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少数民族鼓与呼他为少数民族鼓与呼

2016-12-16 02:20:55 来源:广东政协网

他为少数民族鼓与呼他为少数民族鼓与呼

 

郭小东  姚中才

 

2006223日。省政协会议室。政协会标庄严肃穆。两旁的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语录和中共中央关于政协工作的摘言显得格外醒目。

马建钊看了看与会的委员们,他说:“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来自少数民族界,下面,我就如何妥善处理我省民族方面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和谐广东建设提点意见建议。”

会场上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个自称少数民族界的马建钊可不简单!他就是长期从事民族宗教研究事业的专家,一个特别关注民族问题的学者型政协委员。

听了马建钊的这番话,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又都很想听马建钊继续说下去。

“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我们省的少数民族问题。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如果说富了,那得连少数民族的生活都富裕了,才算真得富了。闭上眼睛,假装看不到一些贫穷农村的少数民族过的究竟是什么日子,那样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再多又有什么作用呢?”

紧接着,马建钊侃侃而谈,他从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大量的第一手的材料,拿出令人信服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建议。在座的委员连连点头。

马建钊,这个回族学者,被称为少数民族的代言人。他在政协委员的位置上,关于少数民族的议案一个接一个,《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合理设置城市穆斯林临时宗教活动场所问题的建议》、《关于城市穆斯林配偶殡葬问题的建议》、《关于连南排瑶群众殡葬问题的建议》、《关于城市穆斯林经营拉面馆问题的建议》等,一个个具体实在的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最实际的参考,仿佛他不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在生活中载沉载浮的少数民族人士。他就是以这种平民视角,成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色彩的学者。

 

坚持田野调查出成果

马建钊19558月出生于海南乐东县。

19837月,刚刚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马建钊,满怀激情来到了广州,开始了他的民族学和宗教学研究工作。

马建钊实实在在践行了田野调查的精神,深入少数民族群地区踏实工作。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瑶族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马建钊为了研究,深入到那里。刚到的时候由于不熟悉环境,听不懂语言,不习惯饮食,周围的一切都非常陌生,但为开展好工作,他经常与当地的干部一道,深入到农户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贫穷落后的瑶寨震撼着他的心灵,他邀约熟悉地形和民族风情的干部陪他走乡进寨,深入调查了解情况。为此,马建钊和同事经常摸黑走在山里。有的村寨,由于不通公路,每次下村都要来回走着。有一天下午,马建钊拉肚子仍然和当地的干部去调查,当调查完毕在回镇的路上,马建钊突然感觉身体不支,脸色煞白,两眼发黑,走路一步三晃,随同的干部准备带他到就近的农户家休息,实在不行打算第二天再回去,他说明天还要去几个村了解情况,就坚持回来了。回来后同事们都劝他多休息,他却微笑地给同事们说这是难得的考验。马建钊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而且能出色地完成。他踏实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马建钊长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他搭乘过牛拉车、手扶拖拉机、高大的修路铲车。由于路况不好,租乘的私人二手旧车发生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他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当他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田野之路是艰辛的。要深入到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忍受严寒酷暑和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还充满危险。有一次,为了拍摄连南排瑶的丧葬习俗照片,他差点掉进墓坑里。还有一次,他到潮州凤凰山考察畲族祖坟,一天之内爬山越岭9个小时,途中倘若不是被一棵树挡住,就可能翻到山沟里去了。

在民族研究工作中,马建钊总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术界一些有争议或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论证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如学术界一直认为目前广州世居的回族主体的先祖是唐宋时期定居广州的穆斯林“蕃客”的后裔,而马建钊经过长期的研究,借助田野调查搜集的大量一手资料,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其撰写的论文《广州回族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和《伊斯兰文化对广州回族社区形成发展的作用》陆续发表,被多家国际伊斯兰研究权威刊物转载,在学术界引发巨大反响。

“当时条件不好,没有电脑和打印机,我手刻了1000多份调查表发放给广州的回族群众,收回来统计完毕的时候人都累虚脱了。”马建钊说,但是扎实的一手资料彻底改变了学术界的错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优秀文化,并留下了涵载这些优秀文化的卷帙浩繁的书面文献和口传古籍。对民族古籍进行发掘、保护、整理和出版,可以充分地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反映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文明中作出的贡献,从而增强各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对继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思想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身兼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的马建钊,把收集、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和工作任务,他带领同事,深入瑶寨畲村的千家万户,收集了近千种少数民族古籍资料,先后主编了《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中国南方回族社会团体资料选编》、《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补遗》等书籍,并担任国家“十一五”重点文化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回族、瑶族、壮族、畲族卷的副主编,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0年后,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滚滚涌动的经济大潮给当地的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那时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到广东寻找发展机会,其中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人口。我们的研究主体迅速扩大,也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课题。”马建钊说。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了150万人,56个民族成分齐全。仅青海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在广东就业的回族人口就有1万多人,开设的清真拉面馆约有2000多家。广东虽然不是少数民族人口大省,但已成为“民族工作大省”。

