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英
南国春早。
二月的广州,已是春光明媚。苏醒的大地,正探着春意,生机勃勃地发布着春的消息。
在这消息里,透露了那个早已为人所热切关注的大型历史人物国画《同舟共进》将在广东省两会期间与观众正式见面。
2月6日上午,在广东省政协大堂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张弘、孙戈、李晓白早早守候在展厅正中的画作前,迎候着人们对他们这幅作品的“裁判”。当省政协副主席梁伟发在广东省政协大声宣告《“光辉历程60年”图片书画展》隆重开幕时,这幅由张弘、孙戈、李晓白历时一个多月共同创作完成的大型历史人物国画《同舟共进》,意料之中地吸引了众多的观众驻足观赏、点评,其给人带来的震撼之感,因其历史人物之多,画幅之大,自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幅长五米七,高一米八,画有四十三个代表性人物的大画,是张弘、孙戈、李晓白应广东政协之邀而专程创作的。画面以广东第一届政协主席陶铸为中心人物,左右两旁或坐或站着几十个广东著名人物。整个画面温馨、祥和,全图以中山纪念堂为主要背景,人物神态生动传神,描绘出广东政协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在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荣辱与共,同舟共进的景象。画作很快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不论是政治界还是艺术界的观众,都饶有兴趣地点评着画作,尤其是那些熟识其中历史人物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与历史人物间的点点滴滴,激动地畅谈历史、浮想联翩……大家口口相传,再次引发了人们观瞻的欲望。
其时,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五套班子的领导,以及参加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所有省政协委员全都分期分批地涌去观赏这个图片书画展以及备受赏识和热议大作。其中尤令三位画家自豪的是:省委书记胡春华和省长朱小丹及统战部长林雄等领导在百忙中专程抽出晚餐时间前来观赏,并与他们一一握手,饶有兴趣地详细垂询创作话题,对三位画家表现出高度的赞赏,特别是当林雄部长兴奋地指着画中的容庚对胡书记说:“这是容庚!他是我老师!画得真像!”时,他们全都激动得满面红光,张弘更是兴奋地解答起画作的逸闻趣事。在他们的手机里,都存有一张以胡春华书记为首的广东省最高官员以此画为背景的合影照片。
说起这张照片,有段快乐的插曲:拍照时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请三位画家间隔着站在他们之间,站定后,在场的观众和记者们都兴奋地纷纷举起相机,拍下了这激动人心的珍贵一幕。拍后大家才发现,孙戈竟然站到了胡书记和朱省长的中间;张弘站在了胡书记和马兴瑞副书记中间;李晓白站在了朱省长和林木森副省长中间,于是大家打趣说“你们太牛了!”这情景让画家感受到省领导对艺术的尊重和对群众的平易近人。
这幅国画,在广东政界轰动一时,其观众的规格之高,画作的影响之广,可谓史无前例。
谈起这段经历,三位画家都会兴奋地回述整个过程,滔滔不绝地描述起其中的细节,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当看到川流不息的人们在画前驻足、指点,发出“像!真像!”、“画得真好!”的感叹时,作为亲眼目睹了整个创作过程的我,更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也不禁为他们的成功而深感骄傲。那段难忘的创作历程,仍让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君子重义 受命于难
