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崛起---关于阳江市抓住港珠澳大桥开通机遇加快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25 来源:广东政协网

蓝色崛起

---关于阳江市抓住港珠澳大桥开通机遇

加快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省政协调研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紧紧把握港珠澳大桥2016年开通的机遇,促进阳江市乃至粤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4月下旬,省政协组成以梁伟发、温思美副主席为顾问,经济委员会主任谢悦新为组长,部分省政协委员和省、市有关专家参与的调研组,深入阳江开展“抢抓机遇超前谋划,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阳江在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紧紧围绕全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把握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战略,逐步实现“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中心任务。2013年,阳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客观指标排名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人均生产总值42017元,在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中率先突围,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其中,世界最大在建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今年3月26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核电站的建设对促进我国核电产业技术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阳江是我国著名刀剪之乡,有15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企业数量和产品产量均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此外,阳江正在围绕如何将“南海Ⅰ号”打造成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进行全面的宣传策划和推广,促进阳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阳江市之所以能够在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中率先突围,其经验概括起来是“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阳江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阳江为主要任务,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融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确保环保的前提下,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40亿元,增长30%。工业占GDP比重提升至44%,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是坚持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阳江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完善和优化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系统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和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各类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海陆空综合型立体式交通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了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3公里,比省的目标要求提前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已建成码头泊位15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9个,年吞吐量1516万吨。

三是坚持发挥资源优势。阳江利用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促进渔业增效、渔农增收;发挥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港口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抓住广东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海洋等新兴产业,推动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借助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滨海旅游业,提升滨海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201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24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2亿元,分别增长15%和32%。

四是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阳江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发展成果普惠民生,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把社会建设方向转到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轨道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2013年,阳江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1元,同比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0元,增长16%。

五是坚持不懈抓党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阳江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眼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对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的问题,积极带领人民群众图发展、谋幸福。

这些宝贵经验,为阳江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港珠澳大桥开通将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

(一)为城市发展定位带来新机遇。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和产业转移等,也会随之发生新的变化,阳江地处粤西沿海,受益颇多,这将直接影响阳江城市发展,也将促使阳江成为粤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此外,还将使粤西沿陆经济带的开发与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相呼应,这“两带”的效应将促使粤西都市圈格局的逐步形成,与珠江东岸和西岸城市构成循环型城市群,对全省城市群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机遇。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将形成连接港澳--珠江西岸--粤西地区城市群的大交通循环网,连同已建、在建、拟建的各等级公路、铁路和城际快速轨道等,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变阳江的对外交通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位于珠三角和粤西之间的阳江,处于承东接西的地位。贯穿境内的高速公路,既是沟通各方的交通走廊,也是吸引人流、物流加快发展的经济走廊。与主干道相通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建成,将形成新的交通路网格局。

(三)为产业加快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将促进临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阳江陆上快捷的交通优势与运量巨大的海运优势得到整合;二是将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有利于珠三角和港澳城市群与阳江之间产业的协作联系,有利于增强阳江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五金加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业的提升与市场的开拓,促进区域性制造业中心的培育与形成;三是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为阳江更快更好地发展仓储货物运输等现代物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阳江将可能成为粤西地区重要的货运中转区和集散地;四是将促进特色渔业的跨越发展,极大推进阳江现代渔业建设,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进而推动当地渔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渔业效益和渔农收入。五是将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阳江更方便地借助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这一平台来宣传自身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充分发挥“南海Ⅰ号”和其他景点的品牌效应,打造港澳及国外游客的观光休闲胜地。更为重要的是,阳江将分享到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旅游房地产业的溢出效应,也必将推动投资,养生、休闲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但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给阳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环境污染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能否保住青山绿水,将经受严峻的考验。二是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形成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这是决定阳江能否加快发展的关键。三是如何避免粤西沿海地区发展产业雷同和市场竞争无序,也是值得阳江市高度重视的问题。面对挑战,阳江市在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应有充分的准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的发展新局面。

三、抓住港珠澳大桥开通机遇促进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是加快粤西沿海地区城镇建设的良机。阳江要把握这一机遇,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形成以阳江市为中心,带动县、镇、村发展的粤西新型城镇片区,以适应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的发展态势。阳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将打造“三城三区”(能源新城、刀具产业城、环境保护模范城;临港经济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区、海产品深加工贸易区)作为重点,凸显当地特色,力争五年内实现“三城三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此外,要特别注意做好海陵岛等地的发展规划,杜绝过度房地产化的倾向。

