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委员会组团赴青海、甘肃省学习考察
甘肃省是矿产资源大省,铜、铅、锌、铁、镍、稀有贵金属等主要资源在全国占有较高比重。全省铜资源保有资源储量343.29万吨,位居全国第八;铅保有资源储量303.81万吨,位居全国第四;锌资源保有资源储量955.75万吨,位居全国第三;铁矿石资源保有资源储量12.51亿吨,位居全国第十二;钨矿保有资源储量39.30万吨,居全国第三;钼矿保有资源储量12.48万吨,居全国第十六;镍矿保有资源储量434.89万吨,钴保有资源储量13.49万吨,铂族元素保有资源储量13.49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甘肃也是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大省,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炼油系列催化剂生产具有年产5万吨的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6%、特殊阀门占国内市场的89%、碳5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30%以上;天星稀土公司是“铽镝铁大磁致伸缩材料”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其GMM材料引领着国内研发方向。截止2008年,甘肃省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24个,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
今年3月15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标志着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由地方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此,青海省全面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推动“四区两带一线”战略的实施。柴达木地区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非金属和太阳能资源等储量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基地,钾肥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2009年,试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3亿元,比2005年增长85.1%。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2亿元,比2005年增长348%。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青海省平均水平的3.5倍、5.6倍和3.2倍。“十二五”期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充分发挥矿产等资源优势,扩大开发规模,提高加工水平,节能减排,保护生态,改善民生,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工业化基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到201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生产总值将占到全省比重的30%左右,2020年占到全省比重的三分之一。柴达木地区将成为国家及青海省的重点开发地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增长极。
委员们认为,高速发展的西部对广东是一个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在市场规范化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在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相对西部各省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而西部各省广阔的市场正是广东过剩产能所欠缺的,双方可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经济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