那是2014年底的一天,张弘、孙戈、李晓白分别接到政协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们承担大型历史题材画的创作任务。此时,离交稿时间仅一个多月。按常理,要创作历史题材的大型画作,没有半年、一年时间是难以想象的。按要求,该画必须在政协大会前完成,内容必须纳入第一届省政协正副主席和第一至五届部分已故知名委员,要表现出人民政协精英荟萃、大团结的主题。其时,孙戈正要出差参会一周,正在去机场的路上,而李晓白则正在医院进行手术后的康复,但出于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以君子之义欣然同意承担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都清楚,这无疑是幅具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史料价值的艺术作品。
三人创作组成立了。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作为省政协委员的张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以主人翁的姿态他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为这次“纪念省政协成立60周年”的“命题大作”开始了紧张的搜集资料前期工作。他钻进图书馆逐一翻阅着50至60年代的广东画报;认真查找着当时的人物特征、服饰与发型特点等图片,以及历史人物的简介、档案;并跑到第一届政协成立大会的地点中山纪念堂查看这一宏伟建筑的历史截点;将所需历史人物的照片及有关图像素材汇聚起来,反复构思着如何把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政协委员组合在一个场景?人物是画在室内还是室外?背景的中山纪念堂是实景还是虚景?如何强调岭南地域特征?起草出大画的草图,并借助电脑拼图分层来不断调整,完成了构图初稿。
张弘把初稿分别给孙戈和李晓白看,他发现他们各自脑海中浮现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必须先解决形象定位问题。他们都知道,熟悉那些历史人物形象的观众太多了,他们的后人许多都是自己的同龄人,有些甚至是他们的同事,画得像和不像,将是这幅作品认可度的尺码。孙戈认为:“应该以形象的准确为基础,通俗的说就是像,通过形象的塑造,表现人物的身份及社会属性,体现政协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受资料来源所限,考虑到不同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人民印象中的独特形象,有的人物在人们脑海中跳出的形象从青年到老年都比较熟悉,那么定什么形象好呢?几经讨论,他们决定要打破时空概念,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好的形象来描述这些历史人物。终于,他们对画作的人物达成共识,几经修改,完成了创作草图。
集结号响 用涉大川
2015年元旦后第一天的晚上,政协一楼书画室灯火通明。创作组正式进驻政协,开始了边创作边修改的创作历程。
面对画室东墙的这张丈六大宣纸,他们看着吸在宣纸上的草图和人物照片,拿起笔,却又都停了下来。因为他们彼此都知道,他们各自画风不同,这次又是首次合作,如何落墨将决定作品的画风,必须先确定作品风格的一致性。他们虽然友谊深厚,也都热衷和擅长人物画创作,但各自习惯的用墨手法和表达风格各异,要将几十个历史人物组合在同一幅画上,必须使画作达到统一的笔墨语言与整体的风格,才能让这幅画成为完整的作品,否则“各言其说”、各施其墨,即使完成也成不了“一幅画”,那将前功尽弃。画风和协统一,这对各具风格的他们来说,虽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这“试卷”也让他们感到了特别的压力。
三人中,张弘师承杨之光先生,擅长岭南画派“没骨法”的运用,直接以色墨描绘人物,落笔成形,风格鲜明。孙戈是位出自东北的“岭南人”,他继承的是蒋兆和、徐悲鸿、黄胄以及浙派等当代人物画的水墨技法,造型工地扎实,擅长游离的线条造型,墨的运用主要是作为线条的辅助,墨线分离,风格独特。而多才多艺、涉猎广泛的李晓白,擅南北派笔墨,常以书法入画为线造型人物,也独具一格。他们三位各具特色,唯一共同的只有他们都曾南、北方学习的经历。为人一向低调的李晓白首先谦虚地说:“你们先画,我看你们画的手法与效果,就明白选用什么风格了,然后我再动笔。”三位谦谦君子彼此迁就,相互靠近来共同完成这幅大画。正是他们的这种正确决策和默契,使得完成后的作品恰如人意地表现出作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正如后来杨之光先生的赞誉:“你们三人画风不同,能达到如此协调统一,成为一幅完整的画,真是难得!”
