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岗位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记增城市副检察长谭小棠

2016-12-16 02:20:5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每个岗位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记增城市副检察长谭小棠

 

                               陈洛丝

 

20103月的增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大会上,谭小棠当选为增城市政协副主席。在热烈的掌声背后,谭小棠感受到的是新的岗位、新的责任,也是人生一个新的开始。从学校毕业后他已经是第五次更换工作岗位,每一次的更换都是党对他的信任和栽培,也是他用优异成绩回报组织的结果。

 

“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

    1983年,谭小棠就从广州市农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农科班毕业,来到当时增城县农业局宁西镇农业站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在全国如火如荼地铺开,家家都干劲冲天。中央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鼓励农民增产增收。

    当时,镇上的农业技术员就是谭小棠与另一个老同志,那个老同志还是从别处借调来的。他见到谭小棠后说了一句让谭小棠现在还记忆犹新的话,“好了,有年青人来了,我带一带你,我就走了。”果不其然,他等把业务和谭小棠交接一下后就上报告提早退休,镇上的农业技术只剩下谭小棠一个人来负责。

    面对这个情况,谭小棠没有被难住,在学校学到的丰富的知识、练就的过硬本领使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宁西镇的农业服务有声有色的展开了。

    “当时条件真是好艰苦,我常常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村里、田里推广农业技术。”谭小棠向我们介绍到,“那时自行车已经是不错的交通工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好多道路都是小路、泥路,每天回家都是一身尘土。”

    农业服务工作是琐碎、繁杂的:推广优良种苗、教导农民科学种养、对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每一样工作谭小棠都尽心尽力做好。

广州当时得风气之先,可以看到很多国外农科书籍,在阅读这些书籍后使得谭小棠认识到:现代的农业真是彻底的效率!以养牛为例,哪个时间段投放干草,哪个时间段投放玉米饲料,哪个时间段给牛打激素促进生长,这些环节都放在现代农业流水线作业中,就像工业生产的零件组合,通过科学方法就可以拼装成产品。而在这方面中国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当时报志愿的时候,是父亲替我选的农业专业。”谭小棠坦言,“父亲希望我能像袁隆平院士那样成为农业专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的衣食之源。中国古代的历法很多气节名字都是农业有关,例如谷雨、芒种等。很多农民虽然辛勤耕作,但是遇上灾荒就面临危机,加上科学知识匮乏,增产增收尤为艰难。“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这是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的名句,也是父亲用来勉励谭小棠努力农业工作、关心农民生活的格言。在父亲的影响下,谭小棠在农业推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法律是善和公正的艺术”

谭小棠在努力推动宁西镇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当初在报考志愿时他服从了父亲的安排,但是参加工作后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我要成为一名正义的代言人”!1964年出生的谭小棠,成长期间中国正处于“文革”状态,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看到了好多冤假错案和社会不公。他觉得一个国家不能只靠一个“伟大领袖”带领就可以进入理想社会,一定要通过法律,达到法治(rule of law,如果是单单以法治国(rule by law),把法律作为刀把子或者统治工具,那就只能是“人治”,退回到秦始皇时代了。

很多人觉得法律条文冗繁、枯燥无味,但是谭小棠反而看得津津有味。严密逻辑、推理思维这些特质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在繁重农业工作之余,他定下心神来学习法律知识,为了赶上在校生的进度,谭小棠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完相关法律课程,不达目标,决不休息。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他终于完成了法律的课程学习,并于1988年通过了全国统一的律师执业资格考试,成为了一名公职律师。回首这段历程,他感慨万千:“在人家看电视、休息、谈恋爱的时候,我在灯下苦读,这个可是要顶住内心的波动才完成的。没有这个阶段的潜心忍性、刻苦磨练,哪能考过全国律师考试?”

很快组织上就发现了这个优异人才,1989年的时候,谭小棠就被调到司法局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时候中国的法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法律人才成为了各机关争抢的重点。在从事法律的过程中,谭小棠更加体会到“法律是善和公正的艺术”这句法律格言的真谛。他认为,法律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有高于其他人的特权,正义是自由的外化,没有正义就没有人的自由!

