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淡淡的岩石——记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委员张岩鑫

2016-12-16 19:01:09 来源:广东政协网

采访张岩鑫老师之前,虽然做了一些基本功,搜集了一些资料,然而对张老师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深圳大学的教授、知名画家、南山区政协委员这一基本层面,有着很多的未知与猜想。在见到张岩鑫老师之前,心里有些小小的紧张,总是莫名的对老师有一种无言的敬畏。脑海里呈现的老师形象就好似书中写的那般严肃拘谨。我们一到深圳,张老师就开车来接我们。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到了深圳大学艺术设计院三号艺栈,进了他的办公室,张老师笑嘻嘻的招呼我过去坐。我们很快就海阔天空的聊起来,这时感受到他岩石一般的朴素,北方人特有的高大魁梧的身材在张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北方人的豪爽更是被张老师展现的一览无遗。我们之间的谈话轻松愉快,尽管大家是第一次见面,却好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

一、喀什行——美丽的帕米尔高原

2013年10月,张岩鑫老师和同事带着一群学生们去喀什进行了一场“行走在帕米尔高原”的高标准艺术采风活动。他们行走在帕米尔高原上,登上了慕士塔格峰的冰川,看到了高原上的牦牛和羊群,体验了牧民的生活,欣赏了塔吉克族的舞蹈,慰问了红其拉普的边防哨所官兵。

张老师向我们回顾了喀什之行,描述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好客。喀什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我国最西部的一座边陲城市,古称疏勒,既是历史上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素有美丽南疆之称。张老师的精彩讲述使我们仿佛身处喀什。喀什之行是张老师绘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张老师的第二次起飞。

作家用语言来描述,而画家则用画笔勾勒,通过画卷向人们再现南疆的人文美景。周兆祥老师曾这样评价这次的喀什行的采风:在语言艺术上,画家以新颖的视觉语言与观者对话;在精神意识上,以最新的思维结构的观念状态来审视艺术的价值。“我被一个无法泯灭的印记,永远地篆刻在心灵的深处!再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再美的词汇也无法形容,再多的情感也无法倾尽!”张老师的这几句话给人多么强烈的震撼感。这次采风活动的可谓收获满满;张老师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绘画作品,看到作品我惊呆了,很唯美;而且此次采风张老师和同伴们一起攀登上了被称为“冰川玉女”和“冰山之父”双面佳人的帕米尔高原之巅——慕士塔格峰,由此赋诗一首,从诗中能感受到那习习而来的美丽的帕米尔高原。“脚踏苍茫高原,驰骋巍峨昆仑,首顶擎天玉柱,怀柔冰川玉女,朝圣冰山之父,祈求富贵平安!”

二、中外海洋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海战图构想

话说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如北京有四合院文化,上海有弄堂文化,广州有饮食文化,深圳呢?由于深圳立市时间不长,很难谈上文化底蕴,这种情况迫使深圳充分考虑自身资源以打造文化平台,深圳是海边城市,利用海洋绘画艺术,发展文化特色,是最佳选择。由此,成立了深圳中外海洋绘画艺术研究中心。

由上简述,有种不觉味道的感觉。实际上,深圳中外海洋绘画艺术研究中心并不单单是政府的一个项规划,更是张老师们这类艺术家的愿景。张老师说,很多年前,他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即用绘画的手法生动的再现历史。想法虽好,如何落地,成为张老师思考的重点。一次意外的旅行,给了张老师一个灵感。那是旅日期间,鉴于画家的职业习惯,张老师进了日本的博物馆参观。

在展览馆里,一定是陈列着众多画作,将张老师深深吸引的是那些曾经的中日海上交战的宣传画,宣传画的意义不用多讲,有虚拟夸大的成分也是必然。由于日本是岛国,宣传画几乎都是海上战争,且都将中国宣传成恶魔之类,最终日本战胜了中国。在那样的年代,画这样的画作无可厚非。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宣传画的保留,启迪了张老师的念头。宣传画的真实性并不完全靠谱,但却真实的再现了一场历史和人们渴望胜利的喜悦。关于历史的解读相信每个人的见解也未必相同。张老师认为我们可以从不真实的宣传画中读出真实的历史。自此,张老师与海洋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老师开始了新的旅途,为了寻求更多的海洋艺术文化,张老师特意自费去了很多国家,花了很多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收获颇多。碰巧这些年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以钓鱼岛为例,日本连连宣示所谓的“主权”,导致中日官方和民间关系的不断恶化,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感情。谈及海洋文化,张老师觉得从政治意识、文化形态上谈主权有些生硬,尤其对不热衷于政治的老百姓。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换个柔和的角度 ,从艺术上追根溯源,实事求是,通过保留的宣传画还原真实的历史,既可以陶冶艺术情操,又能促成判断力的提升。