胸有成竹 下笔有神
终于开笔了。洁白的宣纸在明亮的灯光照射下显得异常诱人、醒目,它似一位洁白无暇的“白雪公主”,以沉睡的姿态静侯着王子的点醒。张弘和孙戈一左一右几乎同时开笔。只见张弘静心屏气地轻轻提起笔,胸有成竹地在墨碟上略揉一下,以岭南画派特有的落笔从容,慎重地在纸上一笔点成。他这位“王子”终于点醒了沉睡的“公主”。
这一笔,画下了政协史上永载史册的浓重一笔。这第一笔,不仅首次丹青出广东历史人物鲜活的记忆,更开创了广东政协历史上艺术的先河。
不一会儿,张弘笔下的著名导演王为一和孙戈笔下的容庚几乎同时跃然纸上。“不错,很像!”站在一旁的省政协副秘书长邵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在接下来二十天的日子里,他们废寝忘食地创作着,张弘更是身心亢奋,时常通宵达旦。
面对草图,凝视历史人物,他们怀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紧张而认真地创作着。他们或执笔在画盘上沾着彩墨晕染;或拿一支笔先蘸浅颜色,笔尖上再蘸重色,在颜色碟上点揉;或手拿两支笔一支笔蘸深色,另一支笔蘸浅色熟练地接染……
古人云“存形莫善于画”,用写意画来创作历史人物,更是考验他们笔墨运用的能力,他们既追形似,也求神似。否则,观众尤其是熟识这些历史名人的观众一下子就会否定掉他们艰辛的创作。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动作,他们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互相摆“铺士”,或用手机拍照留下图像作素材,有时“抓住”出入画室的服务员摆姿势作造型,甚至把来探望他们的邵忠副秘书长请来做手势模特儿……
他们和谐地分工合作,不分彼此,心照不宣,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人物落笔。有些人物独立完成,有些人物你画头,我画身,有时刻意你画七成,我补三成,甚至彼此进行挖补、重画,或轻描淡写,或赋色浓重,融合着画风,配合默契地发挥着各自的长处……
凝视着画面中的领袖人物——陶铸,孙戈想起了自己几十年前曾画过的陶铸《铮铮铁骨》。他对陶铸的形象是那么的熟悉、亲切和立体。他挥动着画笔,下笔如有神助,用他那灵动的绘画语言,熟练地塑造着这个人物。很快,这幅画作的中心人物出现在了画面的中央:人们共知的省政协第一届主席陶铸,正面带微笑,背着手,站在那儿,仿佛正风尘仆仆地从历史归来……
翰墨传情 同舟共进
他们满怀激情,从容自信,越画越得心应手,时常听着轻柔的音乐,陶醉于创作之中,夜以继日,享受着他们独特的生命状态。他们把对光辉人物的敬意融进笔端,用擅长笔墨造型的挥抒,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笔法,再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贴在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和一幅幅手机图片,被他们逐个还原成生动的形象,那一个个人们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逐个走出历史鲜活起来:古大存、林李明、张文、杜国庠、许崇清、丁颖、张醁村、饶彰风、萧隽英、李朗如、黄洁、蚁美厚等12位副主席以及第一届至五届的的著名知名人士、文化名人:澳门工商界爱国知名人士马万祺;地下工作者、医学教育家、一代宗师医生柯麟;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容庚;作家欧阳山、杜埃、陈残云;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陈序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组织创始人、领导者熊真沛;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孔雀屏;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佛门泰斗释本焕;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磷;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导演王为一;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电影表演艺术家淘金;社会活动家、香港知名爱国实业家霍英东;经济学家卓炯;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绍珍;地理学家、环境学家唐永銮;漫画家廖冰兄等,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跃然纸上。
他们以扎实的功底、深厚的内涵和艺术的智慧,墨骨传神,形神达意,以灵动的笔法,浓淡相参,用墨清新,融写实与写意于一体,个个惟妙惟肖。这得益于他们平时注重生活体验、精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人物表现的洞察力,更得益于他们扎实的绘画基础和超强的造型能力,当然,也不可或缺地得益于他们三人之间的默契。
当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将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仿佛共同随之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他们用真情随广东政协走过了光辉的历程,用笔墨阐释着英雄主义精神。那一个个跃然纸上的生命,引领他们步入一种全新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境界。
