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周年,中山乡村发展如何借势再升级?

2018-11-05 01:39:57 来源:南方日报
 
中山乡村发展如何借势再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周年,中山多维度勾勒乡村振兴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8年10月31日 南方日报中山观察A02)
    每逢节假日,位于三乡镇小琅环路旁的桥头村村口总是车来车往,游人进出小琅环公园和初心公园,犹如热门景区。乡村变公园,人气旺起来。去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中山乡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按照省委和省政协部署,省政协民主监督调研组近日到中山、江门和珠海等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和专题调研,找短板,查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今年是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从省级层面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山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导陈日远参加省政协监督调研活动时表示,作为珠三角的发展先行地之一,中山农村发展已先行一步,巩固、发展和提升应是中山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主题。
  近日,中山市正式印发实施《中山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实施百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六百”工程等多项举措和建设目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中山加快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借势推动农村发展再升级。
  1 规划引领
  构建“1+1+N”乡村振兴政策体系
  从初心公园走进桥头村,村口右侧是绿墙青瓦岭南风格祠堂,祠堂前一片开阔的稻田。时下,稻谷已经成熟,收割在即,秋风拂来,稻香扑鼻。远处青山环绕,山下村屋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一幅宁静清新的生态田园画卷徐徐铺开。
  桥头村有着近千年历史,曾是传统农业村。桥头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郑家龙表示,桥头村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新的产业架构,村集体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农业为辅。现代与传统在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桥头村实现了深度融合,为古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去年,由发展服务业和相关产业带来的厂房和商铺出租收入超过400万元。由于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2011年,桥头村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去年,桥头村又入选中山市首批6个新农村市级示范村创建名单。
  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是中山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思路。在乡村振兴开局年,中山通过创建示范村等举措,加快探索乡村振兴的本地路径。去年,中山市启动了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确定了首批6个市级示范村和24个镇级示范村。目前,市镇两级示范村的项目规划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开展项目实施和编制创建深化设计方案。中山市设立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专项资金,其中今年共安排1.23亿元,用于奖补和加快市镇两级示范村建设。
  在整体推进层面上,中山也加快布局。近日,《中山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从农村产业、环境、治理等多个维度,勾画出了中山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此外,中山正加快编制《中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结合已出台实施的《方案》以及《中山市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中山市村庄规划管理规定》等系列政策,中山将形成“1+1+N”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
  2 产业振兴
  休闲农业成乡村产业发展新风口
  当下,民众镇新伦村伟丰生态农场内正是一片忙碌的“秋收”场景。收割、打谷、捡稻穗……一群孩子在父母和工作人员指引下,体验着收获的喜悦。这是该农场举办的第二届稻田文化节,10月份以来,这一主题活动已吸引约9万名游客进园体验。
  “这两个月大家都几乎没有休息过,游客来了一波又一波。”伟丰农场副总经理周宝莹表示,自2015年开园运作以来,主打农业生态游的伟丰农场日受欢迎,成为了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旅游热门景点,外地游客日益增多。为保证园区正常运作,伟丰农场不断吸收周边村民就业,目前已有近百名村民在园区长期就业。而在旅游旺季,园区还设近千个流动岗位。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园区通过租用村中土地,每年可为新伦村集体带来约100万元的收入。
  新伦村和伟丰农场抱团发展的经验是当下中山农村探索产业突围的缩影。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传统的农业逐渐向“农业+旅游”的产业新方向转型,人气和经济也随之被带动起来。
  据统计,目前中山全市休闲农业占地面积近3万亩,亩产效益较传统农业提高30%以上。休闲农业在中山逐渐“火”了起来,目前全市建有培育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示范点16个以及省级AA级农业公园2个,国家AAA级休闲农业景区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经营收入逾2亿元。为进一步引导休闲农业发展,中山先后出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中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规划。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近年来,中山农村产业发展城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二三产业在农村实现融合。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中山注重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产业规划。如在生鱼的集中养殖地——三角镇,全镇生鱼养殖面积超过4000亩,产值3.4亿元。目前该镇正引导生鱼养殖企业注册水产品商标,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中养殖和产品深加工业,提升生鱼养殖业品牌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以此带动区域农村发展。如今,在日益完善的产业链下,生鱼养殖业在三角镇不断壮大,年纯利规模1.2亿元。
  3 提升环境