(二)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政府综合行政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履职的监督体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推动法治精神、信用意识、商业制度等方面与国际通行规则紧密接轨。抓住港珠澳大桥开通和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遇,推动更适应市场变化的营商环境建设。三是在推动办事规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同时,建设更加规范的执法体系,严格执法,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四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诚信招商、诚信待商、诚信留商”理念,建立健全全市企业征信系统和公共管理平台,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与信用奖惩政策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只是在交通干线方面为阳江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要真正把这一有利条件变为推进发展的动力,还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阳江在完善规划的同时,加快通往镇一级和主要景点、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的高等级公路和经济线的建设。积极推进深茂铁路阳江段建设。进一步发挥港口优势,扩展港口腹地。进一步做好路港对接,建设专用疏港路并与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建设阳罗高速,有效解决港口集疏运瓶颈问题,提高港口吞吐量,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动阳江至广西岑溪铁路建设,打通粤桂铁路通道。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通关体系,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同时,进一步加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和环保绿化建设,注重城市郊区与乡村景观的和谐过渡与协调。

(四)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凸显产业特色。以建设成海洋经济强市为目标,打造“三城、三区”:

一是能源新城。充分利用区位环境,发挥当地沿海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资源优势,以阳江核电站一号机组建成营运为契机,在全力以赴加快已批准的2至6号机组建设,尽快形成规模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走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可循环的能源发展之路,将阳江建设为“能源新城”。

二是刀具产业城。要以国家工信部和我省签署《共同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合作协议》为契机,引进特种钢制造企业落户阳江,推动船舶游艇、港口机械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改造具有传统优势的五金刀剪等金属加工产业,优化生产方式。加大营销力度,提升产品层次,努力推动阳江制造向阳江创造转变、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跨越,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做强做优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阳江“刀具产业城”的品牌效应。

三是环境保护模范城。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在加快开发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推动绿色崛起,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将阳江建成“环境保护模范城”。

四是临港经济新区。充分利用拥有优良港口和海岸线的优势,整合周边港口资源,拓展腹地范围,在临港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多边合作的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以及远洋贸易、远洋运输、远洋渔业,形成阳江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同时利用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机遇,实现陆上货运便捷的优势与海运能力巨大的优势互补,形成服务和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打造“临港经济新区”。

五是海洋文化旅游区。要深入挖掘阳江历史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丰富“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海Ⅰ号”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并以此为主题,创作科普教育片、纪录片和更多更精的文化产业,丰富海洋文化旅游的内涵。继续办好国际风筝节、龙舟节和旅游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弘扬特色鲜明的阳江旅游产品。加强与国内外实力强大的旅游集团以及周边地市开展无障碍区域旅游合作,打造旅游品牌,使阳江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文化旅游区”。

六是海产品深加工贸易区。充分利用阳江拥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制药、保健品、化妆品等为重点的海洋加工业,吸引国内外海产品深加工的生产、研发、经销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增加产品附加值;建立海产品贸易信息系统,与国内各渔业信息网联网,及时整理、交流、分析相关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为企业生产、储藏、调运、营销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现代水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建设完善市场交易设施和水产品配送设施,确保流通领域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力争5年内形成具有阳江特色、国内知名的“海产品深加工贸易区”。

(五)建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粤西沿海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是建议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粤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粤西沿海地区港口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安排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粤西沿海地区的产业规划,防止各市产业雷同,恶性竞争。二是建议省有关部门研究推动建设“粤西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使各市在产业规划、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文化研究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并努力争取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以更强的竞争力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三是建议省有关部门每年定期举办粤西沿海地区和港澳旅游发展论坛,推动粤西沿海地区和港澳旅游资源整体运营。四是建议省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阳江市纳入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阳江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专项工作和试点建设。五是建议在我省对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的实施方案中,将阳江列入战略支点市,并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充分发挥阳江文化旅游优势,建议将阳江海陵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的示范区来规划建设;建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郑和纪念馆(三保庙)建立友馆关系,阳江市与马六甲市建立友城关系。六是建议省政府加大对阳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扶持,通过省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阳江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等各项事业发展,使阳江获得与珠三角质量相近的基本公共服务。七是建议省有关部门支持阳江主动对接港澳和珠三角、茂名和湛江、海南和广西等地区,将广州至江门城际轻轨延伸到阳江,同时将沿海高速公路建设经阳江、茂名一直延伸至湛江,打造广东融入东南亚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大动脉,通过建设这一“黄金走廊”,加快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