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韶关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的视察报告

2016-12-16 02:21:37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韶关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的视察报告

                         

71315日,以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常委、香港四洲集团主席戴德丰为团长,省政协常委杨志红、余鹏春、陈步涛、陈强、王赐豪为副团长的香港地区委员视察团一行56人,赴韶关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开展视察。视察团先后到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材料产业园、乳源东阳光公司、中机重工锻压有限公司、韶关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韶铸企业集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旭日玩具城、建溢集团科技工业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南雄精细化工基地等产业基地或企业园区,实地视察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关情况,听取韶关市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介绍,与韶关市领导座谈并交换了意见。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韶关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情况

近年来,韶关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 “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形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烟草、机械、制药、玩具等工业支柱产业,优质水稻、蔬菜、畜禽、烟叶、水产品、特色水果、竹类等农业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韶关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连续5年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11.1%。经济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势头。

(一)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韶关市是我省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具有深厚的重工业基础及人才集聚、交通区位等优势。近年来,韶关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是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等现代产业发展壮大。积极组织申报省现代产业体系500强项目,目前全市共有26个项目申报成功。在抓好省市共建(韶关)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重点推进韶关比亚迪汽车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二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作为优势传统产业“双提升”示范产业,选定韶铸集团作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突破点”,并通过开展技术改造推动纺织服装、制药业等传统工业项目的转型升级;三是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深圳—韶关(曲江)LED产业园建设,扶持推进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全国领先的“数字化”中药、丹霞药业血液药物和东阳光药业抗癌药物等研发生产,加快推进精细化工、环保涂料、氯碱化工、电子与新型材料、稀有金属、固体废物处理等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442.641调整为13.742.643.7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完成工业增加值252.4亿元,农业增加值93.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98.4亿元。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双转移”成效明显。韶关市紧紧抓住省实施“双转移”战略机遇,扎实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集聚度高的产业转移园区,产业承载力明显增强。全市四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中,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玩具产业;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电子和精密器械装备产业;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轻纺、电子、机械等产业。2010年,四个产业转移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37.5%,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2008-2010年,全市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206个,合同投资540.1亿元,到位资金250.8亿元。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84万人,转移就业9.5万人。在20082009年全省“双转移”考核中均荣获“双优”。其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以综合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赢得全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园竞争性扶持资金1亿元。

(三)不断加大整合投资力度,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改造,韶关市将过去涵盖30多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制造业,整合成资源型产业、传统加工产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烟草、机械装备、制药、玩具等7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与此同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460亿元,建成一批重要生产能力。其中钢铁年产能达600万吨,铅锌年产能达45万吨,发电装机容量达171.1万千瓦。其他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陆续建成或在建,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已达15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1.7%

(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韶关市通过加大工业技改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抓好项目示范、打造“数字韶关”等举措,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2倍和3倍,连续5年居全省山区市首位。创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2个,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成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家。实施科技项目6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22项。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均实现零的突破。成功创建韶关(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省山区市中,韶关率先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率先创建科技企业创业园,以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通过视察,委员们对韶关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就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推动韶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引进高端企业,借力大品牌,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韶关拥有许多名闻遐迩的优质农产品,如马坝油粘米、乐昌马蹄、翁源三华李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品牌观念淡薄,缺乏宣传和营销,使之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无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导致优质农产品被假冒现象严重。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如深圳农产品公司或中粮集团之类高端企业,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借力大品牌,努力培育本地名优特产,打造农产品中的“奢侈品”,形成品牌效应,提高附加值,带动韶关农企做大做强。

