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十驾,贵在不舍——记全国政协委员王启仪

2016-12-16 19:00:39 来源:广东政协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全国政协委员王启仪一生中的关键词。从医三十多年,她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以踏实的作风对待工作、以真诚的爱心对待病人,成长为一名治学严谨、技术精湛、富有爱心的优秀医生。参政议政14年,她始终关注民生,为民呼吁,忠实地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贡献力量。回首30载岁月,王启仪心间,涌上的有感慨,有宁静,有骄傲,有沉思。

 

   

跬步千里,厚积薄发

王启仪成长的年代正值“文革”,书籍奇缺,但凡一本书,传至手中,几乎被翻烂。但父母一直谆谆教导她:“无论外面怎么乱,读书是没有错的,读书一定有用!”

于是,王启仪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把能找到的书都如饥似渴地细细研读,经常和几个好同学偷偷互传书来读。当时她不仅读过很多正统红色小说,比如《欧阳海之歌》、《江姐》、《红岩》等,也读过被批判为“小资、毒草”的小说,比如《青春之歌》、《苦菜花》等。而在当时阅读的众多书籍当中,《勇往直前》这本书最令她的印象深刻。

其实,这部小说是怎么到她手里的已经不记得了,但书里的内容却牢牢地刻在了心里。小说写的是五十年代某个南方大学校园,一群朝气蓬勃、性格各异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爱情的故事。虽然这书在当时被认为“并没有反映出大学生们在党的领导下沿着红专大道飞奔前进的沸腾景象”而遭到批判,但她却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当时只有十来岁的她,特别想读书,特别想上大学。然而时值“文革”,大家都去当工农兵,想上大学被认为是一种不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被禁锢、前途的渺茫,使她只能从书本中寻梦。

高中毕业后,她进了一所医院做检验工作。在这段时间,为做好工作,她看了不少的医学书,但也不放弃看数理化的课本和做各种习题。当1977年恢复高考,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中山医科大学,在“百里挑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当被问道为什么“运气”那么好,为什么选择读医时,她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还说:“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选择,自己在医院工作,对医学相对熟悉,自然就选择了。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家庭的影响,我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儿科医生,从小就有一个读书的氛围,相信靠本事吃饭、靠技术生存。”这种对梦想的坚持成为了王启仪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兢兢业业从医三十载

“做医生需要有过硬的技术,也要有娴熟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踏实苦干的工作态度进行长期的临床积累。”这是王启仪常常说的一句话。

三十三年来,王启仪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没挪过“窝”。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启仪希望能当个儿科医生。但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工作,却分配她去了内科。“虽然有些失落,但我还是很高兴,有省医这么好的平台,有这么多良师益友,我就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我的人生信条就是——干什么都要干好。”头三年,她在内科各个专业里“轮转”,三年后到消化科,一直干到现在。即便现在作为副院长,她仍开门诊和查房,一星期各一次。

“其实做医生是非常平凡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每一个病人都认真对待,慢慢积累,慢慢就有一个质的飞跃,就是这样。”王启仪如是说,亦如是做。当年实习时,她就一门心思、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做好一个医生”,白天黑夜都呆在病房里。她始终相信临床是需要积累的,要踏踏实实去干,来不得半点浮躁或者侥幸。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不记得有多少生命在她的抢救下得以生还,不记得多少患者在她的呵护下恢复健康,更记不得有多少日子是在平凡的病房门诊里紧张而平静地度过。

一个星期天上午,她接到了潮汕地区一个县医院的求助电话:一个重症胰腺炎的病人病情危重,请求会诊。简单地问了病情,她随即登上了汽车。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到达时已是中午时分,接她的司机说:“吃了饭就去看病人”,她却说,直接去医院,先看病人!

仔细地查看了病人,马上定出了抢救方案,可是,当地的医生面露难色,原来,他们的条件有限,有些治疗措施实施不了;还有,他们很少碰到这么重的病人,没经验也没信心,“前几天才有一个这样的病人抢救无效死亡”,一个医生小声地告诉她。这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提出了要求:“您可以把病人接去你们医院吗?不然您走了以后,我们真不知怎么办。”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抢救多重多急的病人,她从来没犹豫过,可是,这几百公里的路途,加上塞车,好几个小时,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怎么能保证路上的安全呢?面对众人期盼的目光,环顾周围的抢救条件,她脑海中闪过几个方案,并将它们迅速地梳理了一遍。她作出了部署:调整药物、密切观察监测指标、配备救护车内的药品及设备…….“抢救措施上去后,我观察一个小时再作决定”。

匆匆地吃了饭,她又回到了病房。看着病人的疼痛慢慢缓解,生命体征渐趋平稳,她果断地把病人送上了救护车。一路治疗、一路守护、一路调度,经过漫长的四个多小时,救护车终于驶进了省医院,担架车已等候在大楼外,病人被迅速送进病房监护治疗。跟值班医生交代好病情,开好医嘱,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已是星期一凌晨了。最后,病人康复出院。

1994年,王启仪担任消化科主任,是当时医院里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刚上任时,消化科情况堪忧:14名医生中只有2名硕士研究生,而且严重断层;效率低下,年收治病人500人左右,年内镜诊断一千多例且未开展治疗项目;科研空白,人心涣散。这让王启仪不禁紧锁眉头。