  构建建管结合长效机制
  最近,沙溪镇圣狮村正联合沙溪镇相关部门向垃圾“宣战”,集中整治非法倾倒工业垃圾行为。与此同时,针对村中的生活垃圾,圣狮村采取疏导的办法,在村中建设了首批9座“垃圾屋”,探索引导村民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垃圾屋”外观与公交站相似,正面有多个半米见方的抽屉式投放口,分别用于投放“一般垃圾”“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等。村民投放垃圾时,只需拉开相应的投放口进行投放。投放后,只需松手投放口就会自动关上。由于整个投放过程相对封闭,垃圾屋周边并没有太大异味。
  “圣狮村现在每天产生5-6吨的生活垃圾,再不寻找出路,垃圾将围村。”圣狮村党委书记彭泳勇表示,“垃圾屋”建设地点与村民原来的垃圾投放地点几乎一致,与村民的投放习惯实现了“无缝对接”。另外,村民投放的“餐厨垃圾”可再利用,保洁公司回收后将对其进行处理,做成有机肥,为村民耕作种植或在家中种花提供肥料,此举深受村民欢迎。彭泳勇表示,“垃圾屋”投入使用后,村中环境生活垃圾清运效率有较大幅度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村容环境,中山各地针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乱建乱搭等乱象纷纷“出招”整治。继圣狮村探索建设“垃圾屋”后,中山西区最近在社区探索建设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站,改善周边河涌水质。而在全市,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各地也大力推进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今年9月,火炬开发区、五桂山、民众等镇区共建成20座农村(社区)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量约4541吨,服务人口约3万人。此外,中山正深入开展“三清理、三清拆、三整治”行动,全市277个村居累计拆除农村危旧房、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2600多处。
  陈日远表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各地应注意“建管结合”,避免重建轻管。对于中山而言,农村建设已有一定成效,关键要完善后续管理体制机制。
  对此,中山也已有所部署。目前,中山已编制出台《中山市秀美村庄村民住宅建筑方案图集》,指引农村整治村庄风貌,同时,制定出台了《中山市地方公路乡、村道养护管理工作业务指导及监督考核办法(试行)》等系列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政策。中山市财政还每年通过定向转移支付补助1亿元到各镇区,用于补助基层水利工程、内和涌整治、主要堤围工程管养等项目。
  4 汇聚合力
  村民参与成乡村振兴关键一环
  吴小禾是三角镇生鱼养殖业圈子中的“名人”。2009年吴小禾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到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14年8月,中山市农业局抽选吴小禾作为专家,进驻镇区进行调研和科技服务,其中一个对口调研服务点就是三角镇的生鱼养殖集中区——东边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年,吴小禾作为市农业局的科技特派员,正式与东边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以及生鱼加工企业——中山市渔歌子食品公司结对。在吴小禾和火炬职院技术团队的帮助下,渔歌子公司的生鱼深加工设备得到改造升级,生鱼深加工产品相继面市,三角镇的传统“养鱼卖鱼”的生鱼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提升。
  人才的力量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为吸引像吴小禾等专业人才往农村走,近日新出台的《方案》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科技人才下乡工程以及新乡贤返乡工程等举措。
  “要做好人才振兴工作就要练好内功,不仅要发挥好党管人才的政策引领作用,还要人才本身更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研究农业,只有这样,人才在乡村这块土地上才能真正服水土,发挥应有作用。”中山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李小建表示,《方案》从多个层面着手,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聚集,培育壮大乡村本土人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此外,《方案》还提出实施百村乡村善治示范引领工程,推进“头雁”工程,选派一批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干部担任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多种资源要素,但人的参与至关重要。”广东省政协委员余林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做规划制定和实施时,除了需注重发动各方人才参与,还应注重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人翁,避免“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没有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将打折扣。此外,中山也是侨乡,乡贤力量大,应注意调动他们,汇聚各方力量,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观点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导陈日远:
  乡村产业发展切忌“一刀切”
  乡村振兴关键要产业振兴。据中山市农业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山市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9.64亿元,村均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665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001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1:1,位居全省前列。中山农村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其身后扎实的产业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山农村发展再升级,继续走在前列,需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再思考。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纵观目前各地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产业发展同质化情况较为突出,各地农村“不约而同”地将乡村旅游列为主要发展产业,这对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对此,中山应加以注意,加强对农村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引,引导各村严格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避免乡村产业发展定位“一刀切”。此外,中山应谨防陷入“小富则安”的思想桎梏,要继续用好原有的产业优势和“市管镇”扁平化的体制优势,动员各方力量,主动作为,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雷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