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委员为人民——记荔湾区政协副主席江智涛

2016-12-16 02:20: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人民委员为人民

——记荔湾区政协副主席江智涛

杨丽卿

 

“广州加油!”“亚运加油!”2010118日的陈家祠广场欢呼声、呐喊声一浪接一浪,这是荔湾人民的迎接亚运圣火的热情。市民们共同见证古老的荔湾的嬗变,领略亚运圣火照耀南粤大地的精彩时刻。

当选的16名火炬手精神抖擞、满怀激情,他们代表荔湾人民传递圣火,他们为荔湾的建设鞠躬尽瘁,他们更是岭南文化的薪火传人。

第四号火炬手接过圣火的那一刻,现场的助威声再次响起。他就是现任荔湾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江智涛。“当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激动与自豪的,虽然只是短短的100,但是在我看来却是如此漫长,我为荔湾区的新变而激动,为广州的快速发展而自豪!”

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江智涛就在荔湾区各个部门历练过,荔湾建设局、沙面街道办、上下九步行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荔湾区旅游局、荔湾区经贸局、荔湾区教育局等等都是他留下踏踏实实脚印的地方。

15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以及组织的培养,使他对荔湾这片热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对于荔湾老城区的发展他忧心忡忡。怎样让荔湾老城区重振昔日的风采是他奋斗的目标!从基层做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紧跟着党的政策走是江智涛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做事准则。

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地为荔湾老城区经济以及教育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放在江智涛身上,是十分贴切的。

 

学以致用,为地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就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造福于社会、应用于实践,那么知识的力量将大打折扣。1991年至1995年,江智涛在广东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大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对企业的运作以及经济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边际效用原理”、“理性人”、 “通胀与失业之间短期交替关系”….这些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一直是指导他认识世界和社会明灯。

毕业后他就到荔湾区教育局工作,但在工作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学习。1999年至2001年,他攻读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半工半读的日子对于他来说是十分辛苦的。但是对金融专业的系统学习使他具有了世界性的经济视野,以后无论在旧城改造方面,或是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把握上他都有自己真知灼见。

2002年至2006年,江智涛任广州市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在他工作的期间,上下九步行街正面临旧城改造。被称为“西关商廊”的广州上下九商业步行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矛盾,她将往何处去,这始终萦绕在江智涛心头。旧城改造不仅关系着城市风貌的变化,而且改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该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走访业主进行深入地调研,以及对上下九步行街的商业定位,江智涛认为,“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引领潮流,突出特色应作为上下九步行街改造的基本出发点。上下九步行街,长久以来都是岭南特色的西关文化的聚集地,这种浓郁的市井文化,决定了它将一直以平民消费为主。省内的旅游者大多爱逛北京路步行街,而外省的旅游观光者大多选择天河城,而广州的本地市民比较喜欢去上下九购物,因为那里的东西物美价廉,比较平民化,适合大众消费。”

经过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改造后的上下九街道两旁骑楼林立、商业繁华,更可贵的是它仍保留着许多老字号商铺,独具岭南特色。江智涛笑着说:“现在走在上下九的青石路上,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对于目前上下九的商业模式,他还建议政府能加强对商业特色的引导,使其更好地引领潮流。

在经济发展方面,贫富分化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个情况江智涛主张地区经济发展均衡。2009年他曾递交提案《关于打造“十三行商圈,推动广佛同城化建设的建议》,他提出“广佛同城化,不要把荔湾边缘化”,指出了荔湾与佛山、从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江智涛认为,“荔湾区从80年代初就开始经济起飞,当时一部电影——《雅马哈鱼档》,正是反映了上下九商圈情况,引领了一时潮流。而随着荔湾土地资源捉襟见肘,人口日益老龄化、加上广州其他新区发展起来,目前荔湾已存在经济发展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周边地区,如从化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佛山在广佛同城后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建议政府应该重视老城区的经济文化复兴。”

 

