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不懈追求——记广州南沙区副区长余若兰

2016-12-16 02:20:55 来源:广东政协网

知行合一 不懈追求——记广州南沙区副区长余若兰

                                  冯宇航 陈彦萱

 

“先归纳以求知,复演绎以致用,求知致用并重”这是广州市著名中学——知用中学的校训。知用中学校友,现任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致公党南沙支委主委余若兰一直将母校的校训默默地记在心间,当做人生的座右铭。面对每一次职务角色的转变,她都秉承着“知行合一”的信念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命运曲折,命运眷顾

    余若兰80年代就读于知用中学,她的成绩优异,在那个上大学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经历千淘万漉的筛选,她而幸运地“挤”过了独木桥。但是余若兰却因一次意外而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当然,命运在改变余若兰生活轨迹的同时也给她打开了命运的另一扇窗户。

    刚刚从“文革”恢复过来的广州市法院,急需人手,要求在高考上了本科线的学生中录用干部。余若兰,她被录取到广州市法院的招干班,成为一名书记员。

    虽然与大学失之交臂,余若兰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用功,刻苦学习。“我当时最喜欢读的就是汉译世界名著的法律系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批这样的书籍,每月我都到新华书店买书,那时候看起书来真是忘记了时间。”大量的阅读和平时的司法实践为余若兰打下了很好的法律基础,也使得她很快的成为了业务的行家里手。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刚刚从计划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改革前沿的广州,很多具体工作要从实际中摸索,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都没错。“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社会现象严重。余若兰对此深恶痛绝,她秉持着一颗公义之心判案、断案,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她所在的经济庭,当时处理大量的经济、民事案件。她认为,在民事方面,原告被告应该都是平等的,在法律面前,没有一方享有特殊的地位,没有一方代表绝对正确。不会因为是国营大型企业就有先天的优势,不是因为民营企业就一定处于劣势。平等、自由、自愿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没有这些基础,市场经济建立只能是海市蜃楼。她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在民法母亲的眼睛里,每一个人都代表国家。”

    余若兰公正严明的执法态度很快使她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获得了组织的肯定。组织上很快安排余若兰到多个岗位进行锻炼,先是挂职到区司法局任局长助理,在工作中做出了示范榜样的她,又担任当时荔湾区华林街道副主任,深入群众,直接做群众工作。经过多种历练之后,余若兰又回到法院工作。2003年广州市通过公开招考,遴选各区法院副院长和检察院副检察长,余若兰毅然报名竞选。在激烈的竞争中,她脱颖而出,被组织任命为芳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2005年,南沙区成立后,她又成为南沙区第一届法院的副院长。

不管职务有怎样的改变,余若兰正是怀着“求知致用”这样的信念一直走过来,历经风霜雨雪,始终与理想同行,没有改变。

 

                            民生尚切实关注,南沙须理念筹谋

    余若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密切地关注社会建设。她很早就敏锐观察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政规划已经明显滞后,最典型就是广州同德围一带,交通规划严重滞后、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使得当地居民生活不便、叫苦不迭。2003年余若兰当选为广州市人大代表,便提出了相关的整治提案,为解决民生问题发出自己的呼声。

    余若兰又将目光投向特殊人群出现的新情况,当时患有艾滋病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员仗病犯法行为不断增多。他们经常将医院的诊断证明携带在身,公然吃“霸王餐”,甚至进行盗窃和抢夺。发展到公开威胁、追打正在履行公务的公安干警。余若兰据此提出了《关于设立专门监管场所关押患艾滋病和感染艾滋病毒的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议案》,提议设立特定监护场所,有效管理特殊人群,同时为看管特殊人群的干警购买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完善的防护设施。这个具有建设性的议案最终得到了省公安厅的重视,并转化为实际的措施,成立了专门的场所管理这批特殊人群,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

