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粤港合作腹地,促进粤东山区
加快发展的视察报告
以省政协副主席李统书为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香港四洲集团主席戴德丰为团长的省政协港区委员视察团于
一、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闽、赣两省交界,2003年末户籍人口490.6万人,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市。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有“客都”之称,旅外客属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战略,经济社会面貌得到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市领导班子提出了“开发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展战略,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系统的、明确的目标,也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2003年,金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0.3%,创9年来最高,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23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今年1-9月,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7.71亿元,同比增长12.5%。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梅州自然资源丰富,
除了71%的覆盖率的森林资源,还有煤炭、铁矿、石灰石、稀土、铜等54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形成了梅州火电工业发展迅速,铜冶炼工业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势头。水资源方面,梅州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埔的“泉之乡”矿泉水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绿色食品”和免检产品。农业资源方面,以山地综合开发为主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建成以果、茶为主的农业商品基地150万亩,其中金柚30万亩,茶叶21万亩,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金柚之乡”和“中国单丛茶之乡”称号。经营面积3亩以上、年纯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小庄园30多万个。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梅州逐步兴起客家文化特色与山区生态农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起具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国家4A旅游景区双重身份的“两雁”(雁南飞茶田、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等特色经济实体。
(二)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交通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
梅州作为沟通粤闽赣三省的交通枢纽,距厦门港、深圳港、汕头港等仅有百里之遥,是华中、华南内陆地区沟通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梅州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638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城市之首。205、206国道贯穿市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贯通全国铁路网。梅县机场已开通至广州、香港的航线。全市内河通航里程494公里,水运运输量达12亿吨公里。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随着梅州一河源、梅州一厦门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梅州与广州、厦门等周边主要城市的行车距离将进一步缩短。
(三)发挥侨乡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
梅州客属侨胞、港澳台同胞累计为梅州捐资20多亿元人民币,投资13亿美元。“三资”企业年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措施,大办工业园区,积极规划招商项目,举办“恳亲”、“品柚”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今年1—9月,全市引进意向项目240个,计划投资总额245亿元;在建项目628个,计划投资176亿元;已投产项目428个,完成投资26亿元。为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梅州设立了市、县两级的招商办和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各项优惠政策、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建立便捷服务、预约服务、特事特办制度,开辟外来投资的“绿色通道”。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对企业实行保护牌制度,即对园区内持牌企业实行保护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对持牌企业无故进行检查、参观及其他有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活动。
(四)发扬崇文重教的传统,做好人的文章。梅州民风淳朴,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人口素质普遍较高。全市劳动力总人数有262万人,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的有78.6万人。梅州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级市之一,群众满意率连续10年超过90%。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1年和2002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在巩固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保持淳朴的民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体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
二、 几点建议:
通过四天的参观、视察,委员们对梅州的社会发展情况及投资环境有了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在为梅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而高兴的同时,也看到了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委员们就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宣传力度不够,“请进来、走出去”面还须进一步拓
宽。梅州作为粤东的山区城市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在外知名度并不是非常高,即便是作为省政协港区委员的视察团成员都有很多是第一次踏足梅州。在对外宣传上,梅州应该采取更多的方法,利用更多的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同时,要扩大宣传面,不仅要向客属乡亲宣传今天的梅州,还要欢迎更多各界港澳同胞多来梅州。梅州领导班子要通过香港一些社团的中介作用,把梅州介绍给更多的香港人士,让更多的香港企业家了解梅州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
(二)积极融入“9+
珠三角产业转移。随着“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逐步推进,东莞、深圳等珠三角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正在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也迫切需要寻找合适的地区转移部分基础性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省里也在积极鼓励这一部分企业向粤东、粤西两翼转移,推动全省协调发展。梅州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也十分充足。梅州应该加快脚步,有目标地、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珠三角企业人士前来考察,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特争产业品牌。梅州矿产、森林、水资源等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应该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推动特色产业链的形成。目前,梅州铜冶炼、机电、观光农业、卷烟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应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市场运作,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一个个规范的、立体的、系统的产业链,推动梅州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提高服务意识,形成多方合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梅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出了很多优惠措施,也在整合各部门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招商办”、“行政服务中心”等投资服务平台。但是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要把这项工程真正做到实处,还需要提高各部门服务意识,吸取兄弟省市的良好经验,以推介项目来招商,用高水平服务来招商,还可以对准珠三角某些企业为重点目标采用“蹲点招商”,甚至可以发挥一些企业成功落户的示范作用“以商引商”。委员们提出,服务平台不在多,而在精干、务实,应该切实提高办事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