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府的声音——记省政协委员林伟健教授

2016-12-16 02:20:55 来源:广东政协网

 

高等学府的声音——记省政协委员林伟健教授

 

沈仁康

 

 

林伟健教授说:“当省政协委员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积极建言献策的责任。”林伟健是华南师范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因为工作关系,他的着眼点、他的提案大都集中在大学方面,他的提案从实际中来,又经过归纳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20086月上旬,不断的暴雨、强对流天气之后,阳光明媚又灿烂,我步入了华师大的校园。正当毕业生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之际,校园里热闹非凡,穿戴飘着红条的黑色方帽、黑色长袍的学子们,忙着合影,依依惜别。绿树、芳草、阳光、浓厚的知识氛围,构成了高等学府的诱人魅力,给人光明、未来、青春的感动。

林伟健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他对学校、对师生有着强烈的关注和爱。

与林伟健一见面,他就握着我的手称我为老师,并说他与我神交已久,与我很有缘。我感到诧异,他道出了缘故:1974年他在“上山下乡”期间,很难找到书读,向朋友借到我写的《抒情诗的构思》一书,爱不释手,居然整本抄了下来。

林伟健从小爱读书,“文革”使他渴求学习的梦想破灭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他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县农场务农,后来又到工厂里当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从没有停止过学习。他在农场里捡到一只破马灯,修理后成了他夜读的光源,可是生产队夜查中破马灯又被搜走了,他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苦读。没有书,他就借书来抄。1977年出现转机,恢复高考,他振奋不已,他说:“我是为大学而生的。”积累了10年的考生们一齐进了考场,有长胡子的中年,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大家在一个平台上答卷,追求着共同的梦想。林伟健考上了华南工学院,命运向他展开了微笑。自此,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大学生到研究生,从助教到教授。林伟健对学校、对大学师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期望。

他向政协提出的提案,都反映了这种情感和期望。

林伟健教授对高校师德作了深入研究并致力于建立大学师生新型关系的探索。

去年,网络、传媒相继反映过大学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甚至有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骂、扭打的描述,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紧张也远非个别事件。这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在知识、理性、文明的殿堂里,究竟发生什么了?普遍看法认为如今的学生素质差、目无师尊、求学治学风气浮躁,等等。

教授提出了《导师必须善待自己的学生》的提案。他认为今日的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学生了,但是,只从学生方面找原因他认为是片面的。他认为师生关系紧张要深层次地寻找原因,寻找解决的方式方法。他认为有几种情形值得注意。

一是导师只教学生专业知识,忽视引导学生为人处事、不关心他们的思想、心理状况。“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贯穿到教育中去。

二是学生出现问题时,导师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对待。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毕竟年轻,不谙世事,生活能力不高,生活中历练很少,他们一有错,就训斥辱骂,必然激化矛盾。

三是不少导师与研究生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导师手里有课题有项目有经费,导师手下有几名乃至有几十名研究生。课题项目的研究、开发,当然是导师领着研究生们一起做,既推进了学术研究,也是研究生学习、提高的机会,师生应该和谐共进。可是,一些导师往往把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只要研究生为其打下手,报酬分配上也不公平。于是研究生把导师视为“老板”,抱怨渐多,产生了“劳资矛盾”,日久就引发关系恶化。

四是一些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上强行署名,而且排名要在前头,这使得研究生们敢怒而不敢言。有些导师还因为研究生未经自己同意,独自向外发表论文而大动肝火。凡此种种,都使导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受损、矮化。

既然师生间关系紧张了,就要和谐地解决。教授在提案中提出了自己解决矛盾的见解:

他认为,既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也要注重师德的教育,不是各打50大板,而是师德教育更需要加强。《后汉书》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身教”才能够服人,只是“言教”也会引起争议。《扬子法言》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导师除了在“事业”上为师,为人处事上也要为师。师德师风也要进行考核。

其次,导师与研究生应当建立双向选择机制。眼下,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入学后一旦定下导师,便成固定的不可变动的关系,学生没有选择空间,即使对导师有不满,也只能默默忍受,委曲求全,以保毕业,拿到学位。师生双向选择机制有利于师生和睦,减少矛盾。

再其次,他认为要建立研究生维权和申诉的机制,由校方主持协调师生间的不协调、侵权等的问题。应当严格杜绝导师侵占学生学术成果的现象。导师扶持、指点、帮助学生的研究是分内之事,不能因此而视学生之成果为己之成果。师生联名发表学术论文,导师必须参与其中,付出劳动。强行署名行为应当受到查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导师必须尊重其劳动,给予相应的、合理的报酬。

教授还认为,教师中严重有悖师德的,应当及时调整职位,直至撤消其导师资格,以免误人子弟。极少数教师缺乏修养,形象欠佳,责任心不强,作风浮躁,性格粗暴,难以与学生共处,也有的无心向学,热衷于兼职兼课,对本职工作弃而不顾,这种现象也要有相应处置。

林伟健本身是教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但他在谴责学生的一边倒声音中,能够独树一帜,为学生执言,说明了他的公平、公正。封建社会的“天地君亲师”,“师”有绝对神圣的地位,这种观念的残存至今还有。当今时代不同了,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他的言论一出,广东10余家媒体做了报道,《人民日报》也做了介绍,影响很大。

他认为,老师对学生要宽容、爱护,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他说:“以往社会上普遍对8090后青年,持有一种偏激看法。但是,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看到许多8090后青年舍己为人、大智大勇,不讲条件地投入救灾工作,我认为当代青年是的的确确当得起‘国家未来’的称谓的。”

林伟健教授深入观察学生生活,善于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过了《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的提案。这个提案内容,鲜有人触及,但又是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提出高校学生中要进行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许多人也许会惊讶:高校学生的宗教观有问题吗?有!

