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经济委员会在省政协主席会议和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按照省政协的部署,我们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选准角度定题目,体现高度搞调研,力求深度提建议。先后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3项,专题视察1项,形成调研、视察报告4份,提交提案52份(其中以委员会名义提案1份),撰写简报10份,信息30余篇,发表在各类媒体的新闻稿件30多篇(次)。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的调研、视察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较好地完成了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等各项任务。
一、2010年经济委员会工作情况
(一)围绕大局,进一步增强建言献策的针对性、科学性。
今年年初颁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把扩大内需提升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的位置。县镇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反映出县镇经济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富县强镇步伐,无疑是广东扩大内需的重点和抓手。
为进一步推动县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委员会将“加快富县强镇步伐,扩大内需增长空间”作为今年专题协商的调研题目,先后赴广州、佛山、韶关、河源、江门、肇庆等地开展调研,分别召开了省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镇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并请21个地级以上市政协提供了书面材料。调研充分肯定了我省发展县镇经济的好做法和突出成绩,认为目前推进富县强镇工作的主要困难在于县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规划亟待加强、财政普遍困难、城乡贫富悬殊、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仍很低,责权利倒挂成为制约县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省政协自《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后第一次专题协商会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专题协商会,与会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以及调研组的成员与省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讨论、协商,提出了六条建议专报省委、省政府:一是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把富县强镇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头等大事来抓。二是完善县镇发展规划和保障机制,严格规划管理。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县镇班子建设。四是以完善产业转移园为重点,加快县镇现代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五是把“三旧改造”与“三个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消费。六是借鉴援建汶川的成功经验,形成先富帮后富的长效机制。协商会后,省国土资源厅采纳了上述意见和建议,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在协商会上通报中指出,富县强镇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增长空间的必然选择,对于我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委员会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深入研究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把富县强镇作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建言献策,在全省上下形成了积极的反应,很好地体现了委员会调研选题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二)深入调研,进一步了解实情,提升调研和议政水平。
海洋经济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本世纪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领域,也是解决我省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去年3月,委员会曾联合珠海市政协开展“加快万山海洋开发区建设,促进珠三角西岸经济腾飞”的专题调研。今年初,我省与山东、浙江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这是国家继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决策。借此东风,委员会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我省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组成以汤炳权副主席为顾问,经济委员会张远贻主任为组长,邀请省民建及省政协部分委员参加的专题调研组,于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包括省发改委、交通厅、科技厅、环保厅、旅游局、海洋与渔业局、中国科学院广东分院在内的多个单位的情况介绍,全面认识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赴汕头、汕尾、惠州、阳江等市调研,听取意见,考察部分临港产业、海岛、交通基础设施及滨海旅游项目,实地了解各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政策、协调管理、建设布局、开发深度与广度等诸多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考虑到广东海岸线长,沿海城市多达十四个,各市条件不同,情况复杂,为了尽可能做到调研报告的综合性、广泛性,调研组向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潮州、揭阳市等其余十个沿海城市收集相关材料,结合省财政厅、物价局的书面汇报,形成“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在新起点上实现海洋强省新跨越”的专题调研报告,并于今年九月在政协十届十二次常委会上进行专题议政。
委员会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提出“四个新”的海洋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建议。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我们选题的前瞻性与工作的连续性,更是说明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操作的可靠性,促进了议政水平的提升。
(三)组织视察,为推动大项目建设呼喊出力。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现在,循环经济已跻身于中国主流的经济概念,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今年10月,委员会组织了以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为顾问,经济委员会主任张远贻为团长的省政协委员第三视察团一行25人,赴湛江市,对湛江东海岛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视察。
2008年3月和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分别同意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两年多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湛江市和省有关部门以抓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海陆统筹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我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和谐湛江的建设。但这两个项目直到现在仍未获得批准。
委员会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关于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是我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这一部署,抓住东海岛循环经济区建设这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为推动大项目而呼,形成合力,全省一致、上下一心,为广东实现科学发展而努力,体现了委员会工作的价值性与典型性,认准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点,促使大项目尽快落户湛江。
(四)创新做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与部门、企业、地方政协的联系制度。