思考了几个晚上之后,在上任第一天的早会上,王启仪没谈业务量,没讲科研,没说大道理,聚人心成为她工作的着手点和切入点,她这样表态:“我们能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就是你们的大姐姐,我会关爱弟弟妹妹,为大家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使我们这个家充满快乐和谐。”

此后,王启仪事事皆以身作则走在前面,每一次抢救,她肯定是第一个到达现场。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她的以身作则、刻苦耐劳、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赢得了弟弟妹妹们的敬重,昔日的一盆散沙揉进了强力粘合剂。

然而,学科建设要靠长期的、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两三年时间就能翻身的。王启仪细心积累,文火煲汤,一直在管理、引导方面狠下功夫。五、六年时间,王启仪逐步处理好了历史遗留问题,把科室带出了低谷,人心齐了,政令通了,科研起步了,业务上去了,团队结构优化了,学科起来了。

2007年,王启仪升任医院副院长,为了使科室能持续发展,她在选人、用人、与国内外专家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为专科发展创造更大空间等各个环节做好传帮带工作,使科室的医教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到了2009年,她适时地辞去了科主任的职务,看到自己“隐退”后科室各项工作在健康地发展,她欣慰地说:“科主任的任务我完成了。”

  

参政议政,积厚流光

1999年1月,王启仪加入了农工民主党,在她的工作中又多了一项“关注民生,为民呼吁”参政议政的光荣职责。2008年至今,王启仪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民主党派和政协工作,是王启仪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她未想过工作中会增添这两重身份。对此,王启仪说:“积累,还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你前行。”刚开始的时候,王启仪对于写好一个提案也并无十分的把握,提案中以哪个为切入点,需要具有哪些前瞻性,对她而言,都是需要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尽管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她也会抽时间参加调研,关注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信息

“无论是医生还是政协委员,我相信自己都会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王启仪有个特点是认真,要么不做,做就做好,民主党派和政协工作,她没有当成是光环和“砝码”,没有应付了事,而是挤出大量休息时间,认真、开创性地做好各项工作。担任农工党广东省副主委、中央委员10多年来,她忠实履行着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农工党广东省委会2010年在广州举办“我为医改建一言——医改论坛”活动,王启仪是主要的组织筹划者,她精心组织全省几十位各级医院的管理者和专家撰写提案、参会交流,并向论坛递交了《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关于执业医师分级考核管理的建议》两篇论文。她还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调动医卫界广大农工党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农工民主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为广东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生活和谐的排头兵”献计献策。

作为政协委员,王启仪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民请命。近几年来,王启仪提交了《关于外籍人士入境签证审核签发应强制附带医疗保险的建议》、《关于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救济机制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议》等多个提案。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王启仪递交了两份针对缓解医患关系的提案:一是建立“优质护理服务”体系,二是在全国普及医疗责任险。在《关于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提案中,王启仪呼吁提高护理费,并将其纳入医保全额支付。她说:“护理是病人住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费用应由医保支付,这样既不增加老百姓医疗负担,也让百姓享受到优质护理。”

2014年初,王启仪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构建的建议》提案。“虽然这几年关于养老问题的政策有很大进步,但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王启仪认为,中国老龄化正在加剧,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已难以为继,要使年轻人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十分有必要加快做好高龄老年人的照护体系建设问题。

而这一提案的灵感来源于她的日常工作。她发现,很多高龄老人有慢性病,且经常是多病共存,很多老人在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还不愿意出院。原因在于他们需要生活上的照料。“随着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多元化,这种帮助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他们在生活上需要照料,精神上也需要安慰,要使老人真正能够安度晚年。”

因此,王启仪呼吁建设老年人“安全网”,建议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把那些经过治疗、情况比较稳定的老人转移到社区里,进行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依托社区卫生机构等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多样化服务。

现在回首,王启仪还是很欣慰自己做了本身该当做的这些事情。她说:“这几年,我提了很多建议,都慢慢地看到它在落实了。每当提案和建议被采纳、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时,我都会分外开心。”例如她在2009年提出了关于儿童乘车安全的建议,在2012年7月就出台了儿童安全座椅等相关产品的国家强制性的标准,一些省份也在道路安全条例里增加了相关规定。今年2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了对儿童安全座椅进口商品的法定检验。

“政协是一个非常民主、非常包容的一个组织,而且它是我们国家政治体制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说‘政协说了也白说’,可能是因为一些提案、意见没有得到很及时的落实。但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有些问题也很复杂,但我们能感受到国家的民主进程在不断地推进,我们也感受到,国家越来越重视来自于人大、政协的一些意见,应该说不是白说,而是说有些问题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它的解决需要时间。我们还是实实在在做点事吧。”王启仪的这种平常心也是她除了“积累”以外的重要经验,这使得她始终保持着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的风格和荣辱不惊、得失淡定的良好心态,一步一脚印地履好职,为群众办实事。

 

链接:王启仪,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全国消化系病学会委员,精通和了解消化内科领域国内外新理论、新进展,有丰富的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医学科学、省自然科学、省科技项目的研究课题多项,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编写《内科查房掌中宝》(副主编)等多部专著。1999年1月,王启仪加入农工民主党。2001年,王启仪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2008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委员,曾提出《关于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关于加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构建的建议》等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