是东江的激流时刻在提醒他不进则退。

他希望东江给予他强健而不是衰弱,给予他急流勇进的气概而不是人生接近迟暮的叹息。

他在东江里时而拨浪前行,时而踏波漫步,他娴熟地驾驭着身下的东江水流而不被急流所裹挟所吞噬。他明白做人做企业都如同在这江里涉险一样,没有知识没有技艺没有经验,那将是何等的危险!

他做企业几十年,接触过许多大企业的领导、老板。如今,大浪淘沙,曾经的辉煌和显赫,如雨打风吹去,多少企业神话破灭了,留下的是后人的无尽遗憾和评说。

他对自己企业的发展和明天,采取的是务实的态度,做项目一定要熟悉和可控制,不搞形式主义的“五年计划”。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他这几年投入到设备改造、技术进步上的资金特别多。最重要的是,不管企业如何变迁,管理理论怎样发展,他始终相信孟子那句话: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爱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变得和谐、温馨。

针对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企业劳资关系紧张的情况,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只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他倡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企业环境。他相信古人说过的那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心有了,企业就能够可持续发展。财富取之于民,还须用之于民。为员工、为社会谋福利,应该是从商聚财者之终极理想。

不管社会给了他多少荣誉和职位,他始终还是他,是那个不愿意搬离与兄弟比邻而居楼房的他,是那个不管春夏秋冬都喜欢投身东江急流的他,是那个始终怀着一颗感恩和仁爱之心的他。

他懂得,一条江需要补充源源不断的水才能够流经千古;而一家企业、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绵延不绝的仁爱,才能够保持肌体的血脉通畅,才能够生生不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