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满园朵朵香——记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刘启德

2019-06-25 19:27:48 来源:广东政协网

20126月份农工党广东省委会换届以后,机关里来了一位新的专职副主委,他就是刘启德。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虽然很早就是省委会的常委,可一直比较低调,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我认识刘启德是在2009年的一次助学义诊活动上,地点在肇庆怀集,当时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总支主委。刘启德身材高大,眉目疏朗,头发微卷,是个典型的东北大汉,架着一副眼镜,脸上总洋溢着温暖的微笑,让人觉得很舒服。谦和,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看着就是一个搞学问的人。听别人一介绍,果然如此。

搞科研,以苦为乐

刘启德生于吉林,从小到大求学经历一直比较顺利。16岁的时候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前沿学科——放射医学专业学习。1984年大学毕业以后,怀着一股青春的激情,刘启德离家万里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从此一干就是28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了跟实验设备和中医药研究打交道上面,从一个助教起步,一直做到现在的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忆起往事,刘启德都对当初的艰辛唏嘘不已。实验中心刚成立的时候,很多先进设备都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口的。设备运到了广州港码头,为了节约点经费,也出于对设备的爱护,他和中心里面几个年轻的研究人员自己去卸货。几百斤的仪器设备,把大家的腰都压弯了,东西卸完后,没有一个人还可以直起来走路。但是那时候年轻,身上有股劲,并不觉得苦,搞科研也不怕枯燥。做时辰药理学研究的时候,必须24小时待在实验室,有家不能回,干脆在实验室熬通宵。饿了扒几口盒饭,困了就在沙发上凑合一下,做起记录来照样一丝不苟。每当在试验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设想或是发现了一点与前人描述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最快乐的时候。

从事中药药理、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28年,刘启德参加过国家“十五”科技攻关、“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的、卫生部的、广东省的科研项目都主持过,也参加过很多重点实验室建设,学术头衔一大堆,学术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等。从1992年开始,他连续多年获得各种科技进步奖项,2010年参加的“引经报使”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中药冰片的研究更是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争气,毕业的7名硕士生有3名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2名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长期的研究工作给刘启德带来一些东西,他把这看做是一种财富,一种历练,从中受益良多。他归纳为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它教会你,作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不能做假,不能浮躁,要客观真实,得出的结论要严密,经得起推敲。他非常认同科研当中的规范化行为,就像解剖小白鼠,怎么抓老鼠,从哪根血管打药,打多少,打什么药,从哪个部分开始解剖,都有一套完整的规程,你要按程序来,这样即使错了,也能很快知道错在哪里。它培养了人一种严谨的思维和负责任的态度,而这,不就是人生的一种积淀和收获吗?

抓行政,认真负责

学而优则仕,做了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之后,刘启德渐渐涉及一些行政工作,20037月担任学校科技处副处长,正式成为一名“双肩挑”的科技工作者,一边继续搞科研,一边做行政工作,期间还去肇庆端州区挂职区长助理半年。2006年刘启德升任大学设备处处长。他工作起来责任心强,能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以能者为师,不断提高自身内涵、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团结协作精神好,无论是副职还是正职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干。

在科技处的岗位上,学校的科技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处被评为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进单位。成为设备处处长之后,他组织修订了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完成了资产清查工作,清查仪器设备2万多件,更新了设备管理软件,完善了设备处网站建设。他组织申报的“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分别在2007年和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在他的任上,累计为学校争取到五、六千万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经费。建校以来不断累积起来的一些危险品,易制毒化学品也得到了有效处理和管控,学校实验室连续六年无重大安全事故。