厚德载物,提倡教育资源均等化

看到身穿亚运服装的江智涛,精神焕发、充满活力,而当你走进他办公室的时候,又有另一番感受,此时的他更像一位儒雅学者,温和的微笑、得当的举止。他的办公室显得十分明净,办公桌还放着许多等待处理的文件,桌子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写着“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的画框。一壶香茗相伴,散发着淡淡的茶香,我们慢慢地聊开了。

谈到荔湾区,江智涛感慨万千,他美好童年就在荔湾度过,参加工作又是在荔湾起步,他对荔湾这片土地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荔湾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就有 “一湾溪水秀,两岸荔枝红”的美誉,她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教育的热土。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这个老城区面临着“老龄化”的困境,荔湾教育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如何让荔湾教育重新焕发生机已成为荔湾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于荔湾的教育发展,身为荔湾区教育局局长的江智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主张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最有力度的就是教育公平,事前的倾斜与平衡胜于事后的补偿和修正。“我认为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使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日后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因出身和贫穷输在输起跑线上。教育公平就是最大的平等。荔湾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国家教育部提出教育公平是一致的。虽然现在优势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但是通过在工作中贯彻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上面的问题会慢慢解决。”

“首先在资金上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其次在招生程序上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和对口入学方式进行,缩小生源的差异。招生工作办法、学区划分及派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操作,有效减少择校行为,切实做到“阳光招生”,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再次就是通过学校间交流师资和小班教学模式,使得一般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到重点中小学式的教学辅导。

“其实真要杜绝择校生是很难的!”江智涛坦言。“但是我们还是做到尽量公平,我们把择校的经费通过教育局向边缘学校转移,使得这些学校能在硬件和软件上可以慢慢跟上来。

 江智涛透露自己参加区运动会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参加运动会的时候,那些身体健壮的学生一般都是来自真光中学这些省一级学校,而那些瘦弱矮小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较边远的学校,而这也更坚定了教育需要均衡化的理念。对于好的学校不断地增加投入就像是锦上添花,而对于落后的学校无疑是雪中送炭。”

“荔湾区南片较边远的学校,办学条件较为薄弱,所以在制定政策、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时我们会使当地的倾斜,使这些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场室、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化装备得到较大的改善,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随着荔湾区“三品”工程(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的逐步深入与发展,相信文化的书香将飘向珠江两岸,展现西关特有的人文情怀,演绎一曲曲荔湾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励精图治,做人民群众的好委员

2009年荔湾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江智涛当选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荔湾区委员会副主席在广州市各区政协副主席里是最年轻的。对于自己当选他感到有些惊讶,因为还有很多更优秀的人,而自己可能是基层经验比较丰富,作为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能在三四个基层单位都曾担任“一把手”的经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使其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选为政协委员后,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对于人民群众那份责任感,责任在肩我们就得扛起来。”

有句话说得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群众们就像是一滴滴的水,汇集起来就是无穷的力量。作为政协委员应该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做人民的公仆。在江智涛任职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在沙面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时候。

沙面曾称为拾翠洲,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在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曾沦为英法两国的租借地,这里有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现在仍然是多个国家的领事馆所在地。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好沙面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那段时间,江智涛觉得很头疼,一方面要保护文物,一方面又要安置文物建筑里面的居民。在保护文物方面,不是修旧如旧那么简单,要把现在被当作集体住房的文物保护好,要使得文物成为活文物、成为有生命力焕发自己光彩的艺术品,谈何容易!那段时间他进场加班加点,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到家,他还向上级申请给符合条件搬出的租户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给予一定的搬迁安置费、新安置房屋的基本设施费等,保证居民搬迁后生活上与原来居住地相差不大。通过这样的置换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才把沙面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博得了中外文物专家的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由衷的赞佩。

政协委员除了对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外,更多地是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认同的好委员是江智涛的个人目标。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着。在做好本职的工作外,他还经常到周边地区调研,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为群众解决困难。08年还在国土局工作的他提交了《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管理制度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区政府的认可,列为优秀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