(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韶关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珠玑古巷、南华六祖禅寺、丹霞山、马坝人遗址等大量人无我有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景区。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深度开发,使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如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珠玑古巷,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亦是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对于凝聚广大海内外岭南后裔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多年开发,景区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感觉文化内涵不足,没能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挖掘整理出更多值得让人看、让人听、让人说的东西,也缺少能代表珠玑巷文化的纪念品或是当地土特产供游人选购。建议:一是有关部门要做好韶关旅游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对人无我有的优质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着力打造珠玑古巷文化区、六祖禅宗文化区、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区、马坝人遗址文化区等特色旅游景区,构建韶关“大旅游”产业的品牌格局。禅宗六祖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据称禅宗海内外信徒有近10亿。建设好南华禅寺,大力弘扬六祖文化不应仅停留在旅游开发的层面,而应将其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增强韶关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建议积极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发动海内外民间力量,募资集智,将寺庙扩建至唐朝鼎盛时期的规模,并扩展寺庙正门前的文化广场。加大对寺庙文物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禅宗六祖历史文化内涵,使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信众,感受韶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南华禅寺成为韶关对外宣传的窗口;二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拉伸产业链。加强对各旅游景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聘请专家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编写景区历史典故、趣闻轶事,设计特色旅游工艺品,发展“手信”产业,提升各项服务水平,使到访游客通过“看、听、说、购、吃、住、行、游”等,充分体验韶关魅力,形成口碑,吸引更多宾客前来参观游览、开展商务活动,带活带旺韶关旅游文化经济发展;三是聘请专业团队对韶关旅游景区进行整体包装,充分利用媒体、广告、互联网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积累放大口碑效应,进一步提高韶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投资环境,进一步做好“双转移”工作。近年来,韶关市在推进“双转移”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均衡,一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园区配套企业不足,集聚度不高,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各项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大政策透明度、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及加强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推动产业规模发展。要抓好职业教育和对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活跃,物质要求高,精神文化需求大。政府、企业和社会要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方法,要加强人文关怀,尽力改善员工劳动环境,关心员工生活和精神需求,采取各种激励保障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成长为新一代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四)坚持环保优先,走绿色崛起之路,建设生态发展型新韶关。韶关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但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是其最大的优势,韶关也是北江上游之地,有责任保障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因此,韶关的发展绝不能走珠三角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环保优先,拒绝污染,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视察中,委员们感受到韶关市委、市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所做出的努力,但也发现个别企业的环保措施不足,个别园区存在土地利用粗放情况,有的企业占地面积过大,有“圈地”倾向。建议市政府严把环保关,对辖区内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清理整治。韶关市的化工企业较多,必须特别重视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建设,制定具体指标并按照零排放标准加以严格监管。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中,要注重引进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型产业、环保生态型产业。要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严治理“圈地”、“囤地”行为。要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切实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注重市政工程地下管网建设及公共交通网建设,努力创建宜业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力争使全市人民在韶关科学发展中享受到生活便利、身体健康、内心幸福的和谐红利。

 

附:省政协香港地区委员赴韶关视察团人员名单

顾问:     

      省政协副主席

团长:

戴德丰      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常委、香港四洲集团主席

副团长:

杨志红(女)省政协常委、香港威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余鹏春      省政协常委、香港裕华国货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陈步涛      省政协常委、香港来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步涛文化公司董事长

        省政协常委、香港德强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赐豪      省政协常委、香港同珍集团总裁

陪同领导:

        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主任

郭晓莉(女)省政协副秘书长

艾特莎(女)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员: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简松年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简松年律师行首席合伙人

马介钦      香港达成集团董事总经理

        香港方和吴正和律师行合伙人

方文雄      香港协成行集团董事总经理

邓婉玲(女)香港裕兴纸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古尔夫(女)香港丝宝集团副董事长

刘嘉荣      香港大中船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庄声元      同兴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麦可君(女)香港广东合力集团董事长

        香港金裕集团董事长

杨天泰      广州市恒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康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民桥      香港东亚银行副行政总裁

吴华江      香港艺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闻达      香港渣打银行股票衍生部董事总经理

邱浩波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行政总裁

邹灿林      香港民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会计师

邹锡昌      香港昌盛集团董事长

        香港兴成针织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敬石      香港电讯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张楚光      香港广源世纪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光明投资集团主席

  耘(女)香港保威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有海      香港工会联合会副会长

陈伟能      澳娱(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登峰      香港百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英永祥      香港伟美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庆琮      香港培侨书院校长

罗君美(女)香港罗思云罗君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会计师

罗活活(女)香港富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洁冰(女)香港东区区议会民选区议员

周厚立      香港利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泽权      东莞市兴业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楚杰      香港建溢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徐小英(女)香港新都城国际百货有限公司董事

梅应源      梅氏金城企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龚俊龙      深圳市金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梁志群      香港太古旅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梁少贞(女)香港鹏兴国际建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灼林      香港海粤电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彭晓明      香港长运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志坚      香港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温幸平      香港同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香港货柜运输业职工总会主席

工作人员:

苏政武      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覃大可      省政协办公厅驻香港联络员(正处)

王中平      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

朱卫锋      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办公室科员

李少华      香港商报记者

(朱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