在司法局担任公职律师期间,谭小棠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总是尽心尽职,在处理案件时他时常问自己能否公正,是不是让当事人满意,是不是维护了正义。谭小棠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的诉讼机制是对抗式的诉讼,控辩双方要通过互相质证对抗来使得法官发现事实的真相,来达到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比法律实体正义更加重要!

在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任职期间,谭小棠也感受到了压力。当时正值开放初期,很多香港商人回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广州更是首选之地。很多陪同商人到广州来的香港律师都是精通判例法和我国法律,而且英语相当流利,就像母语一样,草拟合同时往往中英并用,逻辑紧密。

为了赶上香港律师水平,谭小棠下定决心苦练英语,特别是法律英语。英美判例法中语法极其复杂,主句嵌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开始学习时令人如坠五里云雾。可是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在持续不断学习中,他终于掌握了规律,谭小棠说,“其实英语的判例法就是故事,一个判例就是一个故事,通过复杂的事例阐明了公平、正义这些道理”。“我们国内学习法律是先学原理再讲案例,刚好是个倒过来。真正要掌握英美判例法起码要掌握两万个小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谭小棠很快成为了涉外经济律师事物所的业务骨干!

 

“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在司法局下的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工作6年后,谭小棠调到了增城市纪委工作。当我们问他怎么会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在纪委工作时,他笑着答道;“我是2002年才加入民建的,当时我还是'无党派民主人士'!其实民主党派也可以在纪委工作。现在中纪委指导一室工作的郝明金同志,他既非中纪委委员,也不是中共党员,而是民建的中央常委。在党外任命监察干部,这是中纪委的常例。前任指导一室工作的也是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这些正体现了党的开明和监督的强化!

1996年,谭小棠调到纪委工作期间正是中纪委在党内启动巡视制度的一年,当时贪腐风气弥漫,工程建设更是重灾区!给回扣、串通投标、偷工减料都是当时的惯用手法。这一切都瞒不过工作多年的谭小棠,在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的他积累了大量的会计经验和金融知识,所有很容易就识破了工程账目造价的伎俩,他还总结出一套办案的诀窍。他归纳为:“一会二熟三留心,四看五问六寻根”。账是以真实、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照一定的会计方法做出来的。很多腐败的案件都和资金有关,资金的进出都离不开账本的记录,只要掌握了查账的技巧,熟悉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处处留心观察、询问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找到案件突破口。

在纪委工作中,熟悉法律成为了谭小棠的工作的亮点,在对大量案件的违纪或违法定性中,谭小棠往往一下子就能抓到关键处。在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谭小棠会铁面无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违纪方面,谭小棠会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来挽救同志。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他两年内就连升两级,这足以看到组织对他的肯定!“读书饮酒四十年,乌纱头顶是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这首明朝直臣杨继盛的诗一直是谭小棠纪委工作期间的座右铭。

很快谭小棠就调往仙桃镇担任副镇长,主管招商引资工作。当时镇里一个产业园区刚建成,正在大规模招商引资。谭小棠在判别资金规模时更注重对下游产业的拉动,更倾向选择产业链长、下游产业多的企业进入。对环保的工作他更是煞费苦心,坚决顶住了几个资金大但有严重污染的企业。他坚定地说:“我生于斯,长于斯,绝不把污染留给子孙后代!”在招商引资时候,谭小棠常常是亲自草拟合同,凭着过硬的法律知识,在他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出现过纰漏。

2004年,谭小棠又回到了司法局工作(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在司法局下辖办公),但这时他是担任副局长。2008年他又升任增城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虽然对法律工作已相当熟悉,但是作为副检察长他身上承担的责任自然增大了许多,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与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司法监督上,谭小棠从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加强对侦查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力度,他还积极推动“检调对接”,使检察院检务工作与司法局的调解工作进行有效对接。工作之余,他还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例如组织一系列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以及办案效率。

农业工作者、律师、副镇长、副检察长、政协委员,虽然谭小棠有着多重的身份,但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进取、正直诚恳的个人,而他所做的却是为了社会这一整体。农业服务的经历让他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而法律工作则让他站在更高的层面深刻地理解到社会平等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相信在时代不断前进的浪潮中,他能像那一位活追逐浪花的弄潮儿一般自如,因为他一直不懈地努力着,不单为自己,也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