绿叶相辅 墨色生香
红花还需绿叶相辅。完成了生动的历史人物,还需有精准的背景衬托。为了把握时间和地域特征,他们选择了以岭南元素浓郁的市花红棉和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地中山纪念堂为主要背景,恰到好处地表达广东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无不精通的李晓白身上。他听着太太为他准备的音乐,气定神闲、墨韵准确地挥洒着他的画笔,时而蹲在画角低头画着那一簇簇粉红色的洋兰花,巧妙地表达着历史人物的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时而翘首提笔让一枝枝蕴含着正直、挺拔、勇敢、热情的红棉在他笔下绽放;时而爬上椅子认真地搭建着纪念堂恢弘的建筑,镶嵌着政协庄严的会徽。他驾驭自如的笔墨渲染,虚实相生地将花卉、建筑与人物交融在一起,让历史人物的红棉精神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封笔那天,他们看着那一次次感性的触动化作他们笔下的一个个理性生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那些历史人物的从容与淡定、憧憬与瞻望、自信与坚定都被溶化在他们的笔墨之间,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无不散漫着他们历史的情怀和艺术的追求。
这幅画,不仅定格了那些历史人物的生命的状态,更定格了他们自己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歌唱者的生命意义和艺术成就。
这幅画,不仅在岭南画派的传承与创新道路上张开了新的画卷,更在广东政协的历史上拉开了多彩亮丽的大幕。
画龙点睛 墨韵飘香
站在大画前,望着画面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作为见证者的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历史人物站在同一条大船上,面向前方,同舟共进。
“同舟共进”,提起这个画名,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有一天,张弘拿出几个备用名“俊才图”等让我帮忙挑选题名,我看着画面中所有人物似以陶铸为首站立船头,突然想起了政协杂志《同舟共进》,于是建议:“政协有本杂志叫“同舟共进”,你们这画,是专为政协而作的,就叫“同舟共进”吧!” 他们听后立刻表示赞同。最后他们就是以“同舟共进”为画名,登门邀请了美院著名画家杨之光先生亲笔题写。说起杨之光,大家都会充满敬意地为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坐着轮椅为这幅画写下画龙点睛的题名而感动,他不仅留下了厚重的笔墨让画作增色,更留下了他的鼓励和为后辈树立的表率,那翰墨间留下的芬芳,永远弥漫在他们的心间......
功成名就 共渡辉煌
影响力,是成功的重要标志。认可度却是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成功地把握了人物的“像”、“神似”,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画作轰动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在创作初期,这画就因画家的名气和其中的历史人物而吸引了不少的观众。
有一天,我发了陶铸、王为一和饶彰风的画像上微信,有位河南的朋友将它转发了出去,结果身在北京的陶铸之女陶斯亮立刻问我的朋友“为什么画我的父亲?画得真像!画家是谁?”
有一次,张弘把手机里的画作图片拿给画家梁世雄及其夫人容庚的女儿看,她当即发现其中有她的父亲,立刻兴奋地喊道:爸爸!爸爸!这是我爸爸!画得真像!”
还有一次,他们在会上遇到卢延光老师,问起大画的事,孙戈便拿出手机给卢老师看,谁知他仅看一眼便指着画中人对身旁凑过来欣赏的朋友说:“这是许崇清!他是中山大学的老校长,是我亲戚里最牛的一位!”
画作之像,不言而喻。画家之功力,如此可见。他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试卷”。
这幅画和他们作为德才兼备的艺术家,都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誉。激动之余,他们并没有忘记这份成绩单里不仅凝聚了自己的心血,更凝聚了发起者省政协秘书长杨懂的精心策划和全力支持,以及副秘书长邵忠、统战部长林雄等领导的关爱,更凝聚了艺术家导师杨之光教授薪火相传的帮助和肯定。
这幅画,激活了时代的命脉。他们以娴熟的用笔,浑厚响亮的笔墨,把人们带进了时代的记忆与感动,以及对历史沉重的思索和未来的展望,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文化意识和精神意识,更具政治价值。可以说,这是广东政协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艺术史料,它所高度融合的政治与艺术,注定了它将载入政协史册,成为财富之宝与经典之作。
国画《同舟共进》,不仅让广东政协同舟共进的历史浓缩进了丈六的笔墨之间,也造就了画家们“同舟共进”的真实艺术体验。这幅画,让他们以墨为舟,以笔为桨,载着历史,共同驾驭着艺术之舟,驶向更大的辉煌。
2015年于广州东山龙珠小居
(江英,广东省作协会员,省政协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