深圳中外海洋绘画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正好契合了张老师的海洋文化艺术构思。

三、苹果的故事

张老师左侧办公室的一堵墙上挂满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苹果和“其他图案”,很美,吸引了我们,我们也为此驻留了脚步,细细欣赏着,发现每幅作品都很有特色,然而对于我这样的外行由于欣赏水平的局限性,有些甚至都看不出来是苹果因为很抽象,就很好奇的向张老师请教那些很美的“其他图案”是什么,张老师笑嘻嘻的说那堵墙上的油画全是苹果,我当时有些瞠目结舌,原来苹果还可以是这样子的!

就这样我们的思绪被张老师带回到了1998年的夏末,一个炎炎酷热的上午,张老师带着一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连黑嘴子片区室外写生。途经一大片苹果园时,学生们的目光从苹果转向了张老师,期待着他做点什么。张老师因此走进果园,恰好见一中年汉子正倒在苹果树下的躺椅上悠然自得地望着天,张老师就顺势过去和他聊上几句,拉拉近乎。谁知那汉子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来意,丝毫没有拒绝的意思反而豪爽地说道:“来来来!!!孩子们!到这里和到家里一样,千万别客气,树上的苹果你们随便吃!管饱!”同学们的欢呼声瞬间飘进了果园。故事就这样像小说的故事一样发展着,最后汉子送给了学生们几袋子苹果,并叮嘱道:“苹果是早上刚摘的还有露水,回去需要把它们晾干,不然会烂掉的!还可以给你们的老师!”回到学校后,为了不让苹果很快腐烂,张老师把几袋苹果全部摊开,地方不够,索性用线把苹果一个个地连成串儿,挂在床头,做了个苹果帘。隔三差五的再请其他老师一起吃苹果大餐。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还是蔫儿了。张老师看到了这些蔫儿了的苹果,就仿佛看到美丽少女的红颜不再,落花流水,秋叶凋零,无奈老去的悲凉人生。伤感的情结促使张老师拿起相机将这些苹果永恒的定格在了1998年的那个夏末初秋的季节,也算是对那个秋天的记忆!

几年后,张老师来到了深圳大学,每天上完课回家就整理以前的资料以打发自己的闲静时光,整理时再次看到了那些被定格的苹果,美美而又伤感地回忆起苹果的往事,画苹果之初的本意是想留下点回忆,顺便装饰一下自己的房间。苹果总好似冥冥中将张老师牵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轨道。

起初,张老师尝试着用油画的方式一口气画了十几个苹果,随手勾勒感觉还不错,就萌生了画它100个苹果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又使后来的张老师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当他画一个苹果时,一切似乎变得非常的简单,画10个苹果时,悠然的心情会飘然而致,心境也变得美不胜收!当他画超过30个苹果时就痛苦万分,因画法用尽,苦思冥想,艰难程度溢于言表。后来越画越慢,经常画完一个挂到墙上一看有重复,拿下来重画。一来二去,居然在他的画坛记录中经历着从一天画10几个苹果,到10几天画一个苹果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100个苹果的念想终究是被张老师完成了,并且张老师对这一百个苹果都进行了分析,出了书,张老师还送了我一本《张岩鑫图腾禁果》。张老师说每个苹果代表着一个人的个性,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苹果试一试。与创作过程如影相随的感悟也在不断地更新着,痛并快乐是张老师的心路体验,无数次地不断创造、不断放弃、不断超越所练达的沉淀与蒸发、思索与升华,丰富和修炼了张老师的人生感悟。

人犹如那一百个苹果,形态各异,有共性有个性。人生则是一次次挫败与成功的交替往复的过程,一次次不断沉淀的过程,然后不断发现新的领悟,这些新的领悟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使我们有了存在的价值感。