“责任心强”,这是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担任设备处处长第一天,他就了解到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学校历年以来医学实验剩余了7.5公斤剧毒化学品氰化钾,一直得不到处理,只能自行封存起来,成了一个重大安全隐患。氰化钾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见血封喉,只要10毫克即可置人于死地,7.5公斤是什么概念?想一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刘启德为此忧心忡忡,晚上都睡不着觉。四处联系,寻找可以处理这种剧毒品的地方。花了许多时间,终于在番禺找到一家公安部门批准备案的剧毒化学品处理公司。想想还不放心,他又亲自带上学校保卫处的两三个同志一起去实地考察了这家公司的资质,最后才向学校申请了一笔经费把这批“定时炸弹”送去了处理厂,看着装载危险品的车驶离校门,刘启德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才落了地。

写提案,精益求精

2000年,在期盼已久之后,刘启德光荣地成为一名农工党员。他自己坦言,是受到了一些老前辈的精神感召,才执意参加农工党。像80年代任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改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院长的名老中医,中医杂病专家黄耀燊,温病大家刘仕昌,脾胃专家梁乃津等。黄耀燊后来担任农工党广东省委会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刘仕昌教授在2003年广东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以89岁高龄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病房第一线诊治病人,提出救治非典的中医药治疗方案。而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广东省委会第九、十、十一届主委王宁生教授,更是刘启德从1984年起一路跟随的科研导师。他扎实的功底、求真的精神、严谨的态度一直是刘启德学习和工作的榜样。在这些现实的人物身边,刘启德感受到了农工党众多优秀杰出人物的精神和风范,不禁萌生了见贤思齐的念头并得偿所愿,王宁生副主席当他的入党介绍人。

2001年,刘启德任农工党广州中医药大学总支副主委,20033月被选为广州白云区政协委员,2007年当选为大学总支主委,2008年当选广东省政协委员,2013年更进一步,当选为省政协常委并被任命为提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更何况还是参政党干部,又有政协委员的头衔,刘启德总想做得更多更好一些。怎样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成为他经常思考的问题,十多年来,他共撰写提案20多份,经过不断探索,逐渐找到了写好提案的那把钥匙。2005年,他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关于澳门中医药状况的调研,为省港澳办执笔起草了《澳门中医药产业情况报告》算是小试牛刀。2005年白云区政协委员任上提交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区灾害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获得优秀提案奖。2008年撰写的提案“发展中医药亟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得省政协优秀提案奖。2011年,刘启德参加省政协“依靠自主创新,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议政调研,这次的调研报告受到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和常务副省长朱小丹的重视和批示。汪洋书记的批示“政协不仅要务虚,也可以务实”已经成为激励政协委员发挥更大更积极作用的一剂强心针。

治机关,严字当头

机关是个小社会,虽然人不多,但是想要把心气拧到一起也要费一把力气。一个好的机关绝对是党务工作的一大助力,一个作风不好的机关,影响的也绝不仅仅是自身。切实提升机关工作作风,是刘启德走马上任不久就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个问题,不光他急,省委会马光瑜主委也很重视,刘启德的压力就更大了。

心情很急迫,但是他也知道,要慢慢来,况且,不教而诛,非君子所为。要解决问题,他首先还是想到了建章立制。把每件工作都纳入制度的轨道,让每样事情都有章可循,并严格执行,照章办事,情况就会好起来。他着手对机关所有工作制度进行了一番整体的修订、补充、完善。摒弃了一些过时的条款,新增了很多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规定。很快,机关的同志就感受到了工作的不一样,最直观的就是考勤更严格了。早晚要签名,有事提前报告,月底有统计,杀手锏是结果公示,迟到、早退、旷工的话机关会议点名批评、超过规定次数年底评不称职。刘启德带头执行,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规规矩矩签名,他在机关,就会在办公室门口挂上“推门请进”的小纸条,有事情外出,他会挂上“外出开会”,指明去向,不让人空等。每个人都看到了他严格执行制度的决心,也看到了他人性化、温情的一面。

他来机关几个月,积极落实马光瑜主委的指示,网站开通了,工作规范了,学习会常态化了。但还不够,他的目标是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大幅提升人员素质,最终建立起一支能为农工党履行职能提供有力保障的机关干部队伍。

两年时间也并不是很长,谈到这里,刘启德没有说话,只是投来了一道坚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