    正是在这个阶段,马建钊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少数民族群体如何适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上。他和课题组的成员多次进入工厂、拉面馆、建筑工地,甚至到街头巷尾,了解外来少数民族外来工的有关情况,主编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移动与适应——以广东省为例》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两书,不仅在全国学术界开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先河,也为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受益。”马建钊说。

 

贴近底层参政

马建钊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民族学和宗教学研究工作,连续三届当选为省政协委员,他感到压力很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站到原来的层面上想问题,顶多想到学术的问题。但站到国家层面上想问题大多则是频频被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如:物价涨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等。因此当选政协委员之后,他认为无论是想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发生了改变,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诸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差距的缩小,百姓如何保证安居乐业,要学的东西太多,要做的事很多,而且政协的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敢说把这三件事做好,做全面都不容易。因此,政协委员的责任对他而言很具挑战性。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马建钊的愿望是首先要深入到少数民族的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愿望、问题和诉求。

  马建钊说,自己和底层的老百姓贴得很近,知道底层的声音。如何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的诉求点,对于自己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自己抽出时间下大力气仔细去做,自己的特点就是喜欢为别人做事情。马建钊强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尊重的必要性。他说,围绕和谐这个中心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名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才能真正创建和谐社会,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也正因为如此,待到马建钊上学的时候,由衷地感到了社会的光明和安定。安定的社会、免费的教育机会加上助学金,使得马建钊和他那一代人发自内心地感到要让这个社会在自己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好。马建钊,对党,对人民,对真理,赤诚而热烈。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的主体,政协委员通过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作为一名公仆、一名政协委员,应该关注社会,关怀民众,应该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己任,以社会为己任,以国家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缘于此,马建钊特别珍惜他的这份幸运。他觉得政协是一所学校,能给自己一个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机会;是一所课堂,能让自己深化见识、拓宽视野。

当选政协委员之初,马建钊系统地学习了政协的有关知识,让他拥有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社会、关注民众的眼光。他经常进行调研活动,走到老百姓中间,听他们的声音,体验他们的甘苦,认认真真地履行一个政协委员的职责。

马建钊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无一不是在镌刻着自己的人生: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绝不虚度此生,绝不枉费一日,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这便是马建钊所孜孜以求的人生。市场经济时代,身处一片浮躁之中,马建钊安心做好工作、用心服务社会,用自己一个又一个踏实的脚印,为自己的人生镌刻着闪光的风采和亮点。

 

硕果满枝

学术成果的丰硕让马建钊在学术界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公认。现在,他任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机关党委委员、工会副主席;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并先后担任广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华侨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政协广东省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瑶族研究会执行委员、中国汉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回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会长、广州市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库专家等社会职务。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7项、国际合作课题5项。其出版专著4部;主编论文集、古籍资料、志书8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有6个项目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专著、论文、图书奖。是华南地区从事这一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先后10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学术机构和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及担任客座教授。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树的话,马建钊这棵树的枝头,已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从一个淘气的回族孩子到一位知名学者,马建钊在漫漫求学之路上迈下了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收获的不仅是学术成果,更磨炼了顽强的毅力。认识马建钊的人,都会对他执著于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特有的灵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术的领域既是充满神奇的,也是无比寂寞的,尽管外边的世界很精彩,马建钊却以待在他的领域里为乐。他的专业研究需要实地考察,四处为家,他不怕困难,常年跋涉在少数民族地区。

马建钊在研究上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成绩瞩目,他为能给国家建设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因此更有价值而倍感充实。身为政协委员,马建钊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政议政,他把这同样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为民生为社会奉献才干责无旁贷。参政议政的经历也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此,他乐此不疲。

仲夏的广州是无比动人的,站在中信广场楼台上放眼望去,云山悦目,珠水宜人,满城灿烂,可马建钊却无暇赏景,依旧忙忙碌碌,依旧来去匆匆,他在不懈地创造着自己的人生风景,并且为之痴迷和陶醉,因为那片风景同样有山有水,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