    2011年,余若兰当选为广州市政协委员,并转任南沙区分管文教体育卫生副区长。这一年中央先后批准了广东的三个经济新区大力发展的方案。这三个区分别是深圳前海区、珠海横琴区和广州南沙滨海新区,其中面积最大、潜力最强的就是广州南沙滨海新区。面对南沙区大好的发展前景,余若兰用百事待兴、时不我待来概括。“刚上任,我们南沙区委丁红都书记就强调南沙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是广州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不能走老工业化的路子。他一再要求我要以法律人的眼光去看待南沙的发展。”八十年代广东经济建设的“先行先试”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打擦边球,运用“看到绿灯赶快跑,看到红灯绕道走,没有灯来摸着走”的理论,她觉得经过30年的发展,法律体系已经初步成形,再像以前那样发展已经行不通了。要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发展一开始就纳入法治的框架里,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地区的持续发展。不能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情或者局部的利益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展。法律法规很多都要到省甚至中央才能定下来,但余若兰却认为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区一级权力都是来自委托或者授权,没有来自中央和省里的支持,南沙不可能形成跨越式发展。

余若兰告诉我们,南沙的发展要吸引大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她观察了世界各大经济中心后,总结为世界经济中心主要靠“两个楼”支撑起来——律师楼和金融师楼。律师提供法律帮助、金融师提供金融服务。这些都是高端人群,吸引了类似这些高端人群来居住和创业,对南沙的发展必定带来促进的、正面的作用。

    余若兰还特别推崇南沙天然的海洋优势、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形势。她说,南沙要大力吸引海洋经济方面的人才,从基础做起,一定能为广东建设海洋大省、海洋强省做出贡献。

送给侨胞温暖和力量

    2008年,当时南沙统战部部长罗杰明找到了还是无党派人士的余若兰,对她说南沙区的珠江街道是从原来的归侨农场转化来的,工作步履维艰,以侨属为主要组成人员的致公党南沙支部也一直没有成立,他希望余若兰能担起这个重担,支持侨务工作。余若兰马上答应下来,她从小就在华侨家庭长大,知道华侨特别是归侨生活的艰辛,她怀着一颗排忧解难之心,帮助华侨归侨改善生活,实现发展。

    余若兰很快就落实开展了党务工作,致公南沙支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浸透了余若兰辛勤的汗水。她利用自己的力量,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力量,并着手开展对归侨送温暖活动。余若兰说“虽然我们南沙支部还是刚刚成立,成员人数还很少,但是我们利用一切资源为归侨服务,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慢慢积累起来,就会有成果。“致公南沙支部没有办公用地,她就动员成员把工作室作为平时支部会议室;上班时候工作太忙,她就在车上处理支部的事务。慢慢地,南沙致公支部就成为了南沙侨务工作的先进组织。“侨胞之家”、“亲子乐园”等便民活动场所也在她主持下举办了有声有色的活动。2011年农历春节期间,致公党南沙支部联合区红十字会、珠江街办事处在珠江街会议中心举行“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捐赠活动。对珠江街内100名贫困侨属侨眷,每位赠送了慰问金、米、油、电热水袋这些物资,用实际行动真正温暖了群众的心。

    余若兰常常引用孙中山先生“华侨是革命之母”进行传统教育。她说,当年黄花岗起义全靠致公党前身美洲洪门致公堂发动了捐输,甚至典当了致公堂祖屋才筹得起义经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里面有29人就是华侨,华侨对革命、对新中国建设贡献良多。南沙的归侨大部分是70年代因为国外排华而回归祖国,他们很多生活都比不上以前,所以更要关心和扶助他们。

    为了激励当地归侨建设新生活的勇气,余若兰经常跟他们讲一个故事:

    1776年,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岛的客家侨领罗芳伯与当地苏丹结为弟兄,率众抗拒荷兰人。后来苏丹割了一块地答谢华人,在美国《独立宣言》诞生前,罗芳伯率数十万华侨以帮会自治为依托,以洪门纲领为宪章,创建了一个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兰芳共和国”。共和国的各级官员均由民众推选,国民达百万之众,前后历时110年,产生过非世袭的12位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是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而这个共和国正是华侨们缔造的。

    她说这个故事强调的是,海内海外,华侨侨眷都具备创造性和艰苦备尝的创业精神,她对我们说:“现在归侨和侨眷的环境虽艰苦,但都比罗芳伯时候要好。国家正在快速发展,只要归侨侨眷振奋精神,艰苦努力,在国家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中,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她和她所联系的侨胞侨眷一样,相信党、相信国家,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