根据对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的调查分析,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是模糊的,信教的人为数也不多,问卷中对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非常了解”的,分别只占06%21%07%,更没有多少人读过宗教的经典著作,对宗教的了解还流于片面、肤浅和浮光掠影。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中无神论者的比例也不令人满意。有的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宗教所宣扬的有神论,宣扬宿命、因果报应、安于命运、崇拜冥冥之中的神祗等消极的内容感兴趣。不可否认,宗教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很明显,尤其宿命的理念神秘、空幻,消融人们的斗志和努力上进的精神,助长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对此,不可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境外某些团体、组织、个人无视我国法律,超出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规范进行宗教宣传和传播,甚至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利用宗教从事违反我们法律的活动。这种宗教渗透日益明显。

比如在校园中,利用“英语角”这种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以关心、交友方式,以提高英语水平方式进行宗教宣传,甚至以宗教为幌子向学生宣传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为此,林伟健教授敏感地提了提案,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他认为“对大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刻不容缓” 。

他认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涉世不深,对宗教的过去、宗教的现状、宗教的作为的认识极为模糊,需要引导,需要进行无神论教育。大学里可以开设宗教知识普及的讲座或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辨别力。

他认为宗教活动应当在核准登记的宗教场所进行;少数人在学园里以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宣扬歪理邪说,特别是少数人员有背景地进行宗教渗透,这就更需要人们特别的警惕。

教授的这一提案志在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有迫切性,有建设性,是很有质量的提案。这样的提案,不是浮泛的空论,而是有扎实的调查研究做基础、政治责任心为前导的论述。因而是深入的、深刻的。

这些年,林伟健陆陆续续对大学城的建设提过一些提案,归纳起来一句话:希望大学城越办越好。

大学城的建设,在广州甚至在全国都是闻名的。过去在珠江河道中的小谷围岛是一处农业岛,多年建设使之成为了知识城。它地广18平方公里,现在公园式的岛上迁入了10所高校的各自的部分。现有学生10余万,将来要达到20多万人。

大学城的出现是新事物,就还有许多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林伟健教授这些年就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建议,许多媒体也曾报道过。

教授提出,“大学城”首先是“大学”——高等学府的所在之地,它是体现高等学府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所表达出来的优势,也是知识资源汇流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其次才是“城”的概念,那么多学校师生集中、聚集,自然会造成形式上的“城”的概念。

广东教育资源本是不足的,大学城将分散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是可以产生资源共享效益的。比如各校都有实验室、图书馆、工程中心等教育设施,但又不可能都面面俱到或全能,而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能不能开放共享,互通有无,节约建设成本?

比如前些年院校合并后,几乎所有学校的科系全面扩张,理工学院也设置了文科、艺术之类的学院。这些重复设置,师资、课程能否共享,某校的某些课程,另校的学生是否也可以去参加?

比如不少大楼使用率不是那么高,一个课室上课,全楼供冷,是否浪费?

又比如各校老师乘公交车进大学城上课,车水马龙汽车塞路,往返的交通费很是惊人。老师均不住在大学城内,上下班式的授课,课时快结束时,心惦着不要误了交通车,哪有心思恋战?课后学生想请教老师,更属不可能。师生关系疏冷,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推进。

比如各校都有久远的、流传下来校风校训,都有各自的传承的历史、传统,如今各校都分散几处,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各校特色的削弱。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而教授提出了大学城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构,研究尽量减少无序的、形似集中实则分散的弊病,尽量增加各校间的资源共享的效应。

大学城的建成,令人们欢欣鼓舞过,可是在实际运行中发现了一些不和谐,是人们不甚了解的,也是需要各方共同来克服的。

林伟健教授善于总结经验,提出看法,是他高度的责任心所致。

林伟健教授正当盛年,活力充沛,思想敏锐,工作责任心强。他现在虽担负着学校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职务,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在他的事业上下工夫,他仍是硕士生的导师。

我采访他的过程中,总感到他自始至终有种为知识、为学习拼搏的精神品格,年轻时身处逆境,他对追求知识从不言放弃,之后的几十年生涯里他都以学业的进取为人生的目标。

大千世界,人各有品。有人以财为富,有人以学为富。教授是以学为富的,因而他感到充实、有劲。他的学识,他的责任心,使他提出了好多深入的建言,为人们欢迎,也常成为媒体看好的热点。

高等学府给人青春的、充满希望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