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群贤路,矗立着三栋灰红相衬的建筑,简约大气,不乏秀美精致的岭南特色。这就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址。
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马文军的办公室就在综合楼八楼的最西边,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一
马文军出生于农家,母亲常年有病,他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有志者,事竟成”, 1987年,刻苦的他终于拿到了中山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攻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
6年后,马文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防治是疾病控制工作较艰苦的工作,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马文军虚心向前辈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短短二年,便被列为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培养对象,并得到了前往上海医科大学进修的机会。
那时候,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少专业人员都想另谋出路,亲友都劝马文军改行。从事疾控工作几年让马文军体会到,公共卫生关系千家万户,是关乎民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个领域太需要人才了,怀着对事业的满腔热情,马文军决定寻求继续深造的机会。他报名修读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学位。经过两年半修读深造,他,提高了专业水平和能力,为进一步发展作好充足的只是能力储备。
不懈的学习和多年的工作实践,马文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本领。厚积薄发,当“非典”突袭中华大地的时候,他与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抗击“非典”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立下了功劳,他被授予“广东省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三等功”。
21世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我国对慢性病的防控尚处于起步阶段,干了近10年寄生虫病防控专业的马文军抱着归零的心态,决心在慢性病防控领域开拓新天地。
马文军任省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8年,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率先建立了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和发布报告,指导全省慢病防治工作;建立了伤害监测系统,开展了伤害调查和开展现场干预,撰写了伤害预防控制报告,弄清了广东省伤害的流行特征和干预重点。完善了广东省死因监测系统,推进广东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
2010年12月28日,国内首个省级公共卫生科研机构——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成立。已过不惑之年的马文军接受挑战,走上了主持研究院工作副院长岗位,筹建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研究院团队,既有朝气蓬勃的一面,也需要时间来成长。马文军心有忧虑,却也成竹在胸,两年前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一年的学习,使他系统地学习了国际上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结识异国朋友,开阔眼界,这些,为研究院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团队资历最老的掌门人,马文军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带领着数十位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和博士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打了一场场漂亮的胜仗:完善了研究院的组织机构;招贤纳才,壮大队伍;内引外联,成功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他们紧跟前沿、注重实践,不断开阔学术视野……
“如果我现在还在慢病所,跑跑基层,做做项目,写写报告,日子会过得比较惬意,但是……”闲聊时,马文军偶尔会这样说,那个“但是”,强调的是他“责任高于一切”的信念,那是他奋勇向前的不歇动力。
二
马文军注重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以指导疾控工作,因此,他非常忙碌。他的办公室经常是整层楼灯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白天事务缠身,下班后他才能不被打扰地读书写作。不倦地学习,使他掌握专业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从而探索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这些年来,马文军整理专业实践成果,先后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CI论文18篇);主编或主译专著4部。他被著名杂志《中华流行病学》和《中华预防医学》聘为编委;他还担任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环境与健康展望》、《国际生物气象学杂志》的审稿人。他还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控制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控制分会常委、中国信息情报学会常委、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等多个学术职位,他在疾病预防控制广阔的舞台上服务大众。
马文军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疾病控制工作,及时沟通信息,加强对公众的风险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比如,他十分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问题,近一段时间高温热浪成为焦点。马文军在电脑上为我们打开一则新闻,标题为——
广东省疾控中心:气温每升高1℃,65岁以上老年人
死亡率增加3.7%。
这则新闻报道了马文军团队分析广州地区持续高温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热浪可导致人群死亡率增加4.8%,其中患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女性、7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更加明显。
马文军强调,高温持续42℃以上不退时,大量神经细胞就开始死亡,脑出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单纯脑部的这些病变就可以致人死亡。而对于身体细胞来说,高温对心脏细胞的直接损伤类似于一次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大量心肌细胞死亡使心功能衰竭。如果不能很快降温和采取措施,将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心脏停止跳动。
马文军认为,广东省居民对高温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比较低,对此,他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高温热浪带来的健康危害。
此前,马文军还就PM2.5、寒潮、控烟、溺水等热点问题撰写通讯专稿,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核心媒体上发表,并多次接受媒体采访,答疑解惑,以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马文军身兼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及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他常告诫学生:做公共卫生科研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远离生活,要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大众。
三
作为省政协委员、省农工党成员和公共卫生专家,马文军经常须对公共卫生领域内的问题积极参政议政。
近年来,马文军以提案的方式,递交了《关于切实加强广东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提案》、《关于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建议出台广东省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等。这些提案屡次获得优秀奖,《建议出台广东省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引起了人大代表的重视,10多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将此案纳入立法计划,目前正在积极稳妥地推动。
今年三月,马文军当选省政协委员,他提交了两份新的提案。
第一份是《关于制定广东省生命统计条例的建议》。提案认为,生命登记是连续地收集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得到出生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期望寿命、死亡原因等情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状况、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卫生事业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信息。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15个国家建立了生命登记系统,英国、瑞典、挪威等欧洲国家的生命登记系统甚至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解放前已开始生命登记工作,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大连等省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立省级生命统计系统。
广东的生命登记工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省124个县区中只有29个开展全人群死因登记工作;珠三角 34个县区也只有21个建立起死因登记制度。可以说,全省大部分县区对本辖区每年的“生老病死”是不清楚的。
第二份提案事关少年儿童溺水问题。马文军曾在《广东省居民死亡模式及疾病负担研究——2004-2005年广东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报告》一书中,对广东溺水死亡作了十分详细的描述。他在提案中郑重指出,溺水是0~14岁儿童死亡的头号死因,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广东省溺水死亡高发,与溺水的预防控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现在的情况是既没有专业防控队伍,也没有专门防控经费,更缺乏多部门合作机制,这后者是更加重要的原因。因此,马文军认为,政府要承担起儿童溺水预防的首要责任,切实重视溺水预防控制工作,增加投入,建立队伍和完善防控机制。在政府的动员下,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水利部门等各种社会力量也需要积极参与。
家庭对少年儿童溺水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必须充分意识到溺水的危害,加强孩子看管和教育。农村长大的马文军知道,少年儿童缺乏父母的看护和照料,容易接触没有安全保护设施的高危水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尤甚,是溺水高发人群。每天放学的时候和每年的暑假是少年儿童发生溺水的高危时间。
针对这些情况,马文军提出建议,比如组织志愿者或成立互助小组护送小孩回家;提供安全的游泳场所供孩子游泳或戏水;游泳时提供救生圈等安全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