委员会去年创新采用联合地方政协进行协同调研的方式开展调研,切合了经济委员会涉及领域宽、联系部门广、工作政策性强的特点,通过这种交流联系,既实现信息共享,又促进相互工作,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地市政协的认可与大力支持。九月下旬,委员会与江门市政协联合开展主题为“崖门三万吨级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建设”的调研。通过联合调研,我们了解到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崖门三万吨级出海航道疏浚工程意义重大,因为遇到航道规划滞后,航道建设资金投入少、维护资金不足,项目建设资金受制约,疏浚的弃土处理问题尚待解决等一系列困难而无法推进。为此我们建议将崖门三万吨级航道建设整治工程纳入国家航道发展“十二五”规划,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航道项目建设、维护的资金问题,同时结合填海工程解决崖门航道建设及维护的疏浚弃土。
今年我们进一步创新做法,在与地市政协加强联系的同时,探索性地建立、健全与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制度,以新的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四月份开展的“拓宽渠道壮大我省综合财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研,联合了省财政厅、地税局、广东粤财控股有限公司、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等单位开展调研活动,充分了解我省经济发展与财政情况,以及省属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并通过随后召开的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国资委、地税局、金融办、国税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指出我省财政存在着人均水平低、区域不平衡和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等矛盾。为此调研组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首先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其次是合理调整省级固定收入范围,确保省本级财政收入规模。再次是珠三角发达地区要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进行定点帮扶,特别是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财政税源,使省本级财政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第四是大力拓展省本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和空间。第五要积极发展金融市场提高我省的存贷比,让广东的资金留在广东。第六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第七是争取恢复1998年整顿中被取缔的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第八是强化征管,防止跑冒滴漏。第九是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把“纳税人”的钱用好用活,用得更有成效。调研报告由省政协专报省委后,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副省长朱小丹同志批示:请省财政厅研究采纳省政协建议的具体措施。
保持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是我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原则之一,立足于长远,应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手。根据这一理念指导,在内容上,我们选取了壮大我省综合财力为切入点;在方式方法上,这次有益的尝试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工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
(五)认真细致,把提案督办工作做到家。
我省农业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保险业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委员会在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20100435号提案(《关于组建广东农村保险公司,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新格局的建议》),从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出发,指出了当前农村保险存在的市场有限需求不足、保险公司不积极等问题,提出组建农信系广东农村商业保险公司来破解农村保险的困局。会后,此提案由经济委员会督办。
为了更好地办理提案,委员会深入到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行调研,整理出《积极探索银保互动机制,创新发展农村保险新模式》的建议专报省委、省政府。我们深入细致的准备让提案的各承办单位对该提案的办理工作非常重视,不但在答复中充分肯定了提案的前瞻性和全局性,对提案提出的建议表示积极支持,而且还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多渠道、多方式地去消除现存的障碍,大力推进我省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
(六)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委员会的自身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委员的“智库”作用,委员会把学习当成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委员会领导积极参加省委举办的“广东学习论坛”报告会及省里的各项会议,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及时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及省内的发展情况。二是委员会积极配合办公厅工作,共组织十六名委员参加省政协举办的第十二、十三期“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培训班”的轮训,使委员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理论,提高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委员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积极性。三是委员会办公室认真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为委员服务水平,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小组集体读书活动。四是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体委员会议,传达全国政协会议精神,研究工作计划,总结工作经验,交流参政议政体会。五是为了拓宽工作渠道,开阔视野,增进共识,委员会分两批组织部分委员赴青海、甘肃和吉林、辽宁考察。同时还先后两次接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和福建、贵州等省政协经济委员会考察团,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通过以上活动,使委员们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视野开阔,思想敏捷的“智库”之源,履行职能、参政议政的自觉性有了提高,支持和关心政协开展工作已逐步成为委员们的自觉行动,政协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二、2011年经济委员会工作设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委员会在省政协主席会议和常委会的领导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建言献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协委员理论知识水平,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我省经济形势。
通过全体委员会议等形式,组织委员学习《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和时政经济,不断提高委员参政议政、履行职责的能力。
(二)开展专题调研和专题视察。
1、拟围绕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开展以“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为专题的调研。(建议作为常委会议政专题)
2、拟就农村三农问题,对“全力以赴拓宽粤东西北农民增收渠道”为题进行专题调研。
3、拟于1月对珠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
4、拟根据我省村镇银行的建设情况,以“我省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情况”为题进行调研。
5、拟组织委员开展主题为“大力推动中国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建设,把江门打造成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专题视察。
(三)组织部分委员出国、出省学习考察。
拟组织部分委员于9月赴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考察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
拟组织两个委员考察团分别于6月、9月到内蒙、四川学习考察。
(四)加强与全国政协及兄弟省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联系和沟通。
由委员会领导带队到部分市县政协经济委员会走访;认真做好全国及兄弟省市政协来粤调研、考察活动的接待工作;适时召开一次全省地级以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