四、艺术天堂

张老师办公室在三号艺栈的二楼,矗立在门口的是一只约一米高的大蟾蜍艺术品,张老师笑笑说每次有了钢镚儿(硬币)就往里塞,希望有一天能塞满,抱都抱不走。我心里纳闷,这得攒多久呀。一进门就会被这瞬间吸引,“大堂”除了会议大桌之外,四周的墙上挂了多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荷花,张老师说平时爱画荷花,荷花在我国一直都很受文人的欢迎,也寓意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堂”的柜子中还摆放有很多小玩意,很多树干也被披上很多的小玩意,很多我却叫不上名字,仔细看才发现后面居然还有个小小的办公区。

右侧是几间办公区,办公区都那么的有艺术情调,一个挂衣架简单的带上别有风味的帽子,“穿上外套”乍一看以为挂着很多出席证的模特;办公区还存放了很多酒瓶,这些酒瓶堆砌起来就是一道艺术墙,很抢眼,正对着办公桌,每个酒瓶不仅形状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个酒瓶上都贴有标签,这些标签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办工的右手边是窗户,可以接收到美丽的阳光,左侧墙边挂了很多废弃物品制成的一系列很有寓意的老鹰极速飞翔的系列类画作,张老师不愧是一位很会变废为宝的高手,就连吃完的花生壳、瓜子仁、废弃的铁钉、铁片等等在张老师的手中一切显得那么宝贵。

左侧的办公室更是堪称艺术藏宝库,漫步的走着、欣赏着,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漫步在一个琳琅满目的世外画园,进门的左侧一堵墙上是100个苹果的油画,正对面的是喀什之行的杰作,中国式的水果山水画,这些作品也是频频被叫好的作品。除了墙壁上的西式油画和传统的水墨画,以及绘画的大桌之外,这里的宝贝数不甚数,30年代的电话机、90年代流行的超大摩托、西藏的羊头骨,少数民族特有的类似“西部牛仔”多顶帽子、自己烧制的艺术品,……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数也数不完的古老的、现代的,动物的、植物的,铁制品、陶瓷品,袖珍的、夸张的,大的、小的,可谓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干枯的莲蓬插在办公桌上的花瓶里都能感受到几分秋意。

张老师爱喝茶,除了别有心裁的茶几设计,就连载普通的茶包也别张老师摆成艺术杰作,有限的空间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对这里的每一件作品,张老师都如数家珍。借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张老师的办公室就是——你值得欣赏。

五、政协委员

和张老师的深入接触,不仅打破了我对老师固有的偏见,更让我对画家刮目相看。而张老师除了教授的身份,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政协委员。

2010年,张老师当选为深圳南山区政协委员,虽然当上委员的时间不长,可是做起事绝对认真,张老师说,既然当选为政协委员,就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能只走个形式,挂个名义。2014年的以张岩鑫为提案执笔人组成一支调研小组,进行了大沙河周边改造计划调研,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了件好事。

六、绘画感悟

还记得张老师曾说过:绘画是有讲究的,必须具备艺术性、科学性和文化性。艺术性是绘画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特点;科学性是在专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才能形成的专业素养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不同于我们非专业人士的绘画;文化性,则是从更宽更深的角度来绘画,需要有宽泛的阅读,形成一定厚度的文化积淀,这样有助于拓宽思维和视角。没想到绘画的学问也如此颇深。

我们应该有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绘画其实是我们对自然美的认知、对历史的追寻、对社会的直接表达、对灵魂的思索和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一种自由、放松的最直接的情感的描述方式。由于每个人对美的追求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美、理解美,由此也形成了我们对画作理解和欣赏的不同。绘画没有高低、最好之分,只有适应的和适当的才是最好的。总之,绘画是发现美、理解美、诠释美、表达美和创作美的一个过程。

不知不觉,我们都忘却了时间,采访时间早已过,我们意犹未尽,晚上张老师带我们转了转深圳大学,这座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的新兴综合性大学。张老师又向我们讲述着深大这十多年周边的翻天巨变,一切发生的都那么快速,而这一切也是我国这么多年发展的一个背景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